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精华】科学教案锦集七篇

时间:2023-04-30 00:10:29 收藏本文
【精华】科学教案锦集七篇

【精华】科学教案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圆圆的物体能滚动。

2、激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初步的感知滚动现象。

课前准备:

1、塑料球、冲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记录纸每人一张(上画有没轮子的汽车);集体记录纸两张。

2、情景表演的幼儿一名(大班);没有轮子的汽车一辆。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表演,引出问题

C(大班):呜呜呜""""",我的汽车"""T:小朋友,你怎么了?C:(大班)我的汽车的轮子不见了,汽车不能玩了,小朋友,你们帮帮我,什么东西可以象轮子那样滚动呢?T: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滚动吗?C:气球可以滚动!C:铃鼓可以滚动,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C:老师,地球也可以滚动的,还有口杯也可以滚动。C:奶瓶也能滚动,还有喇叭…………

2、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C(大班):老师老师,你看,我找到了这么多的东西,它们能不能滚动呢?T:这个?我得试试才知道。小朋友,我们一起想想这些东西谁谁能滚动C: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的,三角形就不行。C: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滚动的。C:圆形的就可以滚动。T:我们一样一样的来想,然后老师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好吗?如果认为圆形能滚动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师这边,认为不能滚动就站到马老师那边。(幼儿选择后)咱们来数数曾老师这边有几个人?马老师那边又有几个?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选择同上。

3、幼儿分组实验,验证想法

T:每个小朋友说的都不一样,那咱们试试,看看到底谁能滚动,好吗?幼儿实验,操作C:你看,圆形的可以滚动吧。C:正方形也可以啊!(这个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动着正方形,他就认为这是正方形在滚动)C:老师,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滚动(他用一只手指轻轻压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后用另一只手来弹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动)

4、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T:你们刚才都试了,谁能滚动啊?那好,咱们把能滚动的形状画到汽车上,给它当轮子,好不好?

5、交流,讨论幼儿交流,再请每个孩子都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

T:刚才你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也告诉你旁边的小朋友。老师也想听听你们的实验,谁愿意来告诉老师?C:我发现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是这样的(他用两只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后交替画圈,象开火车那样)C:我看到圆形的东西能滚动,能做汽车轮子,让汽车动起来,爸爸就可以带我上幼儿园了。

活动延伸:

有趣的圆形

让幼儿回家去寻找圆形的物体,并试试看,它们能不能滚动呢?课后随想在这次实验活动中,孩子的主动性很高,很乐意去探索。语言表达又有了进步。但是,活动结束后,我自己觉得在这次活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次活动用的是汽车贯穿整个活动,可是,好象对孩子的暗示行比较大,因为在孩子的生活经验里汽车的轮子就是圆形的;还有就是,可能滚动这个现象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在活动中总是容易把滚动和移动的现象混为一谈,可是如果解释,我也感觉到不知道改怎样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释这个问题。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⒈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

⒉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⒊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

⒋知道气候变化雨动物行为的关系

⒌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流对气候资源的利用

⒍知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和危害

⒎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建立人地和谐的气候资源观。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雨洪水;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

人类活动与洪水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一、东部季风气候

1、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

2、我国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度季风气候。

【讨论】P91讨论题得出:

3、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4、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

A、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B、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

C、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

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⒈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为干旱各半干旱气候区。

⒉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很大,但日照充沛。(形成原因的分析: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⒊干旱气候的利弊: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⒋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如仙人掌粗大的茎和叶刺;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抬起屁股的做法。

三、寒潮、台风和洪水

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讨论】⑴台风天气的感受和自我防护知识

⑵台风的利弊

3、洪水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引发的原因:持续性的暴雨、台风,人类活动。

【实验】植被护坡实验

【为什么做】

持续性暴雨和台风使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引发洪水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洪水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譬如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使黄河中下游地区频频发生洪涝灾害。由于上游泥沙的大量流失,黄河在下游也成为了地上河,使位于黄河下游的城市时刻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中。让我们来做这个实验,初步而实在地体会一下植 ……此处隐藏3157个字……问题。 重难点分析:罗列丰富多条食物链

活动准备:

1、白兔和灰狼的绒毛玩具或头饰,小锤。

2、坏境创设:模拟法庭——活动室中间为庭长室,两边分别是原告席和被告席。

3、幼儿用书第2册第22—23页。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听故事,引发其兴趣。

2、请幼儿自动推选小律师,进行法庭辩论。

(1)角色分配:幼儿自主选择当谁的律师,选好后坐到委托人(原告或被告)一边。教师扮演大熊庭长。 辩论一:大灰狼该不该吃小白兔?双方陈述理由。

(2)第一阶段结束后,幼儿可自由调整座位,重新选择委托人继续辩论。

辩论二:该不该判大灰狼罪?

庭长宣判:

兔子和狼都是生物链中的`一环,对平衡和保护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哪一种动物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地球环境。所以不能为了保护兔子就把狼杀光,而狼也不能把兔子全吃光。审判到此为止,本案结束。

活动延伸

将头饰投放表演区供幼儿表演,搜集、观看有关生物链的书、图片或录像等。

活动反思:

在孩子们最原始的对狼和兔子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法庭辩论,开展对狼和兔子对立关系的讨论,孩子们肯定支持兔子,通过学习让孩子们逐渐了解自然界食物链的现象,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罗列丰富多条食物链,巩固孩子们对自然界食物链的了解。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2、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1.2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重点: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精华】科学教案锦集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