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推荐】《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篇

时间:2023-04-30 00:10:35 收藏本文
【推荐】《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篇

【推荐】《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教学重点]

1、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节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先预习课文。

提示:请注意先看“预习提示”,然后再看课文。

二、请同学们思考: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个兼语结构

三、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章结构。

六、分析三文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七、请找出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八、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

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九、熟悉课文,处理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本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2、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时数一节

预习准备:本课比较浅显,要求同学借助参考资料弄清文意,编课本剧并表演,以增强兴趣

【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用课件介绍背景知识

1、关于《战国策》

2、邹忌其人

3、解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客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六、分析三比的设喻说理如何易于被人接受(以家事说国事,现身说法,由已及人)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分两大组比赛积累文言知识

1、正音:形貌()丽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期()年

时时而间()进窥()镜

2、通假字:有孰

3、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

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窥镜——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王之蔽甚矣——

期年之后——

4、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词类活用情况:

(1)、朝服()衣冠,窥镜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5、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

今义:

(2)、今齐地方金千里古义:

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

今义: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

今义:

(5)、能谤讥于市朝古义:

今义:

6、多义词:

旦: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危在旦夕()

信誓旦旦()

孰: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7、句式: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省略句:客从外来,(邹忌)与(之)坐谈

比较或选择:吾与徐公孰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呼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8、8分钟课本剧表演

9、抢答:

(1)、作者为何详写邹忌与徐公比美,而略写齐王纳谏?

(2)、你如何看待妻、妾、客的回答?他们的语气有否不同?

(3)、你认为真的会出现“皆朝于齐”吗?

(4)、有一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是哪个?

10、总结本课所学

课外练习:

(1)、你认为邹忌是个怎样的人?齐王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从这个故事能吸取什么有益的教诲?写600字作文

(2)自学并翻译《叔向谏杀竖襄》,学习劝谏艺术

平公射鹌。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入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sì)于徒林(地名)壹;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鹌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运闻。”君忸怩,乃趣赦之。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推荐】《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