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触摸春天》教案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触摸春天》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触摸春天》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注意径的读音,正确拼读“悄然、划过、曲线”,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读悟课文重点句子,感受盲童安静神奇的灵性。
3、运用“竟然、奇迹”等重点词语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重点:
读悟课文重点句子: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运用“竟然、奇迹”等重点词语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难点:
感受盲童安静神奇的灵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春天”,把这个词读一读,读了这个词,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再看老师板书:在“春天”前面加上“触摸”一词。
2、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谁触摸春天?怎样触摸春天?用什么触摸春天?春天怎么可以触摸呢?)这也就是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谁触摸春天?怎样触摸春天?”去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大家读得很用心,很投入。谁触摸春天?板书:安静。怎样触摸春天?板书:用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盲童安静(用心)触摸春天。
3、下面老师再请同学起来读课文,要读得字字响亮,句句通顺,听的同学请用笔标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语。
4、指名读课文。指出学生易读错的多音字:悄然、划过、曲线。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研读课文,感悟佳句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安静怎样触摸春天的句子找出来,并划一划。
2、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的?
交流:
(1)、“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①读一读,看看安静用什么来触摸春天?
②再读一读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她的触觉很敏锐,对这些花很熟悉。)
③为什么会对这些花很熟悉呢?
“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④“流连”什么意思?“整天流连”说明触摸春天的时间长。从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安静热爱春天。
⑤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小女孩对春天的热爱。
过渡语:我觉得你们读得真不错,小女孩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呢?
(2)、“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①读读句子,我看到了一个什么奇迹?哪个词也充分表示这是一个奇迹?(竟然)“竟然”是表示什么意思呢?(指意料之外。)指名读,读出出乎意料的感觉。
②请用竟然来说句子。
③神奇的灵性指的又是什么?非常奇妙的智慧。这种灵性正是来自于小女孩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④这在安静的生命历程中也是一个奇迹,你从哪里体会到呢?(脸上充满了惊讶。)
⑤她惊讶什么?(全新的体验,全新的经历。)
小结:现在,你就是小女孩安静,请闭上眼睛,伸出双手,那只蝴蝶就停在你手上,你悄然合拢你的双手,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小结
师:这是一个盲童,她在用心灵感受着她从来没有感受过的东西。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怎样的一个道理?(齐读)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下堂课再一起探讨。
课后反思: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课堂中教师没有用自己的分析和理解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为学生搭建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使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重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己学会了阅读。
《触摸春天》教案 篇2【设计意图】
真正的阅读要使阅读者披文入情,能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从而领悟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本文文笔细腻,意蕴深刻,而学生对盲童的生活缺乏体验,对生活的思考也缺乏经历。因此,本设计力求把比较抽象的课文内容具体化,抓住关键词反复凭借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与语段进行质疑、品味、诵读、理解,以独白想象、资料拓展为情感提升契机,力求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感悟生命的真谛。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春天风光图片、课文部分段落和相关课外资料的演示文稿、身残志坚的杰出代表人物照片);舒缓优美的伴读音乐。
2、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事迹,特别是盲人事迹,了解盲人生活状态。
(3)认真完成一项游戏:蒙上眼睛,自当盲人,在家生活至少半小时。
【教学流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象,感受春天美好。
2、七嘴八舌谈自己眼中的春天。
3、小结谈话,揭示课题:同学们多幸福啊,你们看到的春光如此真切,如此绚丽!可是,盲人呢?他们能看到吗?但就是这样一个盲童用它独特的方式触摸着绚丽多彩的春天,感受着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板书课题,并相机指导读题)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三、自读自悟,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寻找小伙伴帮助解答。
2、全班交流,解决字词。
3、交流阅读后 ……此处隐藏8604个字……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3)师:是啊,多姿多彩的春天,一个绚丽的世界都在安静美好的心里。
齐读第六段
三、升华
1、盲女孩安静虽然没能用眼睛去看这个绚烂的春天,但她却用自己的心去触摸春天,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一切也深深地感动着我。读
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安静这样创造美好生活的人,你都知道谁?
师补充资料,媒体出示:邰丽华、桑兰等人的资料。
师:刚才我么都在交流一些身残志坚的事例,还有谁也在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还有我们这些平凡的健康人。
他们这些人都在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师:是啊,无论你是健康还是残疾,无论你是老人还是小孩,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让我们记住: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师小节:与这些身残志坚的人相比,我们我们是幸运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生命。 让我们用心去——触摸春天,让我们用心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师指板书)
《触摸春天》教案 篇8本周听了我校牛剑蓉老师执教的四年级课文《触摸春天》一课,教师针对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行评价,具观察大约共24次,其中对学生朗读评价共9次,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评价有15次。
总的来说,教师评价语言大多生动丰富准确得体,具有亲切,明朗、简洁、高雅的语言风格。
师评一:朗读评价有9次,都是有效的,也是成功的,教师评价有针对性,引导及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使他们扎扎实实的读书,使课文本体得到了一定的强化。如:教学片断;谁能用朗读来体会安静对春天的热爱?
师评一:你读得很熟悉,很好,老师觉得如果你读得更慢一点,用心来体会她热爱春天的感觉,那就更好。
师评二:谢谢你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了这个画面,可这是个奇迹呀。是能震撼我们的心的呀。谁再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震憾我们。
师评三:不想把掌声送给她吗?字字句句都能打动我们的心,太棒了!师:我想这不仅打动了你,打动了我,更打动了作者。作者也认为这是个奇迹。从哪里也能看出作者也认为这是个奇迹?
这三段评价的确是画龙点睛,掷地有声,精彩极了。他根本三位同学的朗读实情,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点拨,指导,使朗读的层次得到明显提升,在他恰到好处的牵引指导下,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使师生情感达到了共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透视,从面进一步领会了蕴含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
【内容评价】
1、教师的引导评价以感受安静的“奇”为线,贯穿课堂引导反复阅读、感悟描写安静动作、神态的句子,在初步感悟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理解了人物的内心,如透析奇迹一词,教师语言有:大家都认为这是奇迹,还有比这更神奇的吗?听出来了,你把竟然读得那么重,突出了真是个奇迹。所以说这真是个奇迹,太不可思议了!你从哪儿感受到,你真会读书,用文中句子证实了你的判断,我想安静不仅打动了我,也打动了你,更打动了作者,作者也认为这是个奇迹……
2、教师引导有机的把安静分别用什么触摸春天?由表及里,一层层推进,逐渐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慢慢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如师:一个盲童她怎能极其准确的伸向月季花?(用鼻触摸春天)一个盲童怎么能拢住蝴蝶?(用双手触摸春天)因为花香她整天流念其中,可她只能闻到花香,却不能看见,她留念其中爱的是什么?(引伸心灵就是安静的眼睛,她用心灵触摸春天)
3、教师评价语言,紧扣文本,让学生反复阅读,引导学生在语言中体会感受,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如师:一个盲人她怎么能抓住蝴蝶呢?联系上文读课文。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你真会读书,你用课文中的句子证实了你的判断,你找的也是课文中的句子,请大家读第二段,你还有什么新发现,作者告诉了你这个道理,课文还有别的地方吗?她想看,她看见了吗?再读文章,你们有了新的体验,从哪里知道她看见了,同学们真会读书……
4、师引导学生对最后一段“谁都有生活的权力……”的理解,效果不是很大,挖掘的深度不够。
【教学片断】
出示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缤纷世界。”
生齐读句子。
生:读。我认为那个“谁”就是指每一个人。
师:对。是指我们每一个人
生:谁就是说我们一个人都有我生活的权利,安静就是自己创造的一个缤纷世界。
师:你能结合课文的内容说出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无论你是否健康,都能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残疾人都能这样,更何况我们呢?
师:是的。残疾人都能这样,更何况健康的孩子呢。只要你和安静一样,你一定能创造缤纷世界。
生:读句子。这句话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创造自己的缤纷世界。
师:是的,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你们想创造一个缤纷世界吗?
生:想。
师:只要我们心中有了这样的信念,谁都能够创造一个缤纷的世界,有了这样的体会我们再读。
生:读句子。
师:不错,你再读读,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是用心来体会的。
生读。
师:谢谢你,读得太好了,让我们带着新的体会再读。
全班读。
师:谢谢大家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我们的生活犹如这多姿多彩的世界,只要用心触摸,我们的世界就会是(多姿多彩的)就会是(缤纷的世界)。
教师的点评都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没有起到深入理解挖掘文本内涵的作用,老师的话语导向性不明,有些含糊不清,如心中的信念是什么?新的体会又是指什么不够明确。
以上选取的几个片断加以评析,总的.来说,从内容性评价性方面来看,老师成功之处很多,如对朗读的评价指导,把握文本的主线,对学生的点拨引导,层层深入的思考与体会等都是值得赞赏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文语言优美,但哲理深刻,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时,体验不到位,致使对人物内心的剖析不够,没有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来创设缤纷美丽的世界。另外在强调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也不能对语文的工具性有所偏废,如对拢的理解可以抓握进行比较,突出她爱蝴蝶,小心翼翼,不忍伤害,进而说明她爱春天,爱生命,对张望一词的理解,学生虽做了动作,但给人感觉是漫不经心,而文中的张望说明她多想亲眼看才仰起头来张望,神态应该是专注的、认真的、用心的。因此对理解这个词的的准确性把握不够。
建议:在理解“安静的手指在悄然合拢……”这句话时,可让老师读,让学生体验假如我是盲女孩的活动。学生闭眼做动作想象女孩内心所思所想,进而走进人物内心而非走近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