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锦集十篇

时间:2023-04-24 00:11:01 收藏本文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锦集十篇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锦集十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有不同的人种,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2)探讨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学会尊重、欣赏、接纳、树立人种无优劣的观念。

教学重点:

不同肤色的居民;人种的分布;有趣的文化现象。

课前准备:

搜集黄、白、黑种人的图片。

教学难点:

从有趣的文化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测评

谈话:你知道世界上人的肤色都相同吗?

板书课题:不同肤色的居民

二、教学达标

1、讲述:世界上的人类,根据他们的外表、物征,主要可以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如图:观察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

3、讨论:他们的长相……

他们的头发……

提问:人是什么人种?(黄种人)

讲述:每个种族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我们的世界也因此多姿多彩。

:人种族虽然不同,但是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不同种族的人都是我们地球村的兄弟姐妹。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一下,不同的人种有什么特征?

2、世界上的人类,根据外表特征主要分()、()、()人种?

四、布置作业: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的态度。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34~35页。

〖教学准备

教师要阅读和准备有关四川都江堰和新疆坎儿井的相关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从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伟大成就。其实劳动者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去参观瞻仰一下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吧!”

2.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讨论“农业生产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们明确,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如果水的来源主要依靠自然降雨,不可能那么及时,不可能尽如人愿,或旱或涝,没有定数。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完全受自然降雨的控制,人们形象地把这种农业叫做“靠天吃饭”。如果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完全由人利用灌溉来控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于是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注重兴修水利,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所以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3.探究活动一。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4页有关四川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都江堰是怎样发挥作用的?”通过探究知道:岷江经常洪水泛滥,2000多年前,秦朝的李冰父子率众修建了都江堰。利用建在江中的“鱼嘴”“飞沙堰”“金刚堤”对岷江进行“三七分水”,平时七成水流进内江,用于保证浇灌成都平原的田地;三成水从外江流走。遇到岷江发洪水,利用鱼嘴附近的闸门进行“倒三七分水”,三成江水流进内江用于灌溉;七成水从外江泄洪,使得成都地区旱涝保收,造就了一个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直到今天都江堰仍在继续为人类造福,所以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我们为祖先的伟大创造而感到骄傲。

4.探究活动二。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5页新疆坎儿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为什么要利用坎儿井地下暗渠来运输和使用天山雪水?”通过探究知道: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干旱少雨,天山上融化的雪水太宝贵了,如果在地表流动,会很快地从干涸的土地上渗漏掉,或被强烈的阳光蒸发掉。所以,新疆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在戈壁滩上运输和使用水源的地下暗渠工程―――坎儿井。正是有了坎儿井,才可以减少水的损失,以便用到最需要的农田里,正是这一古代就创造出来的节水灌溉工程,在因为干旱而草木不生的戈壁滩上,才创造了一个个神奇的绿洲。

5.教师。教师肯定学生的探究,鼓励他们今后多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

〖给教师的建议

为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或者在黑板上绘制都江堰和坎儿井的示意图。

〖建议

观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和关注程度。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应当认真执行集体中经大家民主决策出的行动计划,这是自己的责任。

2、学会管理自己,形成主动管理自己和参与校内各项工作的意识。

3、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愿意并主动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服务。

教学重点:集体讨论的时候,我们有积极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和义务,经过民主决策订出的行动计划,我们也有遵照执行的责任。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

1.回忆一年中班级、学校、少先队组织了哪些集体活动,自己参加了其中哪些活动?没能参加哪些活动?没参加的原因是什么?

2.说一说自己参加活动有哪些体会?

二、读课文,并思考:

你对三位同学在一次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满不满?

组织讨论

1.三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2.集体做出的决定,是不是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为什么?

三、引导行为

集体讨论的.时候,我们有积极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和义务,经过民主决策订出的行动计划,我们也有遵照执行的责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你愿意为集体服务吗?

二、说一说

1、书中几位同学为集体做事的情景.

2、在集体生活中,出集体组织的活动外,还有哪些让我们参与的渠道?自己参与过其中的哪些工作?

3、小组交流:班级、学校的哪些事情可以由我们直接参与?自己参与过哪些事情?有什么收获体会?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三、班级交流

我们可以参与的事情:

我们参与的体会:

我们参与的经验:

我们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情感交流

说说自己的收获。

第三课时

……此处隐藏1405个字……认识到除客观原因外,人为对植被、河道的破坏是重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除此这外,学生还可以说说其他常见的自然灾害。老师可展示课本P39图片,让学生对教材中提到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有一个初步认识。

活动三:调查家乡的自然灾害

1、让学生说一说本地存在哪些自然灾害,其中频繁发生或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有哪些。教师确定几种自然灾害作为学生调查的问题。

2、指导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名成员担任组长。根据课本P40的调查提纲,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

(1)确定调查内容。调查哪种自然灾害?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和危害有哪些?本地采取了哪些防灾和抗灾的措施?

(2)确定调查方法和组内的分工合作。谁负责访问?谁负责查找图片和文字资料?谁负责到实地进行考察?

(3)对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或填写调查表。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探险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

2.学会全面地思考和历史事件。

3.粗略了解一些著名的探险事实。

教学过程:

1.导入。提问学生有关哥伦布、麦哲伦的内容,请他们就自己了解的内容进行发言。教师应肯定学生的发言,并告诉他们在今天的课上将会了解得更多。

2.探究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6页的课文。教师强调:“课文告诉我们,欧洲有大约1000年左右的时间是处于宗教统治之下的,发展非常缓慢,也相当落后,但是到了14―15世纪开始发生变化。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就是重要的标志。为什么他们的探险那么著名,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行探究。”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引导他们得出括号中的结论,鼓励他们在讨论中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将地球仪或自制的代用品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在思考和发言时利用地球仪。教师也应充分地利用地球仪启发学生。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得到了什么结果?(“发现”了美洲大陆,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发现要加上引号?(因为美洲大陆本来就存在,只不过当时的人们不知道。)教师可以参照资料库的有关内容对这两位探险家做简要介绍,并注意对学生在导入活动中的发言做补充或修正。

“海洋不再是障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过去人们对于自己居住的陆地以外的地方并不了解,不知道海洋的另一端是什么,也很难直接与居住在遥远地方的人们相互交往,但是在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伟大探险之后,人类可以在海洋中航行,往来于各个大陆之间。)

在哥伦布、麦哲伦之前,各个洲居住的人们有没有来往呢?是怎样来往的'?(有来往,主要是通过陆地上的道路。)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到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的丝绸、瓷器等带到了阿拉伯国家,然后又带到了欧洲,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比较一下陆地交流与海上交流有哪些不同?(利用地球仪,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首先,使得交流更加方便、直接,比如,从到埃及、从到欧洲、从欧洲到印度都是不可能直接到达的,因此往往要通过许多国家一次次交易,价格会越来越贵,而且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有战争,交流很容易中断。其次,用来交换的物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没有火车、飞机的时代,一艘木船也可以运送几千千克的物资。但如果是陆地交流,只能用马、骆驼等,是无法与之

比的。又如,速度加快。过去骑马每天最多走几百里,而且晚上必须休息,而在海上只要几个人轮流工作就可以昼夜航行等。)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像。

海上交流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教科书第46~47页的内容得出答案。

为什么本课题的名称是“血与火的时代”?(欧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掠夺财富、贩卖奴隶、不平等交易、侵略等,给非洲、美洲、亚洲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教师要点,布置家庭作业。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行为和方式。

3、体验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乐趣。

教学重点:

1、了解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行为和方式。

2、学会选择恰当的行为和方式与同学交往。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恰当的行为和方式与同学交往。

教学过程:

(一)、平等对话,走进“友谊之树”。

1、导入。你和小伙伴一起学习,有什么感觉?

2、将一棵“大树”贴在黑板的正中,并写上“友谊之树”。

3、请学生说说和伙伴之间曾发生过哪些美好的事情?

(二)、真实体验,拯救“友谊之树”。

1、实话实说,直面矛盾

(1)、(板书课题:学会友好相处)小品表演。

(2)、请学生说说曾经与伙伴闹过的矛盾。

(3)、请大家讨论,他们的矛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让学生将自己组讨论的要点写在剪成的黄叶、坏苹果形状的纸上,再让学生把他们贴在友谊之上。

(5)、。

2、真情对对碰,化解矛盾

(1)、拯救友谊之树。

请各小组选一个案例,先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确方法,然后将解决办法写在“绿叶”、“红苹果”上。

(2)、出示课前调查情况,让学生讨论解决。

(三)、情感升华,互送友谊卡。

1、教师。

2、念卡、送卡。配音乐《永远的朋友》。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是农村和城市共同的发展方向。

2.了解直接选举所带来的各种积极变化。

3.进一步增进对于民主选举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1.导入。“前几节课,我们通过大家提名、大家投票的方式选举了班委会。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地方也通过这样的方式选举带头人?(村委会和居委会)同学们还共同讨论了班级建设的计划,这就是‘民主管理’。不过,班集体的民主管理不仅是讨论计划,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究竟应当怎样做呢?让我们一一看大人们是怎样做的。”

2.讨论活动。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23页,然后提问:“虎子的来信与乐乐和他的同学们的调查都提到民主管理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呢?”引导学生参照教科书里面所提到的具体事例来说明,比如,村委会的通知说明了遇到大事要大家共同讨论,不能几个人说了算;村委会的账目公开,是接受大家的`监督,可以避免乱花钱;自己制定道德公约,能够促进村民自我约束,等等。

3.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村委会和居委会采用的方法,哪些是在班级里进行民主管理可以采用的;教科书上乐乐和他的同学们从居委会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怎样做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推举代表介绍讨论的结果,其他组员可以做补充。教师通过,鼓励学生付诸实践。

5.教师,布置家庭作业。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锦集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