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声慢》教案模板汇总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声慢》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声声慢》教案 篇1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词人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3)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一句?
四、具体分析
(一)导入思考: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在任上,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这是一首悼亡诗,主旨是哪一句?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反问句式,意味绵长,感慨深沉,一唱三叹,发人共鸣。突出“愁”之深之重(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二)探究作者选取了哪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
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个人看法。明确:淡酒/急风――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意绪全无,愁云更浓重北雁――丈夫故去,锦书不再,雁叫声声心欲碎“愁”〈黄花――花开花落,无人共摘,难堪彻骨孤独梧桐/细雨――化用,以声衬情,顿挫凄绝㈢名句欣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五、小结课文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尽管没有写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声声慢》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 悲 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夫妻永别 悲 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此处隐藏8705个字……
1、课前背诵:
《如梦令》
《武陵春》
《醉花阴》
《声声慢》
研究成果:
学生2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1: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向大家介绍李清照的人生经历。 检查自主学习成果
步骤一:知人论世
了解李清照其人其事其词其情。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课外隐性互动与课内的显性互动相结合。
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
二、 朗读(3分钟)
教师: 词这种文学样式最初是用来谱曲吟唱的,因此它具有音韵的美。我们就在名家朗读中品味其美吧。欣赏诗词第二步品音韵
展示成果: 课件8品音韵
大家推荐2名同学进行朗读学习。
学生朗读(要求配乐:自选配曲、图片制作成PPT课件)
鼓励学生倾注感情来读,达到美读的境界。
师生互动 生与教材互动
三、赏画面(分)
四、品意象(3分)
鉴手法(3)
五、悟情感(3)
结句欣赏
3) 教师:俄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幅优美的画。让我们进入欣赏第三步赏画面。第四步品意象。
8、请学生展示课外研究成果画面描述(2组)并进行评价。
教师设计(可做点评):
第一幅:秋寒风急图(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课件9)
提示学生把握“风”、“酒”两个意象。
介绍这个意象在古诗的作用: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结论:风渲染愁情 凄凉氛围。
教师点评: 这天气变得忽暖忽冷,我怎么调养自己呢。听着窗外瑟瑟地秋风一阵紧似一阵的刮着,哦,好冷啊,我伸出冷冷地手端起酒杯,想驱走这寒冷,可是感觉这酒淡淡地,怎么也抵挡不住这秋风带来的寒冷。哦,我知道,这心里的.冷,是酒趋不走的。
第二幅:雁过心伤图(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课件10)
我抬头望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当年我和明城分别时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但是雁儿再也不会给我捎来锦书了,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当年的雁儿带给我的是甜蜜的爱情,而今天这大雁却带给我哀愁,啊,怎不叫我茫然心伤。
大雁意象:象征离愁
第三幅:满地黄花图(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是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那一朵值得摘取呢?当年仅仅是相思之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今人已去,而我也青春不再,年华已老,空留伤心处。
点评: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落花之中了。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第四幅:梧桐细雨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亮啊!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树上,倒一声声打在我的心上。这情景,哪里是一个愁字说的出呢。
点评:意象:梧桐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雨是哀伤,秋思的象征。
教师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萧瑟的秋风、堆积的黄花、回归的大雁、雨中的梧桐、点滴的细雨这一组包含愁情的意象,词人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到了一起,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把词人的愁情,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我们可以从视觉角度感受词人融入其中的凄凉哀婉。
教师:提出问题讨论:首句有没有形象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里有画面吗?(课件11)
教师明确:感受“声音形象”。如果我们从听觉的角度去感受,我们似乎看到一个老妇人,满眼迷茫,在秋风中低声呜咽,悲悲切切,泣
不成声。这是一幅以人物形象为主的画面。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过渡:这一句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意境呢?
教师:展示(ppt11)内容:(鉴赏手法运用叠字,创意出奇)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后人评价:首句连下七组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分析层次
“寻寻觅觅”:行动
“冷冷清清”:环境气氛
“凄凄惨惨戚戚”:内心感受
小结:三层由浅入深,把满怀的忧伤哀愁一股脑儿倾泻出来,沉重郁闷,如泣如诉,给全词定下了凄苦的基调。
著名作家 梁衡在他的《乱世中的美神》一文中这样写到:“从李清照的身世和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在《减字木兰花》中这样写道:‘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她有过幸福美满的爱情,但转眼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的更惨,还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助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当我们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到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师:引导读出另一处运用叠字手法的句子。
词作中还有那一句运用了这种手法?
明确:“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一句则抑扬顿挫,以声衬情,表现词人的哀愁之深,之浓。
教师:欣赏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读出不同的重音:“这”、“一个”、“愁”悟情感(课件13)
说明:“这”有总括之意,概括前文。
点评: “一个”,是内容,指出“愁”的复杂,已经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
“愁”,这里的“愁”愁的深沉,愁的浓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再读全词: 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调,怎样的感情读出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 请学生尝试着读出这种复杂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