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25 00:11:04 收藏本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读准多音字“正、冠、挨、扎、号、更”。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一帆风顺”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本课成语。

2、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中的三件事。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结合课外资料的补充,感受鲁迅“为自身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解读课题

1、板书课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提示“迅”的笔顺。

2、师:关于鲁迅,你们知道多少呢?师简介鲁迅。

(由于在课前要求同学收集相关鲁迅的资料,因此该环节的设计目的:一是再现其预习的内容,对学习本课起到铺垫的作用;二是旨在培养同学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一次次的预习中,要同学明白能在众多信息中挑选出和本课学习有关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不泛泛,不空洞,“学为所用”的道理)

3、师:带着对课题的理解,再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葬礼,提出问题:

⑴师:1936年的10月19日,鲁迅先生的遗体躺在当时位于上海胶洲路的万国殡仪馆里,前来吊唁的人很多,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十分惊异,她惊异什么呢?

PPT出示,指名读第一节,注意正音。

(在教师的引语中,涉和到了关于鲁迅先生追悼会的时间和地址,作为课外资料的补充,给同学一个感性的认识。“大殓出殡”图片的出示目的也在此)

生质疑: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敬爱?

⑵师:这么多人是指哪些人?

生:……

2、了解事件,概括标题:

⑴师:这些职业、年龄、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为何都这么敬爱我的伯父呢?当时我还小不明白,但是作者在回忆往事的点滴中,慢慢找到了答案。请快速默读课文,考虑:作者回忆了伯父生前的哪三件事情?能否试着给每个故事列个小标题。

生:……

⑵师:引导并概括板书:教我读书,救治车夫,关心女佣。

(首先,在阅读与交流中让同学初步感知内容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在已往的课程中,同学已经对小标题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又鉴于本文的特点,在此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的三件事情具有可操作性)

三、抓住言行,体会品质

1、讲读“教我读书”,感受伯父的“爱抚”:

小组读读第一个故事。

师:小时侯的我看书时总是囫囵吞枣,所以经常张冠李戴,伯父因此而批评我。请小组间合作读一读,说一说,试着把它说得更具体些。

PPT出示:

我看书时总是囫囵吞枣______________,所以经常张冠李戴______________,伯父因此而批评我______________。最后还送了我两本书______________。以此教育我______________。

生:……

(首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同学在自学中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其次,教师在引语中对《表》和《小约翰》的补充:告诉同学这两本书都是鲁迅先生翻译的。由此让同学明白先生为了想让更多的少年儿童能够读到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知识,还翻译了其它许多少儿书籍。伯父不只仅关心我的学习,更关心广大少年儿童,更突现出他的品格,为理解“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敬爱?”做铺垫。)

2、讲读“救治车夫”,感受伯父的善良:

默读第二个故事:

⑴师:除了小朋友,人力车夫也得到了先生的这份爱,默读课文的4~12小节。把你最感动的语句划出来。

生:……

(第八节: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注意正音“扎”:捆绑的意思)

⑵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

(可围绕动词来谈,可从地位的悬殊上来谈,体现出伯父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心)

⑶师:这段话直接描写了爸爸和伯父救助车夫的整个过程,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一起来读一读。

⑷师:瞧,这位面对着我们,身穿白大褂,半跪着的人就是鲁迅先生,请把目光聚焦在他的身上,再读读文字,看看他身上还有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体会“半跪着”)

(让同学亲身体会“半跪着”这个动作,体会用这样的姿势进行包扎是十分不容易的,而鲁迅先生正是始终坚持着这个姿势细心地救助人力车夫,没有怨言。面对着这素不相识的社会地位低微的黄包车夫,半跪着的是当时的大文豪,当时的名流之辈,当时受全国人民敬仰的鲁迅先生,从他们地位的悬殊中,体会先生对人民的关爱、保护、热心肠、关心劳苦大众的平易近人的品质。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爸爸和伯父救助车夫的整个过程”会更有深刻的感悟。从而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敬爱?”)

指名读。

(要求读出鲁迅先生对贫苦人民的爱的情感)

⑸师接着引读:“拉车的感激地说……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已经全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我想从伯父口中得到答案,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

(本课的教学只有一个课时,因而关于“鲁迅对不合理的黑暗社会的痛恨”这个深层的理解在课上不做讲解与学习)

⑹师:就是这样一位时刻关心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受人敬爱的人,早早得离开了我们,这怎么能不让人伤心落泪呢?因此在前来吊唁的人中出现了一位似曾相识,一帆风顺的面孔,或许他就是这位黄包车夫。巴金先生就这样写道:

PPT出示: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一帆风顺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又底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课外资料的补充,再次为突现人物品格服务)

3、讲读“关心女佣”,感受伯父的爱心:

自身读最后一个故事

师:正是因为先生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所以像人力车夫这样的群众才会出现在追悼会上,先生家的女佣阿三也不例外。自身读读最后一个故事,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这个局部的内容比较简单,因此 ……此处隐藏21092个字……为什么这样想?这跟他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因为他现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发现了胎儿发育的规律,却被老师误解,轰出了教室。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迫害啊!

生:对,让他丢了面子,还受到身体上的惩罚。

师:虽然这种“风险”远没有刚才我们说的几位科学家那么严重,但这种“驱逐”,无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对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它会让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使这段让“我”颇引以为自豪的、本来应该留下美好回忆的童年往事,多了些许不愉快的记忆。这是让人非常遗憾的事情。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他对老师这种做法很不满。

生:他有点气愤。

生:他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因为没有人理解他,老师认为他是个坏孩子,同学们嘲笑他。

师:是啊,无论如何,这个结果还是让人不愉快的。如果,这个老师不误解他的笑声,而是了解他笑的原因,对他的发现给予大力的赞扬,那结果该多么美好啊!

六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记记,读读写写,巩固对本单元生字词的认识,积累词语。

2.总结《北京的春节》的写作特点,学习“按顺序、有详略”的写作方法。

3.阅读短文,认识多音字“还”,了解多音字形同音义不同的特点。

4.学习古诗《元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积累古诗。

5.组织语文生活,让学生写一写本地过春节时的情景,要求详略得当,叙述流畅,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学习有先有后、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自主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习作,学习有先有后、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读一读,记一记”

①出示词语:

初旬核桃荔枝菱角万象更新灶王寡不敌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都是本单元要求认识的生字词,读音都很容易读错。

③自我检查掌握程度,用横线标出你不能确定读音的词语。

④指名说自己不能确定读音的词语,同学帮助正音。

⑤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2.“读一读,写一写”

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②纠正错误读音,提醒大家注意儿化音和带儿字词语的读法要区分开来。

③听写词语。对照书本检查,将不会默写的生字再写几遍。

二、金钥匙

1.出示内容:

春节不只一天,节日的事不只一件。在《北京的春节》中,作者选了一些典型的事情来写,比如腊八吃腊八粥、做腊八蒜,放年假时儿童买杂拌儿,除夕的团圆饭,元旦拜年,元宵节的灯,有先有后,有轻有重,自然流畅。

2.指名读。

3.引导理解。

写一篇文章可供选择的材料很多,如果事无巨细,一一叙述出来,让人感觉杂乱无章,没有中心。所以先要定好一个中心,再围绕中心进行选材,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对最能体现中心的事情详细地描写。

4.思考:这把“金钥匙”有什么作用?

三、咬文嚼字

1.出示句子:还欠款二两银子。

2.指名读句子,

教案《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七》教案》,来自网!

说说句子意思。

一种意思是还欠二两银子,另一种意思是已经归还二两银子。

3.什么原因导致两人出现分歧?指名说原因。

老师随机板书句中多音字“还”的读音。

4.自由读“咬文嚼字”,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5.你还看到过这样因为多音字误读而曲解意思的情况吗?请举例说说。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述古诗学习方法

了解作者——朗读全诗——理解大意——体味情感。

二、古诗诵读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2.看注释。疏通大意: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吉祥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3.指导背诵古诗,自主积累古诗。

三、小结

第三、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春节快到了,现在你一定非常向往过春节吧,是不是又想起了往年过年的情景呢?

2.谈谈往年过年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或者你最开心的一天。

二、习作

1.同学们都说得很精彩。但是如果把你们刚才说的按原样写在一篇作文里,你们觉得怎么样呢?(杂乱无章、没有中心、没有重点)

2.习作要求:

①注意写过年时特有的情景。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某一天的经历。

②如果写一天的经历,要围绕某个意思写,比如忙碌、热闹、快乐……主要写与此有关的事情,不要面面俱到。

③写事情的时候,也要写到人,通过人们的言行、表情写出他们在节日里的心情、感受。

④可以先和同学交流一下过年的经历,互相启发。

3.学生作文。

4.指导修改。

5.誊写在作文本上。

六年级语文教案15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妨碍、谦逊、挖掘、衣衫褴褛。

2.理解重点句。

(1)不需要任何字据,也不需要什么样信誓旦旦的语言,这一切就足以表明她的自律,让“我”肃然起敬。

(2)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及时伸出热情的手,无论他是富人还是乞丐。

(3)教师以大地为纸张,以利石为彩笔,用这种最朴素却又极大震撼力的方式,泰然地给我上了最后一节代数课。从这个“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身上,让我实实在在地领悟到了“君子谋道”的精神。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

(三)德育渗透点

正是这些普通人不经意的行为,触发了“我”心灵最深处的思索。全文以我情感上的感动、感悟为线索,连接四件小事,使得本文十分生动、感人。

关键处处理:

(1)感受人性美的魅力。

(2)品味几件小事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3)学习本文人物描写方法的.多样性。

(4)学习本文以情感为线索连事成文的方法以及作者用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细腻、敏锐的心灵感悟,揭示善良与美的主题。

《六年级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