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文言文教案范文汇总7篇

时间:2023-04-19 01:07:06 收藏本文
文言文教案范文汇总7篇

文言文教案范文汇总7篇

上学的时候,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以活动为主,提供能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教学维度

教材分析

对高一学生来说,本文难点不多、主题明确,学生便于把握,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因为是一篇议论性文章,重在说理思辨,因而趣味性不强,较难出彩。

基本构想

突出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培养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摸索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既重过程又重结论。教授传统课文,既教授传统内容,又体现新课改精神。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文字;

2.文章大意把握与主旨归结;

3.说理性文言文论证手法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阅读材料。学生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课前早读阅读材料:苏辙《六国论》节选,李桢《六国论》李选,史料《七国兴亡》,赞扬和批评《六国论》的文章各几段。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答疑法、讲解法、导引法、检测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学习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这样的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老泉就是苏洵。请生介绍作者。战国时代,七国争雄争霸,秦由弱变强,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这一段历史纵横捭阖,单是对六国被秦灭掉的原因,就有多种说法。同学们请看战国形势图。(出示多媒体画面:“秦灭六国”)

那么,苏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又是怎样论证的`呢?

二、感知课文。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再注意一下不易理解的字词,可以划下来。再指四名学生个别朗读一遍。

三、组成学习小组。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向本组成员提出,由本组成员互相解答。能够自己解决最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到全体同学面前,再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各小组未解决的问题。

检查合作学习的效果 ,出示多媒体画面,生当 堂回答以下三方面的问题,老师评点。

1.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第一部分:(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7)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8)斯用兵之效也 (9)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0)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结:以上为实词,特点是数量多。译时要逐字落实,活用的要讲清用法,古今异义的要注意讲准确。学习方法是扩大阅读量,增强语感,积累。

第二部分:(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3)诸侯之所大欲 (4)盖失强援

小结:以上为虚词,特点是数量少,用法活。学习方法是:积累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之不终也。

⑵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小结:翻译句子是能力,原则:尽量直译,辅以意译。

四、(探)合作探究,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1.本文的一、二段在全文中有何地位?

2.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下面的哪个段照应分论点一,哪个段照应分论点二?

3.生齐读一、三段,分析作者论证证方法和思路。(正面引导,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

生自由朗读二、四段,思考:对这个层次的论证,有两种观点(已印发给学生),一种认为论证严谨,有力,另一种认为论据不准确,不能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是苏洵写作的漏洞。你怎么看?生讨论,掀起高潮。

师引导,明确:

通过讨论,明确:议论文写作,要有内在的逻辑美。本文为典范的议论文,值得学习。也有不足。论据的不符合史实的地方,论点也太绝对。

苏洵作为大文学家,难道没有这点历史知识吗,难道不知道写作文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行文吗?请看“北宋的外交情况”(多媒体)

生同讨论后明确:本文的借古讽今、高瞻远瞩不畏强敌的思想,形成文章的魅力;斩钉截铁、生动有力的语气,增添了文章的语言魅力。

五、小结:七国的消烟已经散去,历史的回声永不消失,智者的思索不应停止。让我们带着积极思考探究的精神,去学习每一篇课文。作业:二选一:1。课个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分析其观点。

2.选一个社会现象谈谈你的看法,可以模仿本文,也可以创新。

文言文教案 篇2

一、导入

作者及题解

二朗读训练,

理解字词

1.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完后师生共同正音正节奏。

2.自由读一遍,

要求:读得流利,注意初步体会其中的感情。

3.朗读接龙,每生读一句。要求:大声地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流利。

4.速读,

理解字词,

学生质疑,

师生释疑。同时在下一个环节中随时发现字词的问题并解决。

理解内容,

把握主题

1.方仲永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得知的?请说出你的结论及依据。.

讨论,中间及时引导全面理解方仲永的特点、经历及结果。

2.一个天生聪明的人最后沦落为“泯然众人矣”,你认为谁应该为他的沦落负责?

讨论,中间及时引导全面理解方仲永的悲剧决不只是他父亲一个人造成的。

3.你从方仲永的遭遇中懂得了什么?或者你从方仲永的'遭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那么,文章作者写作本文想表达一个怎样的看法呢?让我们读第三段,并联系文章标题“伤仲永”,讨论并概括作者在这些议论里所表达的观点。

四小结拓展,

思维训练

1.小结课文.

2.先天的天资与后天的努力究竟哪一点对学习的影响更大?(训练思维的发散性,言之成理即可)

五巩固字词,熟读课文.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 ……此处隐藏4565个字……>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善于

"善弈者也。"善:善于

"者"联系古诗句:"有志者,事竞成。"者:…的人

"也":肯定的语气。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d、再吟这句,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

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对照注释逐词理解)

B、逐词交流汇报②③句的意思

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之:无实在意思

"一人虽听之"之: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

"虽与之俱学"之:另一个人

"弗若之矣。"之:另一个人

C、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

D、分角色吟诵课文

这两个人学弈的经过文言文只两句话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文言文的简练。

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

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教案《1文言文两则教案》。

E、师生合作吟诵

老师给大家开头,一生读第一个人的表现,一生读第二个人的表现,一生读最后的结果。(师读:使弈秋诲二人弈…三个学生分别接读。

师生合作读两次)

F、成语运用

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学有所成、一无所获)

4、理解④⑤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质疑

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④⑤

B、交流汇报

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

(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练习两遍)

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这真是--(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D、感悟道理

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F、联系生活,深入理解

五、吟诵背诵,欣赏感悟

把古人读诗文的情景能再现在我们的课堂就好了。

1、指名吟诵全文点评2次)

2、试背全文

六、拓展延伸,体验快乐

1、出示文言文

再看一句文言文: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

2、自由读

3、师生齐读

4、理解大意

大意:比如说,下棋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小的技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

5、再次齐吟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专心致志则大有可为也!

七、布置作业:

背诵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一无所获

文言文教案 篇7

课 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课 型

文言文新授课

课 时

三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了解并积累“为”、“穷”、“始”“而”的不同用法。

能力点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教育点

欣赏文学作品给我们展现的大自然的美景

重难点

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兴趣导入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以自己的独特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在这里倾诉、感悟。昨天,我们随着苏轼走近了让人物我两忘的胜景赤壁,体悟了苏轼的悲和喜;今天,我们再一起随着柳宗元走进永州西山,面对自然的.美景,与苏轼有着相似遭遇的柳宗元,又有怎样的感悟呢?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PPT)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而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

2、《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3、解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下面学习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检查预习

(PPT)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僇(lù)人 施施(yíyí)然 斫(zhuó)榛(zhēn)莽 焚茅茷(fá) 箕踞(jī)(jù) 衽(rèn)席 岈(yā)然洼(wā)然若垤(dié) 攒(cuán)蹙(cù) 遁(dùn)隐 萦(yíng)青缭白 培(pǒu)塿(lǒu) 颢(hào)气 引觞(shāng) 冥(míng)合

四、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对照书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3、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文言文教案范文汇总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