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精选】科学教案集合10篇

时间:2023-04-14 00:11:52 收藏本文
【精选】科学教案集合10篇

【精选】科学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

使同学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通过了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培养同学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态度,使同学认识到科学技术要为人类造福。

2、行为与习惯

让同学了解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同学将学科、爱科学的热情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怀着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协助同学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同学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并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持有正确的态度。

3、知识与技能

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关注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培养同学观察问题的能力,增强同学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培养同学对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通过争辩赛等活动,增强同学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过程与方法

同学通过关注周围的生活和收集有关科技资料,认识到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与世界,让同学通过争辩赛、故事会等活动,认识到科学技术既能造福人类,也会危害人类,我们应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课时布置: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请同学观察周围的生活,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有哪些科技产品,收集有关资料,对这些科技产品作大致了解。

2、请同学访问家长或者亲朋好友,了解以前生活中的日常物品和现在有哪些不同。

3、收集一些科学家生长经历的小故事。

导入

播放录像,请同学观看神舟五号载入飞船胜利的局面。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是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胜利的局面,也看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从太空中凯旋归来,神舟五号的发射胜利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振奋与自豪,这说明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了,想一想,为什么我国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呢?这要归功于我国科学家的奋发努力和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感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好处。

教学互动一(衣)

1、教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吴家嘴村小学六(2)班的讨论会,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五依蒙和朱爱先两位同学,进行发言,先说说衣服与科技的关系。

2、再请班级同学根据已收集的资料对王依蒙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3、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服装上的商标牌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看看服装的面料成分是什么,其中包括着哪些科技成分。

4、请同学扮演科学家,充溢自豪感地为介绍智能服装。

教学互动二(食)

1、教师请同学说说今天家里吃了什么饭菜,再请同学说说这些饭菜和科技有无关系,有怎样的关系,例如所吃的蔬菜是大棚蔬菜,米饭是杂交水稻生产的,一些肉类食品是养殖加工生产的等。

2、教师为同学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和安藤百福发明方便面的故事,并让大家谈谈感受。

3、请同学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说说食品生产中还有哪些科技发明。例如罐头的发明、杂交水果的培植等。

教学互动三(住、行)

1、教师给同学展示摩天大楼和磁悬浮列车的图片,让同学说说我们的居住与出行和科技有什么样的关系。

2、让同学根据生活中的观察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技术先进的建筑和交通工具。

3、教师为同学介绍磁悬浮列车。

4、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跨越时空的来信”,想像未来的交通工具是怎样的。

教学互动四

1、将同学分成四个组,就“衣食住行”每组就某一方面来谈。

2、再请每组同学设想一下50年以后我们的衣食住行将会是怎样的,请每组派代表上台来发言。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 、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 、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 、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 、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 、愿意合作与交流。

3 、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教学重点: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准备: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复习: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 、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二、认识什么是能量转换。

1 、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 、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 、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 、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 、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 、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 、学生汇报。

8 、实物投影或看 P45 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 、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 、小结。板课题。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 、学生自由构思绘画。

3 、展评小结。

四、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1 、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 、如:小 ……此处隐藏3189个字……装置所观察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

2.小组成员汇报观察情况,要求:语言简洁、过程清楚。

3.各小组出示各自的装置。

4.各小组归纳各自的结论,要求:思维严密、条理性强。

三.活动 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2.提问:从课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确: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来、记下来或者拍下来。

科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

(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

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

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果分有籽和无籽两种。

2、知道籽是种子的一种

活动重点:

了解有籽和无籽的水果

活动准备:

1、有籽和无籽的水果。

2、水果去皮放上牙签装盘。

3、水果小图片。

活动过程:

1、水果品尝会:

幼儿分别拿一块水果品尝

——“吃的是什么水果?味道怎样?有不能吃的东西吗?”

请幼儿将籽放在自己的盘子里。

幼儿互相观察面前的盘子: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盘子里有籽,有的没有?”

小结:水果有有籽的和无籽的。

2、观察有籽和无籽的西瓜:

观察两只西瓜,猜猜哪只是无籽的?

切开西瓜幼儿观察,有籽和无籽的不同,无籽西瓜是不是真的无籽?(有籽,只是白色的、软软的,感觉不到。)

尝尝两种西瓜的味道。

讨论:

——“你喜欢吃哪种西瓜?为什么?”

“你还吃过哪些 水果没有籽的?”

3、幼儿每人拿一张水果卡片。

按有籽和无籽分类,将卡片分别粘在两棵树上。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自己设计有关花的小专题研究方案,完成小专题研究活动,并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图示、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能以报告会的形式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2,在进行花的专题观察活动中能形成自觉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体验,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

2、知道什么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两性花。

教学重点:设计有关花的专题研究方案。

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用的能涵盖“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等概念的花若干。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校园里有许多花开了,我们能作哪些研究呢?

二、探究过程

1、花的专题观察。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3)供参考的研究专题:校园里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

(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

(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

(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

(1)分组汇报。

(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

(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

(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

(4)推测:南瓜的雄花和雌花会怎样变化呢?

4、交流与小结

(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课后拓展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板书设计:

2.2 各种各样的花

1、花的专题观察。

2、“花的观察”报告会。

3、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精选】科学教案集合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