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必备】水教案范文集合七篇

时间:2023-04-22 00:12:37 收藏本文
【必备】水教案范文集合七篇

【必备】水教案范文集合七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成因。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软件、“中国年降水量”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温差别很大。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mm、400mm、5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见教参)。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计算机显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总结板书】2、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计算机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屏幕显示季风区界线,并指出玉门】

【讲授】唐代诗人王之涣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实际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请同学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比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计算机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屏幕演示)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屏幕演示云图】这是4月的云图,云带下方地区进入了雨季。5月,雨带将扩展到南岭地区,人们称之为“华南雨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季风势力日渐强大,它已不满足困守在华南地区,又要北伐了。6月初,夏季风的先头部队来到长江流域,冬季风势力较弱,摇着小白旗又向北逃命去了。请看6月的云图,云雨带到达长江流域,江南进入雨季。因为时逢黄梅成熟季节,所以这个雨带被称为“江南梅雨”。有一句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当地谚语还说“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阴雨连绵常使衣物、食品等发霉,人们又抱怨地称之为“霉雨”。

【讲授】(屏幕继续显示)7月中、上旬,盛夏来临,海洋上的暖湿气流被源源不断地送来,夏季风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了长江和淮河,继续北上。冬季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夏季风进入了华北地区,8月又占领了东北地区,控制了整个季风区。请看7月、8月的云图,这就是“华北、东北雨带”。

9月份,夏去秋来,夏季风也要走下坡路了。而冬季风是天一冷就活动起来,局势迅速逆转,夏季风南移,华北、东北雨带结束。请看云图,云雨带又回了江淮流域。冬季风南下,势如破竹,江淮雨季很快结束。10月份,华南地区的雨季也结束了。前后不过一个月,到此为止每年一次的冬、夏季风争霸赛告一段落。

让我们来总结全年的季风活动。

【投影片】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的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提问】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很大,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板书】三、 ……此处隐藏3247个字……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美

在美妙的音乐中,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欣赏一湾清澈的湖水。(出示课件)这一湾清澈的湖水你喜欢吗?好,我们就一同来学习27课《清澈的湖水》,带着你的喜爱之情,齐读课题吧!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1、风景美,文字更美。同学们,想读一读课文吗?请大家翻开书129页,放声读一读课文!哪个生字难读的打上记号多读几遍。

2、大家都读得很认真。在学习中,你发现哪个字比较难读呢?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大家真善于发现问题。请把你认为难读的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纠正字音。

3、检查学习情况。大家都在积极学习。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开火车读生字,注意把生字读正确。(课件出示字卡,开火车检查。)读得可真棒!

4、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读准了这些生字的字音。现在我们就随着小洁划舟湖上,去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吧!(出示课文插图和课文录音)

5、这里的景色真美呀!请同学们用------把文中描写景物优美的句子画出来,同桌讨论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板书:景美)

水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生字卡、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4、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再齐读。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一读词语。

问:有不懂的词语吗?简单的词语教师做适当的讲解,其他词语放在课文里再讲。

5、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学习课文,读懂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2、指名读一、二、三自然段。

讨论:

(1)小洁看什么看得如了神?

(2)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小洁看到湖中映出的蓝天、白云,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她坐在船头上,游船在湖面上行驶,所以觉得自己又像在水里游。)

指导读一到三自然段。读后说一说两岸的风景怎么美,湖里的景象怎么美。

3、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讨论

(1)小洁吃完面包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可后来为什么又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呢?

2)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景象不见了。美丽的景象指什么?为什么不见了?(讨论后读有关句子)

(3)小洁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她企盼什么?

(4)小洁跨上岸后在寻找什么?她找到了吗?

指导读第四、五自然段。

四、读全文

小结:我们从小应该懂得保护环境。

水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潜、艇、般、够、胀、缩、启、舱、密、柜”等10个生字;认识部首“舟”(舟字旁);能正确描写汉字“航、艇、船、柜、够”。几类词语“潜水艇、一般、能够、缩小、启发、舱口、门窗、密封、柜子”。

2、能比较熟练地用音序查字法查“启、舱、胀”等3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注意在读长句子时,作适当的停顿。

4、能仔细观察图画,联系生活实际,用几句话说说自己了解的人类模仿动物或植物进行的发明创造。

5、知道人类模仿生物的特点进行发明创造是一门科学。

教学重点: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仔细看图,用几句话说说自己了解的人类模仿动物或植物精心发明创造。了解潜水艇的发明原理。

教具准备:幻灯片、投影、录音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在上课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个故事。(鲁班和橹)

2、听了这个故事,谁能用我们学过的句式说一说?

3、出示:()发明了(),是因为受了()的启发。

4、指名交流。

5、这种模仿生物的'某些功能的学问叫仿生学。

6、小朋友,你们在网上、书上找到哪些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来交流一下。

7、学生交流

8、老师也找了一些有关的资料,谁愿意和老师合作一起来介绍?

9、听了这么多的仿生学的知识,我们轻松一下,来猜一个谜语吧。(鱼)

10、板书:鱼

11、出示图片(潜水艇)

12、出示:一(艘)潜水艇

13、学习带有舟字旁的生字:艇、舱、般

14、出示课题,齐读。

15、鱼和潜水艇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出示句子:潜水艇和鱼一样,能在水里上下浮沉,还能在水里行进。

16、小组读,齐读

17、鱼和潜水艇为什么会上下沉浮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

(2)查字典,了解“潜、艇”的意思。

4、交流识字方法。描写生字:舱艇航般

(1)指名分节读课文,做到不田字,不漏字,注意适当的停顿。

(2)评价朗读,再指名读。

(3)读词语

(4)认字形:够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鱼为什么能上下沉浮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2、理解:鱼鳔

3、指导读句

鱼要浮上来得时候,鳔里慢慢地装满了气。鳔胀大了,鱼摆来摆去,鳔里的气慢慢地放出来。

鱼要沉下去的时候,鳔里的气慢慢地放出来。鳔缩小了,鱼的身体略微变小,鱼摆来摆去,就沉下去了。

5、师生配合读,想想:读了后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鳔沉浮

6、小结:原来鱼是靠鳔的张大和缩小浮上、沉下的。于是,这个道理(引读第2 节)

7、开火车分句读第三节。

8、找找:潜水艇那些地方和鱼有关系.。

9、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四、复习巩固,读写结合

1、一字开花:密、蜜

2、总结:人类可以通过模仿生物发明很多东西。

3、用()发明了(),是因为受了()的启发的句式把你们收集的资料组织好写下来。。

五、描写生字

《【必备】水教案范文集合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