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中间、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 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基本训练
1、口算
49×3 840÷70 61×7 320÷80
120÷40 18×6 570÷30 65×5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8505÷17 8355÷83 8160÷34
9045÷45 7816÷26 8232÷56
三、综合训练
1、对比练习
2856 ÷28 3840 ÷16
8484 5760
5788 8485
2、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5 12
26)5330 54)5508
52 54
130 108
130 108
0 0
3、计算并验算。
8640÷36 4935÷47 8945÷85
1185÷29 9600÷32 3854÷82
4、文字题
(1)一个数乘63得7560,这个数是多少?
(2)9548是77的多少倍?
(3)除数是24,商7余11,被除数是多少?
四、提高练习
+7004÷34=300 (- )×26=3640
五、课堂
六、课堂作业 《作业本》p43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圆》。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用圆设计的图案,发现数学美,提高学习的兴趣。
2、掌握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会画规定大小的圆。
3、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感受圆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4、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培养大家科学的探究态度,发展大家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知道圆各部分名称与关系
2、学会画规定大小的圆。
学具准备: 直尺 圆规 纸片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图片《美丽的圆》:大自然中的圆、建筑设计中的圆、工艺设计中的圆、标志设计中的圆、工业生产中的圆、科技中的圆。
一、直观感受-----体会生活中的圆
1、谈话:今天这节课丁老师将带着大家走进圆的世界,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
2、课前同学们欣赏了一组图片《美妙的圆》,现在你能说说哪些地方看到了圆?全班交流。
指出球是立体图形,圆是平面图片,球的一个切面是一个圆形。
3、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板书:圆是由曲线组成的平面图形。曲线图形还有吗?
二、动手操作----画圆中感受圆
1、想办法画一个圆,在小组里交流。说说是怎样画的。归两类:一类借用物体的圆面描画,一类用圆规来画,你觉得哪种更好些?
2、介绍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3、用钉绳画圆。师生比赛,学生用的绳是有弹力的。思考:要画好一个圆,关键是什么?强调:绳的长度不能改变。 那用圆规画圆呢?关键是什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变。)
4、思考:我们用圆规画圆,用钉绳画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强调画圆时要定点、定长。
介绍圆心(o )、半径( r)、直径(d )。
指出:这固定的一点,绳子不变的长度,在数学上还有专门的名称呢。
揭示:固定的一点是圆心,用字母“o”表示。问:用圆规画圆时圆心就是什么?出示定义:圆心: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
指出这条绳子的长就是半径,我们可以用线段把它画下来。用圆规画圆时半径在哪里? 出示定义: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 你还能找一条半径吗?对吗?你是怎么判断他对不对呢?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要素:直径。直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出示定义: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思考:半径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d=2rr= d/2
那是不是两条半径就是一条直径?
5、 女生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 男生画一个直径6厘米的`圆。
指名介绍怎样画的,使学生明确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直径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3厘米。
比一比男女同学画的圆,你有什么想说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三、探索发现----进一步探究圆的特性。
1、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提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2、全班交流,说说你用什么办法来验证。
得出:
(1)圆上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中每个半径都一样长,每个直径也一样长。
(3)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
还有什么发现?指名说一说。
介绍:2400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对圆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比西方整整早了一千多年。“圆,一中同长也”,这句话什么意思?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在运用中深化。
1、 判断: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2)在两个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
(3)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 )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 )
2、在一个边长沙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直径是()cm,半径是( )cm。
3、思考:汽车轮子的面为什么是圆形?汽车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圆的认识》教学反 ……此处隐藏3669个字……,再解答出来
三、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7~9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一些图形纸制品、学具、多媒体课件、小剪刀等。
教学方式:分小组活动,每四人为一小组,设立小组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1、认一认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课件出示)
2、选物体
你们的学具盒里有这些物体吗?请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挑好了吗?
3、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贴一贴)
师:请你选择一个面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呢?
那么,你想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吗?谁能想个好办法?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并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剪得又快又好。
你们想把自己剪得图形贴出来让别的小朋友也看看吗?(师生共同贴出剪得图形)
二、(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剪得图形真漂亮,你们想看的更清楚吗?看!老师已经把你们剪得图形移到了大屏幕上了。
谁能给这些图形取个好听的名字?
现在,大家看一看那些图形长的比较像?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
过渡: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认识图形》。
三、(实践操作)
这四种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下面我们来动手围一围,摆一摆。
1、用钉子板围。
2、用小棒摆。
四、(课间活动)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孩子们,你们高兴吗?下面就让我们用歌声来庆贺一下吧!(师生共同表演唱《幸福拍手歌》)
五、(走向生活,提高能力)
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有关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请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吗?(有)
请你找出来,找到的.小朋友请告诉你小朋友们!
2、辨一辨。(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指着有关实物有表面抢答。)
师:小朋友,你们都找了这么多有趣的图形,老师也找了一些回来,你们想不想看看?下面进行抢答游戏,知道的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这是什么?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老师出示准备的几个实物课件)
3、数一数。
看,数学多有意思,就连我们今天学的图形也能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孩子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数数这些有趣的图形吧!(课件出示组合的图形)
4、认一认。(多媒体出示交通标志)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表示什么?每个图形里有哪些图形?谁来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要认清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驶。)
小学数学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校每年都安排学生进行体检,第一关是量体重。只听见淘气说,我的体重是45千克;丁丁说,我的体重是33.4千克。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二、探究计算方法
1、根据所提问题,列式计算。
2、讨论:怎么算?
3、智慧老人说,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计算需要,45可以怎么写?
4、自主计算,检查反馈。
三、巩固与应用
1、独立完成第17页1、4
2、第17页2、5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第17页3、6
小学数学教案 篇8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感知算法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的计算道理。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学 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课前小研究、多媒体、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数学小故事。
《加号和减号》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2、如何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
3、提出探究任务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四人小组汇报计算方法,同学和老师互相质疑、补充。
汇报用摆小棒计算时师质疑:
(1)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里拿1根给9根,怎么不拿2根、3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2)看来,这1根小棒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3)为什么要从9根小棒里拿5根给5根,怎么不和刚才一样拿1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4)看来,这5根小棒也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5)这种方法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三、游戏巩固9加几的进位加法。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设计:
9加几
情境图
9+2=11
9+3=12
9+4=13
凑十法: 9 + 5 = 14 5 + 9 = 14 9+5=14
9+6=15
1 4 5 4 9+7=16
9+8=17
10 10 9+9=18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机械地强调让学生进行凑十练习,而是借助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为何要从5里面拿1给9的道理,又为何要从9里面拿5给5的道理,然后利用计数器上珠子动态变化过程,借助学生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真正达到了“授之以渔”。另外,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肯定了学生把9凑成10,而且还引导学生用凑十法的原理把5凑成10这种不常见的凑十方法,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简便算法中的凑十、凑整等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其实他们是同根同源的,那时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运用这种凑十的基本方法来解决了,也就发挥了数学的工具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