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模板合集五篇

时间:2023-04-14 00:11:22 收藏本文
与朱元思书教案模板合集五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模板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第四学段阅读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体欣赏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有助于学生想像。

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一.让想像飞起来

练习一: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景物描写: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练习二: 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练习一1-6相同)

二.研读课文

同学们,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师:品读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师:那么在这么晴朗的日子里,作者纵舟去了哪里?

师:这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师:那么,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

师: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师: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师: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齐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四.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此处隐藏5646个字……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一起来学习下!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阅读《三峡》,准备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大家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看看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二、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缥(piǎo) 湍(tuān) 轩(xuān) 邈(miǎo) 泠(líng)

嘤(yīng) 鸢(yuān) 窥(kuī) 柯(kē)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可以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补充注释:

风烟俱净:全,都。

任意东西:任凭江流飘荡而或东或西。

一百许里:余。

天下独绝:极顶。

急湍甚箭:湍,急流。甚,胜过,超过。

泉水激石:冲击,冲刷。

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

在昼犹昏:犹如,如同。

b.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四、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若要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还应怎样做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集中归纳到以下几点,通过合作探究,做出解答,最后统一认识)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1.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第一段总领全篇,点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分写,紧承上文,具体而细致地分别描写异水和奇山。

3.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峻。

4.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和声律。

(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主讲,结合学过的课文《陋室铭》,指导学生能分辨课文中的骈句和散句即可,不必细究)

五、探究景物描写的特点

请学生谈谈本文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并用同样的方法,做口语片断练习。

教师提示:

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学生边谈,教师边归纳,写在黑板上。

1.相同之处:

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侧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2.不同之处:

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

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教师要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七、教师小结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八、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游览当地的山川等名胜,写一篇游记。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总叙:景色奇特秀丽 爱慕自然

分叙:奇山异水独绝 志趣高洁

《与朱元思书教案模板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