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精华】《孔雀东南飞》教案3篇

时间:2023-04-28 00:11:45 收藏本文
【精华】《孔雀东南飞》教案3篇

【精华】《孔雀东南飞》教案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雀东南飞》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此处隐藏1427个字……

2、七夕

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这个节日大致开始于西汉时期。刘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其中“初七”即指七夕,每逢七月初七,人们在白天和夜晚都举行传统的节日活动。按汉时习俗,这一天要晒衣服和书。

乞巧习俗是伴随着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而形成的。七月七日,为牛郎织聚会之夜。这天夜里,妇女们张灯结彩,拿着各式各样的针,在庭院中摆列好瓜果来乞巧。传说在祭牛郎织女时,能见到天河的白气和五彩颜色的妇女,就可得到吉祥。乞巧主要是妇女的活动,所以又叫女儿节,她们希望借助神的力量使自己心灵手巧。

七夕晚上的另一项活动是守夜,人们对天下拜,并说出心愿,主要是乞富、乞寿,没有孩子的乞子。守夜活动有不少男子参加,目的是为全家乞福。牛郎织女的传说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对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向往。

3、坐具

诗中的“床”“榻”都是坐具。床,最初只是卧具,后兼为坐具。要了解“床”“榻”为坐具,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人坐的形式。先秦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跪坐形但直接跪坐在地上很不舒服,所以很早就有用席子来铺垫的习惯,就是所谓的'席地而坐,即以席为坐具。坐时两膝着席,把臀部放在脚跟上。这样,脚跟承受的压力太大,时间长了,就会酸痛。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感觉臀部坐在较矮的床上或榻上要比坐在脚跟上舒服,所以,大约在秦汉时期,床榻开始成为坐具。汉时的床榻比较低,大约有今天的一市尺。床,一般体积较大,比较笨重,大多是室内固定家具;榻,体积小较轻便,大多是待客的临时用具,使用时移出,过后收藏。因此诗中有“移我玻璃榻,出置前窗下”句。两个人合坐的榻叫合榻。三国时,孙权曾召鲁肃,二人“合榻对饮”,不可理解成二人躺在床上喝酒。到了南北朝,床榻作为坐具在南北方就极为普遍了。今天仍有不少地方把小板凳叫“脚床”,可能就是坐具名称演化的结果。

4、交通工具中的牛车

诗中有“其日牛马嘶”句,牛车自古就有。由于牛的力气比较大且行动缓慢,所以,人们多用牛车来拉东西。又因牛车车厢宽大,故又叫大车。秦以前的贵族多数乘坐马车,极少有乘牛车的。这种风气到了秦汉仍然存在。西汉初年,由于长期的战乱,经济凋敝。据《汉书》记载:朝中文武官员有很多人乘坐牛车,因此可以说此时乘牛车是出于无奈。整个西汉和东汉前期,人们一直认为乘坐牛车是低贱的行为。但到了东汉后期,风气大变,贵族官僚富户不再把乘坐牛车看成丢脸的事情。《晋书》记载:“其后稍见贵之(牛车)。自(东汉)灵、献以来,天子志士庶以为常乘。”而《孔雀东南飞》所写时期(建安年间)正是东汉献帝时,所以“其日牛马嘶”中的“牛马”不能理解为偏义复词“马”。太守给儿子迎亲,马车牛车因载人物的不同用途都被派上用场。

十、八个同学为一组,互相协作,将《孔雀东南飞》改编成话剧。

附:《孔雀东南飞》学案

一、基础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1)乐府原是的名称,后来演变成一种名称。魏晋六朝到唐朝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也统称为“”。

(2)乐府民歌大部分是诗,善于通过和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形式上,多是诗。

(3)《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代编的。它和北朝民歌《木兰辞》并称“”。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民间诗,也被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它通过和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否(pǐ)泰踯(zhí)躅赍(jī)钱磐(pán)石

B、徘徊(huái)伶俜(pīng)葳蕤(ruí)公姥(mǔ)

C、遗(wèi)施纨(wán)素拊(fǔ)掌便(pán)言

D、鲑(xié)珍(yǎn)摧藏(zàng)窈(yáo)窕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大人故嫌迟故:(2)谢家来贵门谢:

故作不良计故:阿母谢媒人谢:

知是故人来故:多谢后世人谢:

(3)何乃太区区区区:(4)可怜体无比可怜:

感君区区怀区区:(5)再拜还入户再拜:

(6)却与小姑别却:(7)好自相扶将扶将:

(8)堂上启阿母启:(9)举手长劳劳劳劳:

(10)处分适兄意适:(11)自可断来信信:

始适还家门适:(12)便言多令才便:

适得府君书适:(13)渠会永无缘渠:

(14)踯躅青骢马踯躅:(15)赍钱三百万赍:

(16)摧藏马悲哀摧藏:(17)婀娜随风转婀娜:

(18)日欲暝:(19)奄奄黄昏后奄奄:

(20)叶叶相交通交通:(21)寡妇起彷徨寡妇:

(22)汝岂得自由自由:

4、理解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

(2)昼夜勤作息

(3)我有亲父兄

(4)我有亲父母

(5)逼迫兼弟兄

5、判断下列句式并翻译。

(1)为仲卿母所遣

(2)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3)仕宦于台阁

(4)嬉戏莫相忘

(5)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二、文本阅读。

1、熟读全诗,依照情节的发展,把全诗分成五部分,给每一部分拟一个简短的标题(如“兰芝被遣”)。

2、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1)“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3)“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敌,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4)“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3、找出诗中运用铺陈排比手法的部分,体会其表达作用。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如何?”“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人从阁去故

(2)新人工织缣工

(3)未若故人姝姝

(4)颜色类相似颜色

2、体会“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的含义。

3、“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一句表达了“故夫”怎样的心情?

四、写作训练。

古往今来多少青年男女为爱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美好的爱情理想难以实现。结合文本谈谈造成这出爱情悲剧的原因。可以到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也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字数在500字左右。

《【精华】《孔雀东南飞》教案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