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精选文言文教案汇编7篇

时间:2023-04-11 12:06:41 收藏本文
精选文言文教案汇编7篇

精选文言文教案汇编7篇

上学期间,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需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安排同学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同学,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同学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同学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同学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同学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同学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同学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⑴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身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⑵ 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⑶ 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同学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同学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⑷ “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同学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同学讲述,老师结合同学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身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同学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同学对照注释,自身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效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争辩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同学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同学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同学回答引导同学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同学肯定两小儿敢于讪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扮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扮演准备)

6、向同学优秀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同学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认识活板的发明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及重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

②认识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会整理归纳文言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同义词及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教学时间】 ( 第一 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1、由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3、释题并简介作者

(二)自学

自学内容(一)走进文本,疏通文意

自学方法1、朗读课文

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

(1)给下面加粗的生字注音。

昇( )炀 ( ) 砥( ) 贮( ……此处隐藏5550个字……学习小组。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向本组成员提出,由本组成员互相解答。能够自己解决最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到全体同学面前,再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各小组未解决的问题。

检查合作学习的效果 ,出示多媒体画面,生当 堂回答以下三方面的问题,老师评点。

1.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第一部分:(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7)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8)斯用兵之效也 (9)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0)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结:以上为实词,特点是数量多。译时要逐字落实,活用的要讲清用法,古今异义的要注意讲准确。学习方法是扩大阅读量,增强语感,积累。

第二部分:(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3)诸侯之所大欲 (4)盖失强援

小结:以上为虚词,特点是数量少,用法活。学习方法是:积累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之不终也。

⑵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小结:翻译句子是能力,原则:尽量直译,辅以意译。

四、(探)合作探究,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1.本文的一、二段在全文中有何地位?

2.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下面的哪个段照应分论点一,哪个段照应分论点二?

3.生齐读一、三段,分析作者论证证方法和思路。(正面引导,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

生自由朗读二、四段,思考:对这个层次的论证,有两种观点(已印发给学生),一种认为论证严谨,有力,另一种认为论据不准确,不能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是苏洵写作的漏洞。你怎么看?生讨论,掀起高潮。

师引导,明确:

通过讨论,明确:议论文写作,要有内在的逻辑美。本文为典范的议论文,值得学习。也有不足。论据的不符合史实的地方,论点也太绝对。

苏洵作为大文学家,难道没有这点历史知识吗,难道不知道写作文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行文吗?请看“北宋的外交情况”(多媒体)

生同讨论后明确:本文的借古讽今、高瞻远瞩不畏强敌的'思想,形成文章的魅力;斩钉截铁、生动有力的语气,增添了文章的语言魅力。

五、小结:七国的消烟已经散去,历史的回声永不消失,智者的思索不应停止。让我们带着积极思考探究的精神,去学习每一篇课文。作业:二选一:1。课个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分析其观点。

2.选一个社会现象谈谈你的看法,可以模仿本文,也可以创新。

文言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的方法。

2.通过复习,学生的文言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难点:

1.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文言文的复习。

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下半句是……’学生答:‘不亦乐乎!’好,今天,我这位陌生的朋友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复习语文第二单元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有!”好,下面大家打开课文目录,看看这个单元的课文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

二、复习议论文阅读的有关知识。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2.议论文有哪三要素?板书:论点、论据、论证

3.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4.请大家打开第二单元的课文,找一找各篇课文的中心论点。第九课《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中心论点是第一自然段的“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第八课《多一些宽容》的中心论点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5.看了这几篇课文,你们发现它们的中心论点都在课文的哪里提出来的?(开头)一般情况下,作者在议论文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也有的.课文在的结尾归纳出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偶尔也出现在的中间部分。考试的时候,题目叫我们找出一篇的中心论点,我们先在开头找,找不到就到结尾找,结尾找不到就到中间部分去找。

6.联系课文,说说我们在议论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语言要达到什么要求?论点必须旗帜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应十分明确,不能含糊,模棱两可。比如:……

7.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

8.论据包括哪两种?(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主要指事例、史实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及科学原理。)

9.在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它们的各种论据。第九课的论据:第八课的论据:第六课的论据:

10.什么是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1.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

12.在课文中找出各种论证方法。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

13.议论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

1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5.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富有概括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词鲜明、生动、严密。

16.议论文中的事例和记叙文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17.小结。

18.议论文阅读练习。

三、复习《陋室铭》

1.复习重点实词与虚词。名:出名。斯:这。馨:指品德高尚。鸿儒:大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丝竹古今意义的区别。

3.这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作者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怀

。7.你们觉得刘禹锡是否是十全十美的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小结。

9.课堂作业。

四、总结。

字词听写题:狭隘 热忱 纯粹 派遣 鄙薄 殉职 热忱 毋宁 啁啾 翌日 笃信 宽宥 窒息 灼热 殉职 旁骛 亵渎 胸襟īn 摒bìng弃 迥iǒng异 芥iè蒂dì 嫉í妒dù 缅iǎn怀 揣chuāi摩 萎

《精选文言文教案汇编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