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精华】美术教案集锦7篇

时间:2023-04-17 01:06:52 收藏本文
【精华】美术教案集锦7篇

【精华】美术教案集锦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术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术教案 篇1

第一课《影子大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2、初步接触依形想象并绘制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组织“捉影”游戏。(认识人物轮廓)

2、开展“影子”探秘。(认识形态变化)

3、想象完整形态,充分表现个性。

4、欣赏评价,从中获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发展对形于色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真组织学生开展“捉影”活动,认识理解形态的变化。

难点:指导学生依形想象并绘画成图。

三、学法指导

1、室外造影游戏。(自由摆姿造型)

2、室内借形想象。(添画完形创作)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5分)

1、课件展示:谜语。“你走他也走,你动他也动,就在脚下面,怎也抓不住。”

2、板书课题:《影子大王》

二、捉影游戏(8分)

1、室外操场。

观察人物、树等影子。思考:这些影子是怎么来的`?

2、学习捉影方法。

你能用手捉住吗?怎样才能捉住呢?

3、小结。用粉笔把影子的边缘画下来,就把影子捉住了。

三、影子探秘(5分)

1、观察影子的变化。(变化多端)

2、多人组合姿势,变化更有趣的影子。

3、构思。首先是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再是选择最科学的方法把它变成一幅美丽的画。

四、完成添画(5分)

1、集合学生观察影子,引导联想,它们像什么?(动物、大小壶等)

2、引导想象添画。

3、小结:大胆添画。

五、学生创作(10分)

1、室内创作。2、指导构图。3、修改完善。

六、欣赏评价(7分)

1、学生展示作品。

2、学生互评。

3、教师点评。

七、当堂作业

学生完成一幅影子绘画作品。

八、板书设计

1、影子大王

人、树 ——(影子)—— 光照

变化多端

九、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两大教学空间,前者是室外活动,主要开展“捉影游戏,亲身体验影子形成的理由,形状变化多端,以及如何能够留下影子。后者是室内绘画创作,由观察到的影子引发联想。像动物,像大小壶等形态,大胆构造完成制图。本课由谜语导入,激趣,由评价作结,收获甚多。乐在其中,易于言表。

美术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第11课 神奇的瓦楞纸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第10 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原材料的机理效果进行创作,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瓦楞纸剪、撕、切等操作,引导学生们在具体情境中发现生活中的美,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力,而且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表现力也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本课以常见的包装盒之类的瓦楞纸为主要载体,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从废旧物品中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瓦楞纸的观察,是学生们感受肌理,加深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以瓦楞纸的剪、撕、切、贴等方法组成一幅幅浮雕式的绘画,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利用对比手法进行创作的能力,是学生能够大胆地想象与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瓦楞纸的观察,利用它的多层凹凸面进行创作。

难点:巧妙地利用纹理的粗细确定粘贴的饿方向。

四、教学准备:

师:范作、粗细不同的瓦楞纸盒、胶水、美工刀、剪刀等。

生:各种瓦楞纸盒、剪刀、胶水、美工刀以及一些废旧材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

1.纸张比较(宣纸、卡纸、餐巾纸、瓦楞纸等)。

1)直观对比;

2)感觉、触摸对比(重点感觉瓦楞纸)。

2.研究表述。

1)讲述各类纸张对比结果。

2)瓦楞纸的特点及功能;

3)可以再次加工的方法:撕、剪、贴等。

3.欣赏范作。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范画的表现方式及形式美感。

4.尝试制作。

试着用撕、剪、贴等方法做一幅简单的画。

第二课时

分小组合作

1.展示作品。

自评、互评上节课的作业。

2.欣赏范例(受机广告画、立体模型等)。

通过欣赏,拓展思维。

3.分小组构思创作草图。

要求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4.动手创作。

1)表现内容要丰富,多样;

2)用弯、折、卷等方法更增强立体感;

3)粘贴形式根据纹理色彩。灵活地粘贴。

5.共享活动。

学生互评,教师总结。

美术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动感生活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从贺卡的整体外形上来考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创意构思?

教学重点 区别工笔花鸟画与写意花鸟画,初步了解花鸟画的发展。(第1课时)

区别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的特点,了解山水画发展的概况。(第2课时)

教学难点

对工笔花鸟精细逼真的写实与写意花鸟水墨酣畅的意境美的理解。(第1课时)

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艺术美的区别。(第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好相关的。风景名胜照片1~2张。

学生准备:收集山水画的印刷品。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问:鸟类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

问:观看过鸟类活动的录像后,你喜欢哪几种鸟?

二、合作探究阶段

1.投影显示麻雀的照片,工笔画麻雀的艺术形象,写意画麻雀的艺术形象,请学生的讨论观察后讨论三者之间的异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重点语:笔墨中的自然于 ……此处隐藏1676个字……单的资料作出了与众不同的作品,真是了不起。老师非常高兴。

五、真情无限延伸,感悟大爱。

不光我们人类有自身的妈妈,动物们之间也有珍贵的亲情。不信,大家看(播放动物亲情图片)

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在今天好好学习,尊敬母亲,在明天孝敬母亲,报答母亲!

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通过欣赏,感受色彩调和给人带来的和谐、平静、温馨的感觉;会使用至少两种调和色彩的方法。

隐性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充分感受色彩的艺术魅力以及色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 能运用两种以上的色彩调和方法,使画面和谐、沉稳。

难点 创造性地使用色彩调和方法,完成一幅自己喜欢的`色彩丰富又和谐的画。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范画、油画棒等涂色工具、图案草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流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欣赏比较儿童居室效果图。

它们分别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这种色彩丰富又和谐统一的搭配就是调和的美。 学生欣赏、感受。

初步体会色彩的和谐感。

三、自主研究

1.色彩调和的准确定义是什么呢?有哪些方法呢?自学书第十四页。

2.书中介绍了哪些色彩调和的方法?

3.《鸡冠花》与《睡莲》这两幅画是怎样使色彩调和的?(教师引导分析:先找出颜色,再到色环上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研究色彩调和的方法。) 学生打开书第十四页,自学后汇报。读定义。

学生回答:混入同一种黄色;混入同一种灰色。

观察分析后回答。

四、实践操作

如果我们来创作一幅画,除了这几种方法之外,还可以用其他色彩调和的方法。看书第十五页,我们一起来研究。

这里有四张画,用的也是书中提示的四种方法,请你归归类,说出它用的是什么方法。 分组研究,讨论。(对比色互相调和;邻近色;同类色;提高明度;主色与装饰色;加入白色。)

学生欣赏、分析,并归类:同类色;提高明度;主色与装饰色;加入白色。

我们也来试一试,选一种方法为你们组的画涂上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 以小组为单位,为草稿的涂上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

五、汇报展示

介绍本组的画,它使用了什么方法?给人什么感觉? 分组介绍。

第二节

教学流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回忆调色方法 书中介绍了哪些的方法?

你还知道哪些调和色彩的方法? 学生回忆,并回答。(对比色互相调和;邻近色;同类色;提高明度;主色与装饰色;加入白色。)

三、继续完成,教师辅导 教师指出共性问题,并作个别指导。 继续完成作业。

四、展示作业 介绍本组的画,它使用了什么方法?给人什么感觉? 分组介绍,并进行互评。

板书设计

色彩的调和

对比色互相调和

邻近色 同类色 加入白色

混入同一种黄色

混入同一种灰色 提高明度 主色与装饰色

教后反思:

美术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习塑造物体的主要特征。

2、巩固团、搓、压、捏等技能。

活动准备:

1、彩泥。

2鱼图片及教师做的鱼。

3、幼儿掌握基本的捏泥技能,会说儿歌《三条鱼》。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以儿歌《三条鱼》的游戏导入,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了解鱼的外形特征

1、观察鱼的图片,了解鱼的外形特征,观察后让幼儿描述鱼的外形特征。

2、小结:鱼的外形特征主要是身体较大,比较扁,有尾巴,身上有鱼鳍和鱼鳞。

三、教师示范

1、出示教师制作的鱼让孩子观赏。

2、教师示范

用泥团成小圆球再压扁,用两个食指夹成三角形代表鱼的身体,用更少的'泥团成小圆球再压扁,用两个食指夹成三角形代表鱼的尾巴按在鱼身体后边,用彩泥团圆压扁做成眼睛,用彩泥搓成细条做成鱼身上花纹。

四、幼儿制作鱼

1、幼儿亲自动手创作作品,用彩泥表现鱼的主要特征。

2、教师巡回指导并观察幼儿,重点针对让幼儿如何表现鱼的特征进行指导。

3、在捏泥时,让能力强的幼儿捏自己想象中的鱼和富有个性的鱼,能力弱的幼儿可模仿教师制作的鱼捏。

五、结束部分:

1、欣赏幼儿作品。

2、让幼儿说说各自设计的鱼,让幼儿互相吸取对方的长处。

美术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⒈通过欣赏各种形象加以联想而创作的造型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组合造型艺术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⒉将身边的物品进行想象、变化,并尝试将制作完成的不同的艺术作品。

⒊根据身边的物品,进行想象和变化,创作艺术作品。

课前准备:

⒈学生与教师一起收集平时制作纸工、美化教室时剩余的皱纸、彩色手工纸的边角料、废料,准备剪刀、胶水、小镊子以及绘画材料等。

⒉课前教师收集一些根据不同物品变化出来的形象和作品。

⒊教师和学生在课前收集艺术家对形象进行变化的创作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欣赏艺术家创作的各种图片和学生作品,说说他们给你什么印象?

⒉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些作品是怎样做出来的?

板书课题:变换无穷的形象

二、观察与尝试

⒈观察:学生观察课本中的作品,讨论作品是通过哪些方法加以变化而来的

⒉尝试:大胆想象、创造,试着用各种形象变化出其他简单的造型。

三、实践与操作

⒈通过尝试及再次观察作品,小组讨论:在制作是还要注意哪些要点?

归纳提示:

⒉游戏: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变幻出来的造型最多,最美。

⒊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好的作品。

四、评价与反思

⒈介绍自己的作品。

⒉互相评,谁的作品最有趣。

⒊你最喜欢谁的作品,说出他作品的优点和你给他的建议。

五、延伸与拓展:

找一找生活中的常见的物品,进行组合产生意外的效果。

《【精华】美术教案集锦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