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中班科学活动教案6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设计理念:
在平时的美术活动时,老师都要求幼儿在使用水粉颜料时,水粉笔不要从这个颜料盒拿到另一个颜料盒,以免将颜色混杂。在一次美术活动中,班上有小朋友大叫:老师,潘峻把水粉笔乱放。我走过去,正想制止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小家伙却抬头对我说:老师,颜料会变的。小家伙一说完,周围的小朋友都吸引过来了,大家都看着一瓶黄色颜料因为放进了红色笔,上面都变成了橙色。孩子们都很惊奇地叫着:“老师,颜色会变!”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以此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大胆创造。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知道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
2、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3、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创造的喜悦。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红、黄、蓝颜料若干,小桶(每组一个),每位幼儿一个大的`调色盘,人手一支调色笔。
活动过程:
1、老师出示红色,黄色,蓝色颜料。请幼儿观察,说出颜色的名称。
2、告诉幼儿:“我们今天都是小小魔法师,要变魔术。
3、老师操作实验,引起幼儿兴趣,并请幼儿观察颜色的变化:
――将红色颜料(部分)到入一个干净的杯子里,然后再到入黄色颜料。用搅拌棒搅拌,请幼儿仔细观察颜料发生的变化,并与原来的红色和黄色的颜料做比较。
4、请幼儿和老师一起回忆实验过程,说出实验发生的变化。
5、给幼儿提供颜料,鼓励幼儿自己变色,比比谁的颜色变得多。
6、给幼儿提供大幅白纸,让幼儿用自己配出的颜色进行绘画。
7、和幼儿一起将作品进行展示。
活动反思:
1、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
2、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3、鼓励幼儿多配色,并用自己配出的颜色进行绘画,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设计背景:
让幼儿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通过人为因素让不同的声音组合成有节奏的乐曲。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初步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让所有的幼儿有兴趣参加,并能感知出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
活动难点:用不同的物体组成乐曲伴奏。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套桶娃娃,蚕豆、米、绿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乐,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
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
教师摇动空套桶,“你们听,怎么没声音?”
1、教师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空套桶发出声音?(在套桶里装上东西)“我们一起动手让套桶娃娃发出好听的声音,在你的套桶里装上一样东西,盖好,握握紧,摇一摇、听一听。”幼儿探索、操作。
2、集体探索:“你们的套桶娃娃发出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幼儿集体摇动套桶。)“你的套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么?(个别回答)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来学一学。(集体)这个声音像什么?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分组活动:
让幼儿尝试换一种东西放在套桶中,摇一摇,听一听。
“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种东西,你想不想再换另一种东西放在套桶里,听听刚才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一样吗?”
“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组你没玩过的放在你的套桶里,摇一摇、听一听。”
2、教师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
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
“你第一次玩了什么?这一次玩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让两个幼儿比较,“你们俩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3、集体讨论,请三位幼儿示范。
“小朋友,你们听,他们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请你们猜一猜,小朋友的套桶里装的是什么?”
让幼儿猜测,“你们猜的对不对呢?”
教师帮助个别幼儿把东西倒进透明瓶子里让幼儿验证猜的是否正确。
得出结论:不一样的东西,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套桶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师演示两个装有同种物体的,数量不同的套桶,让幼儿比较。
“你们既能听出声音来又能猜出来,你们真能干。”
“我这里也有两个套桶娃娃,你们听一听,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套桶里装的是什么?”(幼儿猜测后,打开让幼儿验证)两次。
“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一个多、一个少)
得出结论:一样的东西,一个多,一个少,它们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
“小朋友的套桶娃娃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那我们来为乐曲《小手爬》伴奏。”(集体伴奏两遍)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科学活动,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但现在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教学准备上建议提供给幼儿两个套桶,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主动活动教育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兴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这次中心组陈老师的的数学活动《彩旗飘起来》,就让我们感受了探索型教学模式。活动 ……此处隐藏1941个字……是一个很富有乡村特色的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认识山芋,能从外到内有序观察、发现山芋的主要特征。
2、乐意记录与讲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
3、知道山芋有各种吃法,喜欢吃山芋。
三、活动准备:
1、学具准备:记录表,各色小圆片,紫色、红色、黄色山芋各若干只。
2、教具准备:紫色、红色、黄色山芋图片,生山芋片、烘山芋、山芋食品:山芋条、山芋片、山芋仔。
3、经验准备:初步认识山芋。
四、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选山芋观察山芋的外部主要特征。
1、出示山芋,教师:前几天,我们一起收集了许多山芋,请你选一 个自己喜欢的山芋,看一看、摸一摸,再跟旁边的朋友比一比,说一说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自选山芋观察、交流,师观察。
教师面向个体提问:
师:你的山芋是什么样的?和朋友的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从颜色、大小方面感知、讲述)。
幼:我的黄黄的,有点小。
3、面向全体提问:你的山芋是什么样的?和朋友的有什么不一样?
幼:红颜色的,他(她)是黄颜色的。
教师:哦,颜色不一样。
幼:我的大大的,他(她)的小。
教师:你的大,他的小,大小不同。
幼:我的紫色的,他的红色的,我的比她的大。
教师:哦,你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也不同。
4、师幼小结:我们发现这些山芋颜色不同,有紫色、红色、黄色(教师边带领幼儿总结边出示三种颜色山芋图片分别贴在记录表上),有的'大,有的小(教师利用身体动作引导幼儿说)。
(分析:此环节是幼儿第一次操作活动,教师通过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充分感知山芋的外部特征(山颜色、大小),并积极合理引导幼儿讲述,知道山芋颜色不同,有紫色的、红色的、黄色的,有的大,有的小。)
(二)、幼儿猜测山芋内部颜色,并记录自己的猜想。
1、师:这些颜色不同的山芋里面是什么颜色呢?
请一位幼儿猜测,并引导其记录自己的猜测。
教师:你的山芋是什么颜色的?你猜里面是什么颜色呢?
幼:红色的。我认为里面是白色的。
教师:哦,红山芋,这里。(引导幼儿找到红色山芋的记录表)
你猜里面是白色的,那你就来选个白色的小圆片贴在小问号的下面吧!(引导幼儿选择相应的圆片贴在记录表相应的地方)。
师:他猜他的山芋里面是白颜色的,那你们的山芋里面是什么颜色的呢?记住一定要选择自己的记录表,选好小圆片一定要贴在“小问号”的下面哦!
全体幼儿正确有序地记录猜测,教师观察。
(分析:此环节是幼儿第二次操作活动,难点是要引导幼儿正确有序地记录猜测。教师先请一位幼儿猜测,并引导其记录自己的猜测,从而引导全体幼儿正确有序地记录猜测。利用这种幼儿示范法比传统的纯粹教师示范效果更好,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关注。)
2、引导幼儿看记录表,激发幼儿验证的欲望。
师:小朋友有不同意见了噢(教师指着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有的猜里面是紫色的,有的猜是红的……谁猜对了呢?(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起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幼儿验证并记录结果。
1、师:里面到底是什么颜色?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看到呢?(教师边做掰山芋的动作,边引导幼儿想出掰断山芋的办法去了解发现)
幼:把山芋弄断。
师:哦!用手掰开,我来试试。(师示范:表现出很用力的样子,引导幼儿用力掰)什么颜色?
幼:紫色!
师:哦,原来紫山芋里面是紫色的。拿个紫圆片贴在这个记录表的小手下面。(引导幼儿讲述并示范记录结果)。
2、师:那红色山芋、黄色山芋呢?你们也去试试。记住一定要贴在自己的记录表的小手下面哦!(强调记录的正确地方。)
幼儿掰断山芋观察结果并记录结果。
3、师幼检验结果,纠正错误结果。
师:小朋友都把结果告诉大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咦,红色山芋有一个贴的红圆片,是谁呀?请你带着你的山芋上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颜色?(教师带领幼儿观察记录表,发现记录结果不同,请幼儿当场验证)。
师幼小结:原来紫色山芋里面是紫色的,红色山芋里面是黄色的,黄色山芋里面也是黄色的。(教师边指记录表边带领幼儿小结)。
(分析:此环节是幼儿的第三次操作活动,教师通过让幼儿亲子动手验证并记录自己的发现,极大的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以及探究的欲望,当幼儿发现结果与猜测一致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四)、品尝山芋食品。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多种山芋,山芋营养丰富,平时也都吃过。那你知道山芋有哪些吃法?
幼:我吃过山芋粥。
幼:我吃过烘山芋。
幼:山芋可以生吃。
师:哦,山芋有这么多吃法,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相应出示生山芋片和烘山芋)。
2、教师:除了这些吃法,山芋还可以做成许多好吃的山芋食品,有山芋条、山芋片、山芋仔,(出示山芋食品)今天老师把这些好吃的山芋食品也带来了,请你们到旁边的桌子上去尝一尝。
3、幼儿品尝山芋及山芋食品。
教师:你吃的是什么?好吃吗?
幼:我吃了烘山芋,香香的,甜甜的,很好吃。
幼:我吃的山芋片,脆脆的,甜甜的。
幼:我吃了生山芋片,水水的,脆脆的。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猜测、验证山芋的内部特征,在活动中我主要是引导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在猜一猜、看一看、贴一贴等动作中通过自主参与、发现,突破难点。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中教师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幼儿通过交流探索的结果,分享共同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山芋的内外特征,活动从“认识山芋的主要特征”到“品尝山芋及山芋食品”,幼儿在看看、玩玩、吃吃的自由探索过程中获得了对山芋的基本认识。《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教师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
不足之处:
1、黄色山芋里面的黄色不明显,很容易误认为白色;红色山芋里面颜色也有深有浅,不完全等同;这都给幼儿观察记录带来了一定的干扰。
2、幼儿记录在撕双面胶时有一点困难,教师可事先在记录处粘好双面胶,以便幼儿记录,使得环节更加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