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 )翘尾巴( )观测( )道观( )差异( )差遣( )差劲( ) 参差(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
萌发(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 衰草连天(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人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
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研讨 4—12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一)自学思考题:(投影)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二)再次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共11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11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学习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 )翘尾巴( )观测( )道观( )差异( )差遣( )差劲( ) 参差(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
萌发(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 衰草连天(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的准确流利,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此处隐藏5156个字……植物
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④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
睡中苏醒过来。⑤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③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则处呈现一片衰草
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届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次第开放。
1.请按时间顺序,重新调整语序。
2.找出上文中的一句拟人句,并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拟人句:_
好处:_
3.上文用词典雅,如果把下面的词改为口语说法,其意思不变,应
该怎么改?
A.融化( ) B.萌发( ) C.次第( )
D.簌簌( ) E.销声匿迹( )F.衰草连天( )
G.风雪载途( )H.年年如是( )
4.简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重点: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难点: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教学目标: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欣赏图片1欣赏图片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读课文,(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四.摩拳檫掌: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