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兵卫与葫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篇1一、总体构思:
学生刚刚学完《清兵卫与葫芦》一文,并且尝试编排、表演了课本剧,为续写小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节写作课可以看作是《清兵卫与葫芦》一文教学的延伸,教师要有效利用学生已经高涨的阅读热情、学习兴趣和青少年特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对话、交流、讨论,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激起他们的写作激情。教学中,仍然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他们自主意识;要帮助他们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准确、生动地创编故事;要指导他们懂得自我欣赏、自我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最好两节课连在一起。
二、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1、课前布置学生编写课本剧:以小说的结尾句“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作为开头,合理想象,续编故事,准备在班级表演。每个大组编排一个剧本。大组组长负责本组剧本的编排演。
2、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表演,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为主。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演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启发学生从续编故事、对话交流和表演中得到写作的灵感。
3、现场写作,自我评价、修改习作。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大家一定爱看动画片吧,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看哪部动画片吗?当然,你还得说说喜欢它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师:这些大家喜闻乐见的动画主人公形象都是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而得来的。同样,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也一定会把作文写得更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续写,就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我想通过这次的写作来测评一下同学们的想象力,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观察学生的反应,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写作热情。)
教师点击电脑,借助多媒体系统展示续写的有关知识和要求。(见板书设计)
教师简要点拨。
(二)课本剧表演。
1、各大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课本剧编排演的分工合作准备过程。教师记载,作为期末综合评价内容之一。
2、四个大组轮流表演课本剧。
3、讨论、评点: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刚才课本剧表演是不是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情节的继续发展。
学生发言。教师根据他们的发言,结合课本剧表演的内容,启发思维,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师:他们的表演,情节虽然不同,但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强调:
(1)围绕“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编剧。
(2)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3)想象合理。
4、提出本次习作要求。(见板书设计)
(三)自由写作。
1、教师提供三种写作形式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见板书设计)
2、学生写作。
(四)自我欣赏。
1、小组交流:我觉得我的文章这儿写得比较好……
2、请部分学生上台宣读自己的习作,师生点评。
(五)简单修改习作。
学生自由表达:我想这样修改我的文章……
(七)总结延伸:
师:这堂课,我们尝试着把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内的写作结合起来。课前,大家发扬合作精神通过查资料、请教别人等各种途径获取多种信息,然后发挥想象,精心构思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课上,大家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写作方式进行写作;而自信的展示、客观的评价、自主的修改,使你们的作品锦上添花。课后,请大家继续修改自己的习作再送交老师阅评。
板书设计:
1、续写: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使故事进一步发展,再次创编故事。
2、续写的要求:
(1)人物性格、语言风格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
(2)情节合理、完整。
(3)想象要有创意。
(4)描写要具体生动。
3、续写的类型:
(1)给一个开头,要求续写成一篇文章。
(2)阅读一篇小说,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在文章结尾处加以续写。
写作要求:
(1)围绕结尾句选材、续写。
(2)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你可以选择:
(1)记录故事: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
(2)续编故事:接着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故事写下去。
(3)创编故事:自己根据理解自主创作。
教学探讨:
在编排演课本剧的基础上续写小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能激起他们热情和兴趣的工作。当然,从阅读体验到表演心理体验,再到创造、创新,对学生的要求相当高,所花费的时间也较多。
三、设计亮点
这节写作课教学设计方案,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本化、多元化、综合化以及合作学习的教学思想,吻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写作方式;重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自己评价、修改习作,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篇2《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对青少年的扼杀。文章叙述直白,易于理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是对学生进行小说的阅读欣赏与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的
结合单元话题,赏析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细节与情节、情节的摇摆等知识;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使之获得人生的感悟。
教学方法设想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作品,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只是培养学生自读的一个环节。根据单元目标的 ……此处隐藏14872个字……月21日逝世。
(二)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
1.回顾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其中小说能够吸引人最关键的要素:情节。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故事。
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3.回顾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4.本文的情节运行模式
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发展: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三)赏析文本
1.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
这种写法称为倒叙。作者开篇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清兵卫“过去”又是如何“热衷于葫芦”呢?
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2.读课文 2-6 段,从哪里看出清兵卫是热衷于葫芦的?
概括:常常买葫芦,处理葫芦;把一老头儿的脑袋错看成葫芦;总是呆呆的望葫芦;常常上街看葫芦;喜欢收拾葫芦;看葫芦,大概所有的葫芦,都被他一一看过了。
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
第一,使情节更丰满。生动的说明了清兵卫特别喜爱葫芦,到了痴迷的程度,葫芦于他是一种很重要的乐趣,绝不是三分钟的热度使然。
第二,推动情节发展。清兵卫看过了很多葫芦,这为下文表现他对葫芦的高超鉴赏力作了铺垫,不会让读者觉得后文安排突兀。
3.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与客人的谈话部分,思考:为什么写到父亲与客人的谈话? 清兵卫喜欢什么样的葫芦?客人又喜欢什么样的葫芦?父亲怎么看清兵卫的爱好?
展示了两大矛盾冲突展示了两大矛盾冲突:清兵卫的爱好和父亲的不支持的矛盾;清兵卫的独到眼光和世俗眼光的矛盾。为下文矛盾的爆发做铺垫。
4.教员发现了清兵卫的小动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如何处理这件事, 转而写教员的爱好?
作者这样写,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被“吊”了一“吊”,是运用了“摇摆”的处理方式,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被“ 理方式,使得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
5.引入摇摆的概念
摇摆: 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6.阅读课文的高潮部分 还有哪些情节体现了摇摆?
(1)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2)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担心他会注意到自己的其他葫芦,结果教员沉醉于自己的训斥,并未注意到仅在咫尺的那些葫芦,清兵卫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也和他一样松了一口气。
(3)刚刚松了一口气,可父亲很快回来了,知道了教员的来访,不仅把清兵卫暴打了一顿, 并且非常粗暴地将剩下的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
7.小结“摇摆“的作用:
通过这几处的摇摆,我们可以发现,“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 通过语言、 情节性格、 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小说的运行过程,其实就是摇摆的过程。我们抽去小说的'内容去看纯粹的结构时,将会发现,那是一个经过若干次摇摆之后留下的曲折、回绕、反反复复的图形。那么大家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试着采用“摇摆”这种方式,使你的文章波浪起伏,山重水复,从而增添艺术的魅力。
8.至此,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为什么不直接交代结局,而是宕开一笔写那个用一毛钱买来的葫芦会卖到 600 块钱的0.1=50=600?
体现了情节上的摇摆。照应前文,说明清兵卫眼光独特,很识货和前文形成对比,父亲训斥清兵卫的话,“你懂得什么,也来插嘴。”也说明大人们对清兵卫不理解,增强悲剧色彩,加大讽刺力度。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9.对于清兵卫的新爱好,父亲是何态度?
对于清兵卫的新爱好“又开始嘀咕了”。暗示读者,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会在家长粗暴地干涉下又一次放弃,就结构而言,照应开头。 就内容而言,暗示作品主题,清兵卫又有了新的爱好,但这新的爱好也仍然是为父亲所不喜欢的。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小说再次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试想,如果不断地重演这样的故事,会对清兵卫造成什么影响?清兵卫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五、总结本文主题
本文通过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老师和家长扼杀的故事,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老达尔文支持儿子的兴趣和爱好
世界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幼年时期和其他孩子一样,看不出有什么“天才”的灵感。 但从7岁开始,他就很有兴趣地搜集许多风干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虫。他还搜集硬币、图章、贝壳和化石等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可是,达尔文的父亲老达尔文却非常支持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棚子交给孩子,用来做化学实验。为了使他写的东西更流畅,老达尔文帮助他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父亲帮助下, 达尔文从小养成了搜集动植物标本的爱好,并富有幻想,学会了做严格科学的记录,也学会了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而这一切,正是他在日后作出成就所必需的东西。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表达训练: 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喜好?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 你们有没有类似清兵卫的遭遇?你们想对家长老师说什么呢?
七、结语
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都应该相信梦想的价值,坚持自己的梦想,同时,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
八、作业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续写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