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29 12:07:57 收藏本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1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二)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笨吻霸は啊R求如下: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钡既胄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

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3蔽难СJ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活动过程

1闭音听读

(1)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余拏一小船ná拥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sōng 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gèng余强饮三大白而别qiǎng

(2)听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领悟意境。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吟诵涵泳,培养文言语感,体味文言文的韵味。

2崩识痢⒅室

(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质疑活动策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

3碧致劢涣

(1)落实下列加点的字词,注意古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①是日,更定矣代词,此,这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都,一概

③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体察句子的语气

①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②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们)看到我十分高兴,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③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船夫不停地小声念叨着:“别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4彼卸辽枰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文章结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诵读中思考上述两个问题,从原文中找到回答的依据。

5碧致刍疃

(1)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明确:“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2)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明确:湖中人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崇祯五年十二月)。

(3)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 明确: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净美精约,简洁通透,写出了雪中西湖的空阔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细微点睛,生气毕显。将静阔衬得更加静阔,而又为清冷增添了丝许活力,由远而近,轻重有致,或泼墨或点染地写意出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雪在其中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白色苍渺之景,却借影而得神,寥寥数笔,有酣畅淋漓之味,也引出秀影浮动的灵气。活动策略

①通过想象描述作者所描绘的景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②请善于画中国画的同学,根据文字所提供的信息,画一幅西湖雪景,感受雪中西湖的冰清玉洁,并了解什么是白描手法。

③诵读“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在和谐的音乐美中感受文辞之简约,意趣之清逸,意境之灵动。

6北冉咸骄

(1)本文借西湖雪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与柳宗元在《江雪》中所表达的情怀是否相同?

明确:本文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是作者志趣的外化。作者痴情于自然,痴情于山水,陶然自乐于真性情中。文章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与《江雪》清奇意境、孤高情怀不同。

活动策略:借助比较阅读的手法,比较画面的雪景和各自写到的人的活动,把握画面的基调和人物的情怀。注意对湖中人身份的交代。

(2)课文描写了作者痴心于西湖雪景的情形,谈谈你喜爱自然美景的类似体验。

活动策略: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体验,从而理解古人的雅趣和情怀。

(三)总结活动

1彼卸撂逦诵读体悟本文意趣之清逸、意境之灵动、文辞之简约的特点。

2笨瓮馇ㄒ

(1)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

(2)扩写练习,即对原文加以扩展补充,使之充实具体。

(3)专题研究:湖光山色与中国文人。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张岱《陶庵梦忆》痴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凝静清绝

冰清玉洁

秀影浮动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此处隐藏8388个字…… 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5、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6、 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重点难点导学]

1、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夜航船》、《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

2、 诵读指导

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 字词积累。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4、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助学资料]

1、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①,与杏桃相次②开发,尤为奇观。

注解:①勒:抑制。

②相次:一个接一个。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朝烟

②夕岚:

③开发: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不同意思。

西湖最盛

今岁春雪甚盛

梅花为寒所勒

尤为奇观

明确:(1)①早上的云雾

②傍晚的山气

③指花的盛开

(2)

兴旺,指景色最美之时被,介词

①②

大,指雪很大是,动词

[知识网络]

线索重点灵魂

景中含情

湖叙事写景抒情

情景交融

心移一痕

天空步一点局部孤独落寞

亭时崇祯五年十二月全景云层换一芥有超凡脱俗的

大雪三日更定湖水景两三粒闲情雅致

看地湖心亭

雪事看雪由大到小,突出“小字”

白描手法,如临其景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

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

A、顾之,客请与予对局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D、有两人铺毡对坐

3、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附达标训练答案:

二、1、C2、C

3、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4、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附[导读提示]答案:

1、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