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实用】语文教案集锦8篇

时间:2023-04-14 00:11:39 收藏本文
【实用】语文教案集锦8篇

【实用】语文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生活中感受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摘抄有关春的诗句,上课备用。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3、老师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研读春草图,品味语言。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提到春,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有无数的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从黄鹂、白鹭的角度来描绘春天;“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还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找到的诗句?(学生交流)。现在让我们来一起学习朱自清的《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来写春的。

2、配乐朗读课文:

要求:

⑴ 听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⑵ 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多媒体课件显示):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

2、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表现出?

(盼春 盼望 来 近。)

3、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

(草、花、风、雨、人。)

⑷ 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赞美 像刚落地的娃娃 像小姑娘 像健壮的青年。)

听读之后,学生朗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上述四个问题,全班交流。

3、检查预习:

注音:

捉迷藏 散在草丛 酝酿 应和 黄晕 披蓑戴笠

抖擞精神 繁花嫩叶 朗润

释词:

呼朋引伴 宛转 朗润 花枝招展

二、研读与赏析

1、第1节写什么?此时春天来了没有?哪个词可以看出?

2、第2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有几个?

3、第3小节写出了小草的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

4、除了小草以外,作者还写了谁的活动?你从哪些词中看出的?这些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组讨论完成。

明确:

1、写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盼望”连用,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没有 近

2、“朗润” 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山色由暗变亮,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

“涨”写冰雪融化、水位升高的特点。

“红”形象的写出了春日融融、给人温暖的特点?

3、“偷偷”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情态。

“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

“嫩嫩”写出小草的质地。

“绿绿”写出小草的颜色。

“满是”写出小草范围很广。

4、人的活动。坐、躺、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这些动词写出了春回大地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孩子们嬉戏的情景令人陶醉,让人难忘。

5、背诵这三段。

三、联想运用

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在厚厚的土壤覆盖下等待了一个冬天的小草,在春天到来之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与活动?写下来,不超过50字。全班交流,并作出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另外四幅图,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字词。(略)

2、背诵课文。(略)

二、研读与赏析

1、春花图:

默读课文,完成:

⑴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⑵ 本段文字描写非常细致,表明作者对春花作过细致的观察,说说作者观察了纯花的哪些情况。

讨论、交流:

明确:

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桃花、杏花、梨花争春的'热闹场面。更显得生机盎然。用比喻的句子,如:“像火”“像霞”“像雪”“像眼睛”“像星星”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野花“眨呀眨”的“眨”,能够绘声绘色,刻画出勃勃生机的景象。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像眼睛”“像星星”是花的形态;“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是花的色彩;“花里带着甜味儿”是花的气味;“成百成千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是花里传出的声音。作者观察了春花的形、色、味、声,因此作者对春花的描写才会有态有声、有色有味。

2、按照上述的学习方法,分组学习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⑴ 各小组讨论、交流,老师点拨:

春风图:

风是无形的,难以描绘,可作者却把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是怎样做到的?

风是无形的,可作者调动了人的触觉、听觉、嗅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由此可见,观察大自然不仅仅用眼睛,还要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这样的观察才会细致,才会有细致的描写。

春雨图:

春雨有什么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些特点?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谁能说说杜甫是怎样写春雨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由静景到动景,从人物到景 ……此处隐藏6589个字……2、收集描写雪的其他古诗。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本课识字过程应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10个生字在教学时音、形、义各有侧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在读时解决音的难点,在读诗时分散识字,把生字从文中提出来,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的识记,再放回诗中特有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真正做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 春晓》《夏日》《山行》 。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冬之景的古诗。揭示课题,板 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认读课题中的生字“送、官、归”,说说识记方法。 “武、判”识读(能认识即可,在练读词语中多见面几次,就会识记。)

3、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岑参写的,他的诗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

二、观察图画,范读课文。

1、出示插图。

2、范读课文,渲染情境。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回并指导)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 通读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全班再交流。(注意“折、即”的读音)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读生字。(学生自主认读,多种方法识字。) “折”是会意字,甲骨文的“折”字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表示树木被大斧砍断的情形。本义是折断,引申为弯曲、曲折,进一步引申为屈服。 也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古----月----胡;女----口-----如;木----对----树;利----木----梨

3、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朗读。

(老师用优美的语言渲染情境,解释古诗。) 北风卷动,地面的沙尘吹折了枯草,胡地到了八月就白雪纷飞了。雪花飞舞,就像一夜之间吹起了春风,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了一样。 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情境一:“白雪皑皑,北风呼啸,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一幅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读出文章的前两句,你该怎么读呢?”

情境一:“好朋友要远行,但不久的将来你们还会重逢,此时你心情是沉重的还是忧中有喜?古诗的后两句就带有这样的感情,你该怎么表现呢?” 教师范读,个别读,男女生交替读,小组领读

4.诵读积累,要求当堂熟读背诵。

四、指导写字

可采取五步指导法;

第一步:看,一看字形,二看范字。

第二步:描。

第三步:写。

第四步:评。

第五步:改。

“送”字中的“关”的最后一笔是点,“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女”要写得伸展,“口”要写得小些。“梨”的下半部分“木”字的横要写得长一些,托住“利”。“树”中间的“又”写得小一点,捺要变点。

五、课后练习。

六、扩展。

(积累边塞诗)

出赛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雪景 奇寒 奇美

高歌 乐观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新词。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什么。并从中受 到启发。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生字新词和小鸟与青蛙的三次对话。

2.揭示寓意,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l.观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底看天)

3.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它的看法对不对?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生字的读音,看看课文分几个自然段?在每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4.这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它们为一件什么事争论?谁的意见对?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第1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井沿是指哪里?(看图理解井沿。)

2.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些什么?

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次对话。你从哪儿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我从天上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语调要平缓。

3.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大话是什么意思?课文里的大话是指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多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小鸟说谁弄错了?弄错了什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小鸟为什么会说天是无边无际的?(因为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5.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朋友,别说大话了!··有那么远吗?要读出劝告的语气,第二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你弄错了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6.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7.青蛙为什么笑?(它认为自己的意见对,是小鸟错了。)

8.小鸟笑什么?它为什么劝青蛙出井口看一看?(小鸟笑青蛙的确是弄错了,还自以为是。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到天的范围只有井口那么大,看不到井范围以外的天,这就是它看错的根本原因。如果青蛙能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就能看到天到底有多大。)

9.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表现出青蛙很自信的语气,小鸟耐心劝告的`语气。

四、朗读全文,思考: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争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对方错了,你认为谁对谁错呢?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卡。

2.《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熟读课文,理解成语。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了争论,它们各自的看法是怎样的?找出最能代表它们各自看法的一句话读一读。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马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青蛙和小鸟它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找出课文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青蛙: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看见了天。小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4.它们的看法谁对?为什么?

5.揭示寓意,理解成语。

《【实用】语文教案集锦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