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集锦7篇

时间:2023-04-17 01:06:36 收藏本文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集锦7篇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集锦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水蒸气的特点,萌发幼儿探索水蒸气秘密的兴趣。

2、激发幼儿体验做小实验的乐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热水数杯、操作材料包。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事先在一个有杯盖的杯子里倒好热水。

师:口好渴哦!(打开杯子准备喝水)咦!杯子上飘起来的是什么呢?

二、感知观察。

1、提问:你看到过水蒸气吗?

观察:观察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样子。

2、提问:水蒸气是怎么来https:///的呢?

将玻璃片放在一杯热水上面,感知水蒸气的'形成。

三、玩玩画画。

1、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水蒸气?

2、今天水蒸气要和我们小朋友玩一个有趣的游戏。

教师示范在窗上呼气作画。

3、幼儿尝试在窗上作画。

4、相互观赏玻璃上的画。

四、拓展延伸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水蒸气。

【活动生成及建议】

1、本次活动比较适合在冬天进行,在室温比较低的情况下才能观察到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样子,在窗上也比较容易形成水蒸气进行后面的游戏。此活动可以整合语言“小水滴旅行记”,通过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水的三态。

2、本次活动中仅说到水蒸气的形成,而没有说到水蒸气接下来会变成什么,活动中,有些幼儿可能会发现水杯上的水蒸气又变成了水,教师在活动延伸中可以继续让幼儿进行探索发现。活动后,也可以让幼儿继续探索露珠的形成及雨的形成。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一次,我拿着镜子从外面走进活动室,镜子的反光照在室内墙壁上,产生了光斑。孩子们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动镜子,光斑就跳跃移动,孩子们很好奇。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设计组织了这个活动。

目标:

1.积极主动地探索光斑的形成、变化,产生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2.乐于用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发展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准备:

1.本活动应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室内有从户外射进来的.阳光。

2.镜子、剪刀、固体胶、铅笔、橡皮泥、纸等若干,分别装在塑料筐中。

3.幼儿具备有关镜子的感性经验,并会用多种方法制作图案。

  过程:

1.自由探索――光斑从哪里来?

①游戏:镜子和光。教师和幼儿一起拿着镜子在有阳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墙壁上。

②提问与交流:你是怎样玩的?这些亮亮的、晃动的是什么?(光斑)光斑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会动?

③小结:镜子将光反射在墙壁上就会产生光斑,光斑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2.引导探索――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

①墙上的光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明白光斑的形状与镜子的形状及其照射角度有关)

②光斑照在墙上像什么?

3.深入探索――怎样使光斑的形状发生变化?

①引导幼儿自由讨论。

②幼儿操作、实验。引导幼儿将自制的各种图案或图形粘贴在镜子上,再玩“镜子和光”的游戏。

③幼儿相互交流发现了什么。

  延伸活动:

1.针对幼儿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到室外作进一步的探索。

2.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除改变光源的位置和在镜子上贴物外,还有哪些方法能改变光斑的形状。

3.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实验:把月光、灯光作为光源,探索镜子能否制造晃动的光斑。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重点难点:

产生风的各种方法,风力的大小。

活动准备:

幼儿感受过风,并有过观察记录,提供产生风的有关操作材料,风与人们关系的图片。

活动过程:

1、看看说说,风在哪里?

教师:"前几天,我们到户外去寻找风娃娃,并画了观察记录。请你轻轻地告诉旁边的朋友,你在哪里找到风娃娃?"张贴个别幼儿的观察记录,请幼儿说出记录的内容。

小结:当我们看到树叶摇、红旗飘的时候就知道风吹来了,还可以听到"呼呼"的声音,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感觉是凉凉的。

2、探索感受风的产生。

(1)出示静止的纸条和风车,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使纸条、风车动起来呢?""你有什么办法变出风娃娃来呢?"

(2)介绍各种操作材料,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用老师给的各种材料和用具去试试,能不能变出风娃娃?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你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纸条、布条、风车动起来呢?""除了老师给的这些用具,你还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些东西动起来?"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的结果。

(4)比较风的大小:

教师用扇子动风车,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风车有时候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因为扇子轻轻地扇,产生的风力小,风车转得慢;要是用力地扇扇子,产生的'风力大,风车也转得快。)

(5)小结:用扇子、纸板扇的时候,空气流动了,变出了风娃娃:用口吹的时候,也吹出了空气,变成了风;跑动的时候,也产生了风。风是有大有小的,适当的风力可以利用来为人们做事,是有益的,风力太大,产生危害,是有害的风。

3、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1)玩游戏:有益的风和有害的风。

让幼儿观察图片,说出哪些风是有害的?哪些风是有益的?根据风的好处和坏处,贴上高兴和不高兴的娃娃。

(2)请幼儿想想,风还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4、总结,结实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纸,感知不同质地的纸。

2、了解纸的一般用途,懂得爱惜纸。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玩纸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纸,感知不同质地的纸。

活动难点:在认识不同质地纸的基础上,了解纸的一般用途。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出示纸袋

这是一只纸袋,你们想可以放些什么?我在纸袋里放了许多宝宝们喜欢的纸,猜猜看这个纸袋宝宝里会装的是些什么纸?(白纸、挂历纸、卡纸、餐巾纸、手工纸、报纸、超市的广告纸、纸箱等辅助材料)。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纸,感知不同质地的纸

师:小朋友,你们看一看,这些纸一样吗?它们看上去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颜色、光亮度不同

师:请你们用小手摸一摸,这些纸摸上去有什么不一样?感觉怎样?

小结:光滑和粗糙,硬和软,厚薄等不一样

三、了解纸的用途

师:你们想想看这些纸有什么用吗?

(1)出示餐巾纸 教师提问:餐巾纸可以帮宝宝擦什么呀?(擦过的餐巾纸放哪里?)

(2)出示手工纸(说说颜色)提问:这是什么颜色的手工纸?(红黄蓝绿)

手工纸可以干什么?(可以剪、可以撕)

(3)超市的广告纸(认说日常用品)提问:小朋友在广告纸上看到了什么?

(4)出示报纸(新闻)提问:报纸是谁看的?报纸上有什么?

小结:宝宝长大了,也来看新闻、看故事。

小结:小朋友,纸宝宝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用处,我们要爱惜纸宝宝和图书,节约用纸。

四、亲子制作

师:现在呀有个纸娃娃想邀请我们宝宝去参加它的生日舞会。但是它有一个要求,需要我们每个宝宝都带上纸帽才能参加,那么现在就你们动动小脑筋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顶漂亮的纸帽吧。

五、玩一玩

播放音乐,戴上制作好的纸帽去参加纸娃娃的生日舞会。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是要让幼儿通过生活中的观察、摸等感官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在这里课前我让幼儿收集了各种材料,以便让幼儿们能够更好的在活动中去发现、去观察。

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动静交替的,因此,我在最后一环节,让幼儿与坐在一旁的家长一起动起来,利用各种纸的用途来制作小礼物。一面可以让幼儿对纸宝宝产生兴趣,另一面可以促进亲子间的感情,从中生成出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

科学活动重在让幼儿参与,而这堂课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我讲的太多,可能是我太注重课堂纪律,而忽视了幼儿。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体哪些部位特别怕痒。

2.在相互挠痒的过程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活动准备:

海面、羽毛、毛笔、积木、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哪里最怕痒

1.师:小朋友们,你们和爸爸妈妈玩过挠痒痒的游戏吗?玩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2.那你们想不想和好朋友一起玩一玩?

3.请你和旁边的好朋友相互逗一逗、挠一挠,找找他身上哪些地方特别怕痒,帮他贴上即时贴。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请你说说你身上哪些地方最怕痒?还有其他怕痒的地方吗?(教师在人体结构图上贴上即时贴)

6.师:觉得脖子特别怕痒的请举手,看看有多少?

7.小结:小朋友们都找出了身体上的脖子、胳肢窝和腰这几个地方特别怕痒。

二、痒一痒

1.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东西,看看有什么?

[page_break] 2.待会儿就请你们找找哪些材料碰到皮肤上特别的痒,把它们记录下来。

3.(出示记录表)谁看懂了?可以怎么记录?

4.小结:请你和好朋友用这些材料在皮肤上相互挠一挠,在使你感觉特别痒的`材料下面画上一个简单的标记。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交流:(展示各组记录表,出示大记录表)

我们一起把找出来的材料统计一下,觉得海面痒的有几个?一起数一数;还有几种材料谁愿意来统计一下?

7.师:仔细观察这张大统计表,你们发现哪几种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为什么?

8.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软绵绵的、毛茸茸的东西碰到皮肤上就觉得特别痒,而一些硬硬的东西就不太觉得痒。

三、经验迁移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碰到皮肤上是很痒的,我们回去找找看,再和好朋友一起挠一挠好吗?

教后小记:

结合“一课三研”,我对科学活动“痒一痒”进行了三次教学活动,通过反复地修改、试教,真正领会活动的内涵。

第一次教学活动时,把目标定位于:

1.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的哪些部位特别痒;

2.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并把它放在中班进行教学,整个活动下来,目标没能很好地达成,孩子们对于“身体本身痒”和“材料碰上去才会痒”没有弄清楚。因此,在研讨的时候,我们先把目标重新定位于:

1.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的哪些部位特别痒;

2.在相互挠痒的过程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并把年龄段改为了大班。

第二次执教下来,总体感觉比第一次顺畅、清晰。

首先,第一个环节是“哪里最怕痒”,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导入:

1.让幼儿说说家里和大人一起玩挠痒痒的感觉;

2.然后引导他们和同伴一起玩一玩挠痒痒,找找对方身体上哪些部位最怕痒,此环节中加入了挠脚底,初步达成了目标中的情绪宣泄和释放。

第二个环节是“ 痒一痒”,引导幼儿用海绵、毛笔、羽毛和积木相互在皮肤上挠一挠、逗一逗,找找哪些材料碰到皮肤上特别的痒,并记录下来。此环节体现了两位幼儿之间的合作。大班幼儿合作的意识比中班幼儿强,活动下来幼儿表现良好。大统计表记录的过程中,我请集体和个别幼儿一起来统计,进一步感知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

第三个环节是“经验迁移”,引导幼儿知道在生活中其实还有许多能够让我们觉得特别痒的材料,请大家回去找找看。研修的时候,老师们提出了在导入的时候,教师应该更加风趣、幽默,激发幼儿对挠痒痒的兴趣。因此,第三次执教的时候,我更加注重引导语和提问的方式方法,赋予孩子们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紫色、橙色、红色三种物体的颜色,能按物体的颜色进行分类。

2、愿意参加操作活动,初步学会按颜色归类,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紫色、橙色、红色的小兔各一只,裙子、花若干,黑板、ppt课件。

活动过程

导入:请一位小朋友站起来让全班说说她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然后出示三只小兔子,请小朋友们说说小兔子们今天穿的裙子是什么颜色的?

1、介绍紫色、橙色、红色,延伸生活中常见的.紫色、橙色、红色的物体,加深对三种颜色的认识。

2、开始讲述故事。

提示语:小兔们被雨水淋湿了,需要赶紧换衣服,不然会感冒的。

3、教师示范操作颜色归类游戏,并讲述要领。全体幼儿进行游戏。

(1)请女孩子给三只小兔送衣服。

(2)请男孩子给三只小兔送花。

(3)教师:喜欢紫色的小兔给它换上紫色的新裙子,送紫色的花;橙色、红色亦然。

4、遇见天边五颜六色的彩虹,它身上有几种颜色是三只兔子喜欢的?这三种颜色是什么?(三种,紫色、橙色、红色)。

5、给彩虹姐姐盖房子。兔子们要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的砖头来盖房子,请小朋友们给三只兔子送砖头,放在它们的背篓里。

教师引导幼儿:小小兔喜欢什么颜色,它盖房子用的砖头是什么颜色,她盖的第一层楼是什么颜色的?(红色)。橙色、紫色亦然。

彩虹姐姐的三层小楼盖好了,连天上的白云都想住这么漂亮的房子,三只兔子和彩虹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6、延伸活动: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用今天学的三种颜色给彩虹姐姐画栋房子。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尝试运用5以内的加减运算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每名幼儿一个“钱包“,内装5以内的数字卡片或圆点卡片。

2、给角色游戏中商店的各种物品分别标上1~5元的价格。

3、准备学习包。

  活动指导:

1、引导幼儿在超市、餐厅、理发店、咖啡店等角色游戏中,感受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指导幼儿用“钱”进行购物、乘车等,启发幼儿在买卖的过程中学习使用“钱”,遇到问题后懂得用加、减等数学方法解决。

2、指导幼儿完成学习包。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集锦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