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汇总九篇

时间:2023-04-12 01:06:52 收藏本文
最后一课教案汇总九篇

最后一课教案汇总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后一课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

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二、生字、词

捂(wǔ)戒(jiè)凳(dèng)郝(hǎo)叟(sǒu)膝(xī)

诧(chà)惩(chéng)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

祈(qí)祷(dǎo)哽(gěng)挟(xié)懊(ào)皱(zhòu)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惨白:(面容)苍白。

三、课文分析

1.请学生粗读课文。

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文章用'我'--小弗郎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把文章分为: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10)上课之前。第三部分(11-23)上课经过。第四部分(24-29)宣布放学。

2.讲读课文第l一6节,请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问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连……也……''怕''想'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问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

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作用?

--认为比学习有趣。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

问3:'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逃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问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那么,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

3.讲读课文第7-10节,请学生朗读课文。

问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平时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却温和;老师穿上了只有遇到重大事情才穿的漂亮礼服,教室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问2: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强调今天不同于往日,引起读者的疑问;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是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四、布置作业:本课生字、词,预习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拼音。

2.从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看,你觉得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人?幼稚、天真、无知。

3.教室里有哪些地方不同往日?说明什么?

(1)教室气氛。(2)老师对学生的态度。(3)老师的衣着。

(4)教室里来了镇上的人。这一切引起读者的疑问,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二、讲析课文第11-23节

1.讲析第11节。

问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用书上的话回答)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问2:这问题严重吗?为什么?

--很严重,说明国土沦丧,国已失去主权.

问3: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

--'又柔和又严肃'。柔和: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

问4:这'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还表现在哪儿?

--讲话中用 ……此处隐藏24187个字……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14、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15、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六、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因此,他能充分地体现被占领人们的爱国精神。可是有人说,在和平生活的环境里,我们谈爱国主义,我们要表达爱国感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果真如此吗?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的情怀呢?

七、布置作业 :

1、练习三

2、作业本

3、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最后一课教案 篇9

课程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利用小说的三要素来理清文章内容。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小说三要素来理清文章内容。

难点:感悟小说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一、学前准备(3分钟)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法国作家都德通过《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国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10分钟)

【自主学习】:

一、查字典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踱( ) 督学( ) 郝叟( )( ) xié( )持

懊悔( )( ) 钥匙( )( ) 磨损( )

宛转( ) chéng fá( )( ) qí do ( )( )

二、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乡村教师韩麦尔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 小说简介:

1、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 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 、 、 。

(2)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 描写、 描写、 描写、 描写、 描写。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3) 环境包括: 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感情; 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4)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 、结局。

四、能力检验: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小说三要素”的'大概位置 ,在书上用不同的符号简单标记一下。

三、讨论交流(20 分钟)

【合作交流、展示】:

整体把握:

1、 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课文的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提示:根据地点和时间变化)(此题训练掌握小说情节)

2、 这天的学校跟平时有哪些不同之处呢?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呢?其作用是?(提示:从上学时的环境、上课前的气氛、老师、学生的表现去发现,并划出来)(此题训练掌握小说的环境、人物两要素)

题目小结:通过两个题目,我们已经清晰的了解了本文的小说三要素……

掌握细节:

3、(1)本文着重写的是哪两个人物?他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其他人物起什么作用?)(此题训练区分人物角色主次及相互关系)

(2) 韩麦尔先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有没有对小弗朗士的成长起到什么作用?小弗朗士在这一课中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此题训练如何抓住重点人物间的关系)

4、通读课文,想一想:(1)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来刻画小弗郎士?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找出文中具体语句加以揣摩)(此题训练人物描写方法)

5、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几个方面刻画韩麦尔先生?在课文中具体找出来。他的哪个表现最令你印象深刻?

四、归纳小结(3分钟)

【方法积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快速有效的利用小说三要素的特点,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五、拓展巩固(5分钟)

【当堂训练】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喧哗 喧闹 吵闹

①、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得到。

观察 检查 视察

②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________或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严肃 肃静 严厉

③、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___________的气氛。

惊奇 惊异 诧异

④、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__________,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

后悔 懊悔 懊恼

⑤、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___________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

责备 责怪 谴责

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__________自己的地方吗?”

肃静 安安静静 安静 平静 静悄悄

⑦、可是那一天,一切偏_________的。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___________!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他们跟我们一样___________。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_________的教室。

我的心稍微_______________了一点儿。

六、难点存疑

是否还有疑点,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课后提问:

七、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

一、 下课后,韩麦尔先生何去何从?写一段话。

二、 如果你也在那堂课上,你觉得你会是谁?说说为什么,并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最后一课教案汇总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