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文言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

时间:2023-04-28 00:12:18 收藏本文
文言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

文言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认识活板的发明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及重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

②认识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会整理归纳文言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同义词及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教学时间】 ( 第一 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1、由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3、释题并简介作者

(二)自学

自学内容(一)走进文本,疏通文意

自学方法1、朗读课文

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

(1)给下面加粗的生字注音。

昇( )炀 ( ) 砥( ) 贮( ) 燔( ) 讫( )

又为活板( ) 薄如钱唇( ) 蜡和纸灰( )

数十百千本( ) 更互用之( ) 以纸帖之( )

予群从( )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已 后 典 籍 皆为 板 本

其 上 以 松 脂、蜡和 纸 灰 之 类 冒之

则 以 一 铁 范 置 铁 板 上

以 备 一 板 内有 重 复 者

用 讫 再 火 令药 熔

其 印 为 予 群从 所 得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要求: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方法指导:留、换、增、删、调。

(三)当堂检测(归纳总结):

1、通译全文。

2、通假字

(1)活板 板通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

(3)若止印三二本 止 通

(4)文理有疏密 文 通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A、板印书籍

B、火烧令坚

C、木格贮之

(2)名词作动词

A、则以纸帖之

B、用讫再火令药熔

4、一词多义:

(1)为

唐人尚未盛为之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又为活板

每字为一印

满铁范为一板

未为简易

每韵为一帖

不以木为之者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2)印

板印书籍

每字为一印

(3)就

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

(4)帖

则以纸帖之

每韵为一帖

(5)其

其法

其上以松脂……

按其面

其印自落

其印为予群从……

(6)火

火烧令坚

持就火炀之

用讫再火令药熔

(7)之

唐人尚未盛为之

之类冒之

持就火炀之

更互用之

则以纸帖之,木格贮之

旋刻之

不以木为之者

以手拂之

(四)作业:

1、归纳总结本文的重要实词、虚词。

2、翻译课文。

3、预习: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活板的制作过程吗?

(2)在说明活板制作技术时,采用的顺序是什么?(结合文中句子归纳)

(3)活板有什么显著特点?体现在哪里?

文言文教案 篇2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⑴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 扳 谒 称 泯 耶

⑵ 掌握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父异焉 书诗 立就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 利其然 环谒 泯然 受于天 固众人 伤仲永

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⑶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⑴ 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⑵ 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此处隐藏12618个字……内名句。

3.核对答案,订正错别字。

四、译释板块

1.指导翻译释词的方法。

2.示范释译词句。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练习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五、整理板块

1.整理课内通假字。

通 假 读 音 词 义 例 句 出 处

3. 动手整理课内古今异义词。

4. 一词多义词整理复习。

六、理解板块

提出两课内容中重点问题,学生思考口答。如果有难度,可以展开讨论。

(1)《曹刿论战》一文的文眼是“远谋”二字,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呢?

(2)曹刿入见,问“何以战”,鲁庄公摆出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最后一条,原因是什么?

(3)邹忌劝谏齐威王的.策略,高明在何处?

七、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复习了文言文《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围绕中考考点,我们以四个板块复习了文学常识、课文背默、实词用法、文句翻译和内容分析。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重点虚词用法归纳,我们将在第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时进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复习任务还要请各位同学课下完成,请同学们运用课堂上学的复习方法,课下有步骤地复习,力争让第一轮复习落到实处,夯实基础,减少中考中文言古诗部分丢分现象。

八、作业

1.以表格形式整理本册八课文言文中的17个通假字。

2.记忆复习一词多义表格中涉及这两课的32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四个板块的步骤复习《愚公移山》。

九、板书设计

复习内容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释词原则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课堂板块 一、背诵默写 二、解释翻译 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三、归纳整理 四、内容理解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书 名 作 者 体 例 别 名 记事年代

《左传》 (相传)左丘明 编年体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战国时期

《战国策》 刘向 国别体 《国策》 春秋时期

实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通 假 读 音 词 义 例 句 出 处

徧 遍

biàn 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十、课后反思

文言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 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2、 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 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 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难点:

1、 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 把握师道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新课导入

《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2、新课教学

(1) 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

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文本研读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学者 所以 解惑 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庸 道之所存

重点拓展: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

判断句: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

《文言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