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关于与朱元思书教案四篇

时间:2023-04-15 00:12:38 收藏本文
关于与朱元思书教案四篇

关于与朱元思书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

教学要点

1、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初步学习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文录音;印发《论骈文之所长》。

引入课文

——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程序:1、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注明“选自初二语文课本”。

内容:《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读解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读: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发“高一补充阅读材料(3)”,要求课后自己阅读《论骈文之所长》一文。

作业安排

——全文朗读、背诵默写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句。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本文的写景文字,赏析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难词、句,掌握写景文字内容。

教学难点:

1.对景物的感悟。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祖国名山大川很多,旅游黄金周时,若想乘船赏山水之景,你准备去哪里呢?

(学生自由回答:长江三峡、桂林漓江,……)

还有一个好去处,山水景色也很美。

(用投影仪,投影出:

这个去处就是钱塘江上游的一段,叫富春江。现在让我们随着吴均到那里去游览一番。

(板书作者,课题)

二、 释题:

学生解释:“与……书”是 ……此处隐藏4863个字……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本文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全文除鸢飞戾天一处用典以外,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4、结构美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也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特的山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学生整理归纳描写景物的方法

1、关注描写顺序观察有序,写作才有条理,这是状物的基本要求之一。景物描写的层次是按照人们观察事物的顺序进行的,不能杂乱无章。

2、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就是开放五官,打破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界限,不拘泥于客观真实,而注重主观感受的一种描写方法。

3、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其与众不同的韵味之美。

4、注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等表现手法。

5

状物的文章在于写形传神,寄托情和意。这样就必须把理融入生动而形象的具体画面中,以景作为载体,做到景中含情,情中寓理,并以情染景,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

三、拓展延伸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这篇课文中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句子,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社初中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自读课。

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吸收古代文学的精华,初中语文课本每册都有两个单元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言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篇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优秀写山水的小品文。它要求全文背诵,可见其精美。学生学习本文是让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学习本文,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按总分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学习用审美的角度分析课文。

⑵ 思想目标:本文描写了从富阳到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景色奇特秀丽,令人神往。通过学习,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热爱大自然的'风光,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⑶ 能力目标:运用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诵读,一边读,一边用想象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场景,从而领悟本文的意境。体会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这一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学会赏析的意识,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从审美的角度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领悟本文的意境,将最能体现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的句子找出来。

【教材处理】

虽然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古文,但对古文还是有恐惧症。教师应尽力宣传古人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反复诵读,力争当堂背下来。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点拨──扩展;

朗诵法、背诵、讨论质疑、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恒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清画不如。” (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由到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

1、听课文录音,正音,掌握重点词语:

韵 柯 缥碧 轩邈 泠泠 戾天 经纶 负势

2、诵读:采用多种形式,形成齐读、分读、领读、目的是熟读成诵。

二、研读课文,探究思考

1、整体感知课文,从审美的角度看,你认为此文美在何处?结构有什么特点?总分,脉络分明。

得出结论:(一)结构美

2、文章如何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山和水的?

3、从各种声音中你会感到什么?

得出结论:(二)意境美

4、请你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和志趣的语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得出结论:(三)志趣美

5、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琅琅上口,节奏感强。

得出结论:(四)语言美

三、思维拓展

展开想象:根据自己乘船、坐车或者骑车之体验,描述你所见之景象,要具体,给人以亲见之感。

四、教师小结

学习了《与朱元思书》,我们如同读了一本好书,欣赏了一幅好画,在收到美的熏陶之时,我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尤其游记类文章,也要注意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结构严谨清晰,句子整齐工仗,倾注自己的真情。

《关于与朱元思书教案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