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核舟记教案范文汇编10篇

时间:2023-04-17 01:07:07 收藏本文
核舟记教案范文汇编10篇

核舟记教案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舟记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舟记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增进对我过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写法。

3、 了解课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 正音:罔 贻 黍 糁 褶 篆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1)翻译(朗读句子—逐字解释—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2)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明确:交代核舟的作者及其精湛的技艺,并点明核舟的主题。

4、 学习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述(1)翻译(方法同上)(2)思考:这4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船的哪些部分,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明确: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3)细读第3自然段,感受核舟上所刻人物与事物有何特点,找出依据加以说明。例如:“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这句对人物的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见,雕刻者技艺的精湛。例如:“珠可历历数也”说明雕刻的东西精巧细致。

5、 小结: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6、情境表演 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演鲁直、苏东坡、佛印,并让“观众”点评。

7、 学习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1)翻译(2)思考: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对雕刻家的技艺进行赞美的? 明确:通过把核舟之小与所刻内容之丰富作对比,来表现雕刻者技艺的。

8、 全文总结

9、 作业布置

(1)词语积累

(2)选择核舟的某一部分画出来,体味文章语言准确的特点。

核舟记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魏学洢以文记之。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

2、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3、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艺,领略工艺美术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体会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印发有关《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介绍及部分段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微雕艺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读课文。译读课文。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当堂练习,检查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地学习了《核舟记》这篇文章,知晓了有关微雕艺术的知识,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还通读了全文,并对一些重点句子进行了译读。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做一些练习。请同学们把语文作业本翻到第七十六页,完成第一至四题。开始。

生做练习题(加点字、通假字、加量词、文学常识,共填15个空),师可作巡视。估计三分钟后交流。

师作点评。

二、 梳理思路

师:文章题目叫《核舟记》,顾名思义,这文章是记一只核舟的,记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舟的,请问,这文章里,从哪一句话开始写到核舟了?

生:第一段第二句就开始了,“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师:第一段一共就两句话,我们看第一句话写什么的?请找出一个核心词——

生:奇巧。

师:请解释这一词的意思——

生: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师:有点儿小小的误差——

生:奇妙精巧。

师:谁啊——

生:王叔远。

师:据此,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括这一长句话的意思——

生:王叔远雕刻技艺奇妙精巧。

师:他的手艺奇妙精巧的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这句话重要,这句话可谓“微言大义”,我们可得来嚼一嚼。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

生:(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师:再请大家来嚼一嚼,就这句话里,怎么就表现出王叔远手艺奇巧了呢?

生:只用一寸的木头,能雕这么多的东西。

师:哦,你一句话里已涉及两个方面,(板书:奇巧,材料之小、表现范围之广。)

生:还有,更重要的是,设计巧妙,雕得很像,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如果刚才是以量取胜的话,这里还有以质取胜。(板书: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话说到这份上,我们已经清楚了:明代有个王叔远,微雕技术有一套,能在那么小的材料上雕出那么多的东西,而且还雕得那么好。神乎其神啊,这时候最好能拿出一个具体的作品来让我们见识见识,眼见为实啊,作者写了一个具体的作品来了吗?

生:写了,核舟。

师:这里老师要补充一些知识,这微雕里头,果核这种材料是最难雕的,果核难挑,据说万里挑一,果核难雕,据资料记载,这王叔远一生只有两个用果核雕成的作品,其中一个就是核舟,雕了“大苏泛赤壁”这个主题,送给魏学洢了,从中可见两人情谊之深,其中还可能有相同的情愫在里头,因为,只有喜欢“大苏泛赤壁”的人,才会花上几年的时间来雕“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只有充分地了解友人的情怀,才会把雕有“大苏泛赤壁”的核舟 ……此处隐藏15444个字……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自学,现在我来宣布擂台赛开始。A组准备好了吗?B组呢?究竟花落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自主:

答一答:

A、读准字音:

虞山 罔 峨冠 髯衣褶 舟楫 椎髻 壬戌

B、解释下列实词:

糁 相比 不属 夷 了了

修狭 盈 灵怪

C找出通假字:

1、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解释多义词

曳屋许许声

高可二黍许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为宫室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E、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统计得分。

(二)合作

1、 译一译

同位合作翻译课文:(1)每人一段轮流翻译 (2)要求文从字顺,可增删调补

2、 比一比

A、通过自学,你解决了那些问题,说出来,看哪一组问题解决得好。

统计得分。

B、现在我有几个问题,看应该如何作答?比比哪组回答得好。

背:脊背,泛指物体的背面,此处与马背一样。故此应指船顶。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鲁直坐两边。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苏东坡先游赤壁,然后才有前后《赤壁赋》的诞生,为何核舟上却事、文同时出现?

人五,窗八:

文言中数词可放在名词后面,现代汉语一般没有这样的语序,多是数词+量词+名词。

(三)做一做

(1)按照课文说明开上小窗,画上题字

(2)用小纸片剪成3个人形,并为东坡画上胡子,在船头摆好位置(注意方位)

3)根据译文将课文内容的`主体部分改成“解说词”,要求语言通俗、形象、易懂

(四)说一说

每组推荐一人进行解说

讨论(1)作者介绍了核舟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作者是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与《口技》结尾比较异同: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核舟记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重点

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 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示

例:①罔、贻、轩敞、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

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五、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这个问题应当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核舟记教案范文汇编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