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五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1.谈话。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你知道它们的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预设
生1:我们学过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和环形等平面图形。
生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
……
(2)你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你们知道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预设
生1:我们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生2:长方体的表面积……
2.揭题。
我们曾经学过的这些图形,一般称为基本图形或规则图形,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组合图形、不规则图形的相关知识。
⊙回顾与整理
1.提问:如何求组合图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或面积?
(一般通过“割补”“平移”“旋转”等方法,将它们转化成求基本图形周长或面积的和、差等)
2.提问:如何计算立体组合图形的表面积或体积?
(1)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汇报。(学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
(3)教师小结。
在计算立体组合图形的表面积时,可以把每个面的面积进行累加,也可以借助视图来求表面积。
在计算立体组合图形的'体积时,有的要把几个物体的体积相加来求体积,有的要从一个物体的体积里减去另一个物体的体积,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无论是分割还是添补,都是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典型例题1。
(1)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能力。
因为阴影部分是不规则图形,所以可以采用阴影部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大三角形的面积-小三角形的面积的方法来求面积。
解答 20×16-12×20÷2-8×16÷2=136(cm2)
(2)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其中一部分重叠在一起,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是一个梯形,但梯形的上、下底和高都不知道,所以无法直接求出它的面积。
观察图形可以看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加上三角形EFC的面积等于大三角形DEG的面积,而梯形ABEF的面积加上三角形EFC的面积等于大三角形ABC的面积,且两个大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与梯形ABEF的面积相等,只要求出梯形ABEF的面积就可以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答 (8-3+8)×6÷2=39(cm2)
2.课件出示典型例题2。
将高都是1 m,底面半径分别是5 m、3 m和1 m的三个圆柱组成一个物体,求这个物体的表面积。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求立体组合图形表面积的能力。
如图,这个物体由三个圆柱组成,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向上的露在外面的三个面的面积之和(两个圆环和一个圆)正好等于大圆柱一个底面的面积(或者说相当于大圆柱上底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积=大圆柱的表面积+中圆柱的侧面积+小圆柱的侧面积
解答 2×3.14×52+2×3.14×5×1+2×3.14×3×1+2×3.14×1×1
=157+31.4+18.84+6.28
=213.52(m2)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
2.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3.会用竖式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教学重点
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磁力板、小棒.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0+4050+20xx+20xx+1647+285+3
(二)探究新知
1.导入:34+5怎样口算?
引导学生回答:先算4加5得9,再算30加9得39.教师明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首先学习不进位加.(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1)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横式:34+5=_________
教师演示:先在磁力板上摆出3个整捆的和4根单根的小棒表示34,再在4根单根的小棒下面摆5根单根的.小棒.
学生讨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把5根小棒和哪一部分合起来?引导学生得出:5根单根的小棒要和4根单根的小棒合起来.
教师讲解:写竖式时一位数5要与两位数的个位数4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空出十位的位置写上加号,然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等号.
边讲边板书:
教师提问:写坚式时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哪一位对齐?为什么?
(2)教学计算方法.
教师演示: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是9根单根的,3个整捆的.
教师讲解: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把个位上的4和5相加,得数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整捆的小棒有3捆,也就是3个十,在横线下面的十位上写3.
在原板书的基础上继续板书:
(3)阅读教科书例1,填上得数.
教师说明:书上虚线方框中的式子是为了说明计算过程,以后做题时不用写出来.
(4)反馈练习:完成第75页“做一做”.
32+6=3+45=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对位,然后写在书上.订正时强调:一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得数的个位也和个位对齐.
3.教学例2.
(1)竖式的写法.
我们会用竖式计算34加5,那么34加25怎样算呢?(板书:34+25=)
教师演示: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出25根小棒,整捆的和整捆的对齐,单根的和单根的对齐.
学生讨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该怎样算?启发学生得出:单根的和单根的相加,整相的和整捆的相加.(教师点拨: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 ……此处隐藏2213个字……提问:看了这张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轮流由一人提问、其余同学回答,集体评议,全班交流。
过渡:刚才的几位小导游当得都很好。作为小导游,还要了解有关公交线路的知识。
2. 认识公交车路线图(想想做做第3题)。
公交车都有自己固定的行走路线。这是1路和2路公交车的行走路线图。(多媒体出示题中插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用教鞭指)快和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提问:1路公共汽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2路公共汽车呢? (用教鞭指,全班读站点)
(3)谈话:小明要从火车站到公园去,应乘几路车?
(4)王老师要从人民路到第一中学去,应乘几路车?要乘几站??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正确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3. 认识环行车的路线图(想想做做第4题)。
在公共汽车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车是环行车。环行车的起点和终点在一起。你见过吗?
(介绍3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
(1)谈话:10路车是市内的环行车。这是它两个方向上的站牌。
仔细观察:10路车的起点和重点在哪?
现在的位置在哪?
左边站牌:体育场的下一站是哪?你怎么知道的?
右边站牌:体育场的下一站是哪?你怎么知道的?
去少年宫,应该在哪个站牌下等车?请你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
在右边站牌下等车能到10路吗?
小结:所以,乘环行车最关键的是要看清站牌,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要去的目的地,认清环行车的行驶方向,确定应该在哪个站牌下等候。
过渡:在前面的小导游知识的学习中,大家都很认真,下面是我们小导游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你瞧!
4. 认识城市平面图(想想做做第5题)。
(多媒体出示题中插图)?
(1)谈话:这是城市平面图的一部分。其中黄色部分表示各条道路,红色各点表示各个单位。建设路是南北走向的,其他路呢?你还能说一说各单位的相对位置吗?
(2)谈话:现在大家对这张平面图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你们能小组合作解决下面的5个问题吗?请大家注意,合作学习时小组长组织大家逐个问题讨论解决,每一个问题可以重点请1个小朋友回答,其他小朋友评议,补充。小组活动。
第(1)(2)题全班集体回答。
第(3)题指名说。第(4)题指名用教鞭边指边说。第(5)题自由说。
小结:认识路线图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外出游览、乘车,或者到城市某一个地方,都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同学们在前面的小导游考核中表现都很突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收获吧,有哪些小朋友已经获得了2枚奖章,奖励一张导游证,其他小朋友也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希望大家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你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导游。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看时间定)
谈话: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张莫愁湖公园的平面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小组准备玩哪几个景点?设计好你们的游览路线,尽量不走重复路线,尽可能走比较近的路线。(用红笔划出)
小组活动。
全班交流,相互评议。
小学数学教案 篇5教学内容:
教材第四册第32-33页例题.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笔算加法的'方法.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新
师:老师发现,自从有了借书证,很多小朋友们都喜欢到图书馆借书,是吗?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关于图书馆的借书情况的问题吧。
二.探索新知
(一)计算143+126
1.师:(课件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你们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4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组内交流。
2.师:请组长来汇报一下,你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组长汇报。(出示问题)
3.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这节课先来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剩下的可以以后再研究。
4.师:听听茄子老师问我们什么?(课件出示: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你会列式吗?自己在本子上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
5.师:你是怎么列式的?(板书:143+126= (本))
6.师:观察一下,这道题和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
7.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可以动动脑筋,也可以用学具来帮帮忙。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8.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算法)
9.师:请同学们都用竖式再算一算。再自己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计算,说过程。
(二)验算143+126
1.师:题目计算出得数后,用什么方法知道算得对不对呢?(板书:验算)
2.师:你有验算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3.师:你们试一试,体验一下验算的方法好吗?
4.师: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
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深化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你能算出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吗?自己计算并验算。
学生计算并验算,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1(课件出示)
独立做题,并列式验算其中一题后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3(课件出示)
师:你从统计表中知道什么?自己能解决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订正时提问:你验算了吗?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告诉学生今后不论是否要求验算,都应自觉验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指导:不写竖式,在原式上从下往上再算一遍来验算的方法。
4.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题目)理解题意,自己列式计算,全班共同订正。
四.总结归纳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在笔算加法中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