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集锦10篇

时间:2023-04-23 00:10:22 收藏本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集锦10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集锦10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此处隐藏12838个字……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耳刀帝”稍微比左边低一点。“习”字的第二笔“点”与第一笔的'起笔对齐写。第三笔“提”起笔偏左一点。“告”字的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书写时稍长些。“永”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左右两边的“撇和捺”要写对称。“这”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撇”的起笔与上边的横挨上,第四笔。“点”是悬空的。“走之帝”的第二笔在横中线上起笔。

3.了解课文内容与指导朗读相结合。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除注意纠正生字的读音外,还要注意读准轻声,如:多么、鱼鳞上、圈圈、告诉等字的读音。要注意词连读,即使是多音节词,也要读或整体,如:“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粗心大意”。

(2)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语气。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凭着语感自然停顿。如:“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不爱学习的人/看不见”等等。注意纠正学生不要唱读。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如读到“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像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欢快、自由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呀!也可以观察图片,(三叶虫化石)或者实物(鱼鳞)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从一片小小的鱼鳞中,竟然知道鱼的岁数,根据一块三叶虫化石,可以推测喜马拉雅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因为这个在2亿多年就灭绝的节肢动物,大多数是生活在海洋里。

(4)联系实际,读中感悟,解决难点,诗中有些难句,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如:“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意思是说不爱学习的人知识很贫乏,对自然界的观察看不懂。教师要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感悟到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不必讲出诗句的意思。

(5)扩展课文内容的练习,主要结合学生观察后说说议议,体会“大自然”的“的语言”的意思。例如:①大雁南飞告诉人们天气冷了。②枫叶红了,说明秋天到了。③晚霞满天,预示着明天是好天气。④月亮四周出现一个圈了(月晕)就是刮风的预兆。⑤夏天,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游水面,表示快要下雨了等等。教师要准备一些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例子,提供给学生,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而且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兴趣。

教法建议

一、说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及词语。

三、精读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学习第二小节,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说说蝌蚪在水中游,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学这段时进行配乐朗读,读出它的有趣。

2.学习第三段:

出示一条大鱼,让学生讨论这条大鱼有几岁,学生知道有几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理解了。

3.学习第四段:

由于学生对三叶虫不太了解,通过观察图片,查找有关资料,请同学讲一讲,必要时教师给予讲解。

4.课外扩展采取“考考你”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词语解释

古老:经历了久远的年代。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镶嵌: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妙不可言:好,美妙。

粗心大意:疏忽,不细心。

近、反义词

近义词:到处——处处 仔细——细心 观察——观看

粗心大意——粗枝大叶

反义词:古老——崭新 仔细——马虎 粗心大意——认认真真

句意推敲

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既总结了前文,又启示了人只有学习才能知道自然世界的无穷奥妙,而对事物马马虎虎,不善于观察和思考,永远也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奥妙。

剖析段篇章

课文结构

全诗共分为5节。

第一节:写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第二、三、四节:具体写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节:写不爱学习,不仔细观察是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的。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只要努力学习,仔细观察大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许多奥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0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生:小蝌蚪在水里游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生:鱼鳞上有一个个圆圈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在告诉我们小鱼几岁了。

生:“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玛拉雅山巅是大自然的语言,这里在告诉人们:那曾是汪洋一片。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大家读的很认真。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奇妙的大自然语言都来自实实在在的生活,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同学们请看:(出示放大的小蝌蚪、鱼鳞、以及三叶草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再看看这张图片(树的年轮),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师,我看到树桩。

生:好。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这里砍伐后的树桩,树桩上的圆圈叫做年轮,它记载着这棵树的年龄,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老师,大自然的语言真的就在我们身边啊!

师:对,大自然的语言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你们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请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燕子飞回来了,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玉米成熟了,高粱穗儿红了,就是告诉我们秋天到了。

生:燕子低飞要下雨了。

生:老师,我知道“蚂蚁搬家”“蛇过道”也是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师:我也知道,大雁南飞是告诉人们天气凉了,出现月晕是要刮风的预兆,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老师,我觉得“沙尘暴: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可我听不懂它对人们说什么?你能好诉我吗?

师:这为同学提的好,“沙尘暴“是大自然的语言,那是大自然的呐喊,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报负。那么它究竟对人类说些什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它批评那些乱砍伐树木的人。

生:它在批评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

生:“纱尘暴“在大声说:别在砍树了,地球都快被你们弄成秃头了,我能不发脾气吗,唿……唿……气死我了!

师:呀,太可怕了,那么怎样做你才不发脾气呢?

生:多栽树木、花草。

生:沙先生一定会说:“多栽化,多种树,山青水美的,谁有什么脾气呀,我就这点要求。”

师:同学们想象可真丰富!“沙尘暴”的.语言你听懂了吗?好,希望“沙尘暴”愤怒的呐喊能给一些人以警示吧。

评析:本教学片断树立了人文的理念,创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开发了课程。教师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知识,提升情感。在学生自我体验中明确了正确的价值观。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通过对话交流情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集锦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