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水教案范文集合七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水教案 篇1教材简析
《韩信巧布背水阵》具体、生动地讲述了公元前204年10月,汉军大将韩信率军巧布背水阵,诱敌深入,奇兵迂回,前后夹击赵军并取得胜利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韩信是一个知己知彼、熟谙兵法、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用兵灵活、顶天立地的钢铁男儿。
设计理念
坚持“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通过“读”“议”“讲”三步来组织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梗概,知道韩信取胜的原因,从中体会韩信对兵法的灵活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3.认识“擂、溃、窜”3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故事梗概,把握故事细节,会讲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韩信及历史上以少胜多战役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揭示课题
1焙信是中国古代的一员名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知道的韩信?
2彼还能介绍一下自己搜集到的古今以少胜多的战役?
3闭饨诳挝颐且学习的“韩信巧布背水阵”也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让我们赶快走进快乐读书屋,看看“韩信巧布背水阵”到底“巧”在哪里吧!(老师板书课题)
[“授课的第一锤重音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此环节是从学生感兴趣的战役引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伙伴互读,初步解决不懂的字、词、句。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1)说说这场战役的.起因是什么?结局怎样?(相机板书:韩信——布背水阵)
(2)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自读自悟,合作学习
1.再次自读课文,标记出文中能体现“巧”字的地方。(板书:巧)
(1)你认为哪一句话最能体现韩信对这场战争必胜的信念?画出来,读一读。
(2)“等今天打败赵军后再好好地犒赏大家!”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要读出对部下的亲切关心,读出必胜的信心,读出英雄的豪气……)
2.比一比下面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表达效果好?还可以找出这样的语句吗?
(1)赵军果然倾巢而出,打算活捉韩信、张耳。
(2)赵军倾巢而出,打算活捉韩信、张耳。
[抓重点句让学生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成败。
围绕“临时拼凑起来、才几万人的汉军为什么会打败20万赵军”这个话题组织学生讨论。可从成败两方面来交流。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你对韩信有什么评价?
在学生对韩信的赞扬声中允许存在不同的“声音”,毕竟背水阵前无古人,亦很少有人能再效仿。但兵书上有“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的话,韩信正是灵活地运用了兵法,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巧布背水阵,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了胜利。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韩信,同时,保护学生的个性理解和认识。
[引导学生通过读、议,与文本产生共鸣,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的目的。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辨证地看待事物。]
四、落实双基,指导复述
1.利用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识字情况。
2.练讲故事。
(1)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自由复述课文。
(2)同桌互相复述。
(3)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加上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复述课文。
[由自由复述课文到要求创造性复述课文,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
五、拓展延伸,推荐作业
1.学生交流历史上还有哪些灵活用兵、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并简要说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2.推荐作业:课外阅读或查找资料,编写小故事《我知道的韩信》。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多方位地汲取语文的“营养”。]
板书设计:
韩信巧布背水阵
水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xxxx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 ……此处隐藏1380个字……幼儿对着水杯吹气……于是,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总结: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让热水快点变冷。
4.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为什么不断地搅拌热水,热水就会快点变冷?
幼:因为热气出来了,冷气进去了。
最后有一位幼儿这样总结:在搅拌时,水杯中的热空气会不断地往外跑,使热水快快变冷。
师:为什么同样往水杯中加东西,一杯放冰,一杯放鹅卵石,两杯水温会不同呢?
幼:冰块更冷。
幼:鹅卵石放进去后,它自己变热了,而冰块不会变热,它只会越变越小。
幼:因为水杯中的热传给了鹅卵石,鹅卵石也热了。
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放进更冷的物体,能使水温下降得更快。
5.引导幼儿发现新问题:为什么将热水倒在一个大与的容器中,也会快点变冷呢?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或许还会碰到其他各种问题,如:
为什么热水放在冷水中或冰箱里,能快点变冷呢?
为什么将热水倒在一个大点的容器中,也会快点变冷呢?(增加了与冷空气接触的面积)
冬天,我们对着手呼气,会感到温暖,可同样呼气为什么却能使热水快点变冷呢?
为什么许多块冰放在水中,水温会下降到0摄氏度,而等冰融化后温度又会上升到5摄氏度呢?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水教案 篇6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及其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游览时所见的风景、事、人,体会人物的心情。
2.学习课文将景与人和事有机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作者游览时的所见所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将景与人和事有机结合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及其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教具准备生词卡片。
三、教学过程
()淡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生活的环境怎样?你们愿意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板书课题:23清澈的湖水)
(二)自学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
3.分析字形。
澈:左中右结构,左边是氵,中间是育,右边是攵。
卷:共8画.
波: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是皮。
纹: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是文。
欣:左右结构,左边是斤,右边是欠。
赏:上中下结构,上边足小,中间是冖,下边是员。
赛:共14笔,下边是个贝。
丢:共6笔,去字头。
镜:左右结构,左边是钅,右边是竟。
幻:左右结构,左边是幺,右边是刁。
表:共8画。
演:左右结构,左边是1,右边是寅。
蕉:上中下结构,共15画。
盼:左右结构,左边是目字旁,右边是分。
4.理解词语的意思。
清澈:清而透明。
波纹:小波浪形成的水纹。
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变幻:不规则地改变。
表演:做示范性的动作。
企盼:盼望。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自由读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生质疑
水教案 篇7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明白保护环境的紧迫性。
2.引发学生对家乡生态环境的全面关注。
活动准备
学生课前调查家乡的生态环境问题。
活动过程
一、交流课外调查情况
1.教师:动植物的生存状况令人十分担忧。同学们课外对家乡动植物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在请在小组内交流、统计,填写好调查表。(例表)
时间
动植物种类
数量
原因
30年前
野猪
较多
森林破坏较少
20年前
野鸡、蕨菜
较多
生态环保护较好
10年前
麻雀
较少
被大量捕杀、生态环境被破坏
现今
野猪
很少
森林破坏严重
2.教师:看了统计结果,你们有什么感受?
3.教师:是呀,由于环境恶化,动植物生存出现了危机。但有些植物,在某些情况下的生长却非常迅速。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个关于水百合花的故事。
二、水百合花的启示
1.教师:《水百合花的启示》是一则在西方广为流传的故事,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2.学生读教科书第48页的故事《水百合花的启示》。(可以配以录像或满池塘水百合的图片)
3.交流: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4.教师小结: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的确很像水百合花的蔓延,是以加速度在变化着的'。沙漠的扩大、耕地的锐减、森林的消失以及物种的灭绝,无一不是如此。环境保护,已经到了第29天的黄昏!
三、又见“鸟的天堂”
1.教师:有一些觉醒的人们,他们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紧迫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建造了一个全新的家园。看,树木茂盛,可爱的鸟儿飞回来了。(先出示没有鸟的“鸟的天堂”的录像或图片,再出示“鸟的天堂”群鸟纷飞的图片。将教科书第48页的学生日记当做录像的解说词)
2.学生交流:从日记中你想到了什么;“鸟的天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四、我是绿色小信鸽
1.教师:同学们,除了水污染、空气污染、动植物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在许多地方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环境问题(出示过度放牧和噪音的图片)。在我们的家乡,你们还发现哪些环境问题?
2.学生交流。
3.学生分小组写建议信或倡议书。
(1)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倡议书:格式要正确,必须用事实说话,提出的建议要合情合理。
(2)分小组撰写倡议书(一人执笔,其他人轻声讨论帮助修改)。
(3)小组派代表上台朗读本小组的倡议书,评出优胜组。
(4)选出优秀作品,课后散发给社区居民或寄给有关部门。
五、拓展活动
有组织地去当地有关部门,全面了解近年来家乡的环境状况以及家乡为保护环境而作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