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草原教案范文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草原之美,感受其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2、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理念:
提倡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体验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在体验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探究、综合学习法。
教具:草原挂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草原夜色美》:“……草原夜色美,未举金杯人已醉;晚风唱着甜蜜的歌啊,轻骑踏月不忍归……”这是草原女儿德德玛献给那块美丽土地的崇高敬礼!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草原雄鹰”的称誉,马和诗歌是蒙古人的两只翅膀。当我们想到蒙古人,第一感觉也许是豪放、爽朗、粗犷…,此文却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心灵的另一写照:细腻柔情。“草原三剑客”里著名的鲍尔吉原野情系故乡,本色质朴,个性谦逊低调。让我们怀着一颗宁静的心,走进原野,走进《静默草原》。
二、作者简介:
1、学生回忆:《雪地贺卡》
2、师补充:鲍尔吉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些感受洋溢着诗意的光辉,便如草原上的轻烟一般摇荡在他的字里行间,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
三、整体感知:
“风格即人”。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时代是培植其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鲍尔吉原野来自苍茫辽阔的北方,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他的笔下有静默的草原和蜜色的黄昏,文字如野马破阵,云过山峰。没有鲍尔吉·原野高度的人,挖不着草原的底蕴,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生命。没有鲍尔吉·原野宽度的人,合不拢草原的精神,自然著不出草原的风范。没有鲍尔吉·原野维度的人,张不开草原的思绪,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灵魂。
正如“草原不可看,只可感”一样,《静默草原》对初二学生而言,也会诞生一个“陌生化”的世界,产生许多审美错位。因而学习此文重在朗读和品味,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书香的芬芳中领略一腔细腻深沉的赤子情怀和一方灵光四现的草原风光。
1、教师范读。
2、找出重点字词:鲍(bao)簇(cu)立迥(jiong)然咆哮(paoxiao)鬃(zong)颊(jia)摩挲(suo)处境(chu)
3、学生展开想象,并思考:
“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明确:(1)特点:辽远而苍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看不到与看不尽/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可以接触/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2)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因而困惑。/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人的处境感最强烈。/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四、探究本文:
1、自由谈:与《敕勒歌》相比,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有何特点?
明确:共同点都写出了草原壮阔雄浑的美。不同点《静》景物描写少了,以叙述、议论为主,内容和写法都比较单纯、集中,用笔凝练干脆,主要写感受,给人深刻的印象;全篇而言是辽阔苍茫感,侧重而言是不自由感和单一感。原野在对草原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基础上,抒发了对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
2、作者对草原的情感层层递进,在文中是怎样抒发的?用了什么手法?
(此文的感受独特而深邃,
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静默草原》教案一》
其文思有着“三重楼台”的意境,因而经得起反复阅读,耐人寻味。惊慌、困惑、自由、不自由等。对比手法。
3、讨论回答:对比手法体现在哪里?有哪几组?
(1)学生从文中找出四种和草原进行对比的景色:都市、名山、园林、大海。
(2)师补充:牧人与城市人的比较。城市人是在“寻找”草原;牧人,却是在“享受”草原,如“总是眯着眼睛”。所以说,城里人到了草原是“困惑”的,牧人却装满了“苍茫”。
(3)忆读,找出课内外运用对比手法的例子。如《有的人》、《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筏子》、《黄生借书说》等。
(4)讨论《静》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4、思考:草原具体给作者怎样的感受?(11段)
(1)“自由”与“不自由”矛盾吗?(两者都缘于草原的辽阔。实际上,这是作者的心灵写照,他觉得自己在这里没有依*,好象被世界遗忘了似的,没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觉。自由的抒怀者诸如——————)
4、思考:草原具体给作者怎样的感受?(11段)
(1)“自由”与“不自由”矛盾吗?(两者都缘于草原的辽阔。实际上,这是作者的心灵写照,他觉得自己在这里没有依*,好象被世界遗忘了似的,没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觉。自由的抒怀者诸如——————)
(2)“拐杖”“人文背景”指什么?
明确:人背负的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
(3)如何理解“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与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由”“局促”。
5、作者对草原的感受是“自由”而又“不自由的”,那么他对草原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分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在草原上生于斯长于斯,草原是它们的故乡。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现出了类似的行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这正是作者内心的情感折射,一种绿叶对根的情谊。
5、引申讨论:作者情感的源头是什么?映射出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明确:(肯定同学们的回答。)作者情感的源头是对草原的无比热爱,其人生态度是一种“善忘”的豁达。由于作者是沉稳的,不喜张扬的。所以 ……此处隐藏6907个字……样就能调动起全班的表演欲望,在往下的分组创编表演能够顺利地进行。在欣赏舞蹈后让学生跳舞也是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来进行,而且在这个部分之前已试过让他们表演打击乐器,在这个部分他们的学习已被调动起来,都显得很积极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小组作努力取得好成绩,增强了与人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
三、尊重学生差异。每个学生各有各不同的特点,在分组创编活动中,我让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演,一些演唱较弱的学生用了竖笛来表达,喜欢唱歌的同学则用歌喉来表现,并且配上打击乐器进行。笔者还往更广的方面去提示学生,如果不用打击乐器能不能也可以表现呢?然后老师示范了两个,随后就让学生自己选择来做,并且还创造出别的方式如拍手、跺脚、(这是他们曾经有过的课堂体验)。这样,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演,这样更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作用,更能让他们能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简化理论知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不要给孩子灌输复杂的音乐理论,要简化其并转化成有趣、生动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本课就先通过让学生听、唱。
草原教案 篇6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2、通过朗读和分析,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渲染氛围,在品读语言中学会写作散文的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前三篇写景文章的学习基础,对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要点、学习方法等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宜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重点难点
(一)、学会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二)、通过朗读和分析,品味作品优美的语言
(三)、领悟写景成功的要领。
导学方法:教师适当引导点拨,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地品味、感悟、思考。
导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课前预习查阅)
你知道俄国19世纪杰出作家屠格涅夫的.情况吗?你看过他的《猎人笔记》吗?跟同学们介绍介绍。
二、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感情基调
3、结合思考与练习二,在文中画出表示时间、景物及特点的语句。
三、解读欣赏文本:
1、《树林和草原》这篇散文描写了俄罗斯草原上从黎明到夜幕降临之后的美丽的景色,可以说在屠格涅夫的笔下,每个时间段都是那么地吸引人。当然“一千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就请大家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时间段的景色吧?
2、托尔斯泰称屠格涅夫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你找出你最有感受,或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请从可以从语言、情感、画面以及给你的联想等方面加以品味赏析!
3、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觉得眼前的景很美,就比如说我们的校园吧,但当我们把它写下来,却连自己都感觉不到美。那为什么屠格涅夫却能写得如此逼真,引人入胜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四、质疑:
至此,你对文章内容还有什么疑惑和问题呢?提出来交流。
五、想像拓展:
任选一个描写片段,展开想像,把你能想到的、作者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要求用描写性的句子,比一比,看谁写得更生动(可以根据课文前面描写的景物进行补充)。
六、小结:
谈谈你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知识、内容、写法、感情等)
七、课后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精彩的句子。
2、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标题含有“秋”的写景文章。
草原教案 篇7教材分析:
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秒学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本课语言通畅易懂,对场面的秒学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4.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article/。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理解词语。
2.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