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五篇

时间:2023-04-06 12:06:05 收藏本文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五篇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计划

周光道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的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2)班的尖子生稍比(1)班多。

两个班的学习习惯是(2)班的教好,所以,(1)班这个学习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上。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样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员”,“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发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

1、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

(1)经历从生活清净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关于100以内的加减法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

(3)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

(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评价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P707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的两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促进算法的有效迁移。

2、想想做做2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 ……此处隐藏2558个字……8元,给他10元钱,找了我2元钱。

生3:我很喜欢那只音乐盒,可中它人价钱是20元,太贵了,我只有10元钱,还差10元钱,下次再买吧。

生4:我买了一个跳跳盒,它人价钱是6元,可是我只有5元钱,我就请他便宜一点,5元钱就买来了。

(师边笑边夸奖同学们)

生5:我本来想买一个机器人和一本书,共需要14元钱,我只有10元钱,还差4元钱,所以我就只买了一本8元钱的书,找了我2元钱。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2:我学会了还价

生3:我学会了买两件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4:我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真不容易。

生5:我懂得了根据自己的钱来选商品。

…………………………

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

实施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如:CAI课件及上课时让学生进行活动时需要的物品及每件物品的价格牌

2、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说明购物过程及思维过程。

3、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NO:4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练习中试试看放大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元8角=( )角 12角=( )元( )角

1元3角=( )角 15角=( )元( )角

二、新授。

教学例8。

课件演示(小朋友购买皮球)。

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

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

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

教师: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45—40=5(元)(教师板书)

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

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课本第52页。

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

(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

2元=20角 0。5元=5角 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练习九

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

第10题: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角+2角=5角。

(2)“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同一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列式计算?钱该怎么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

(3)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试试看。

(1)可以买( )块这样的橡皮。

(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 )角。

(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 )角。

(4)小明想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他所带的钱够吗?

(5)小丽只买了一个文具,就把钱花光了,这个文具是( )。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

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并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数学思考

(1)通过学习懂得如何正确使用性质、判定,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过程中题目的变式训练,发展一题多变的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决问题

(1)通过归纳、整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收集、整理、总结、概括等方面能力.

(2)通过题型的变换,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4.情感态度

(1)在整理知识点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习惯,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2)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培养我们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并能熟练运用.

2.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以及几何推理方法的应用.

课前延伸

1.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

2.在ABCD中,,则____°

3.已知ABCD的周长为30cm,,则____cm.

4.ABCD中,AC、BD相交于点O,,则的周长为_______,的面积为_______,ABCD的面积为_______.

5.已知四边形ABCD中,AB∥DC,则可以添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6.在下列给出的.条件中,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是()

A.AB平行且等于CDB.

C.D.(O为AC、BD的交点)

课内探究

一.学生自主探究题1:如图,在中,是边的中点,分别是及其延长线上的点,.

(1)求证:.

(2)请连结,试判断四边形是何种特殊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二.学生自主探究题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OE=OF,OA=OC.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聪明的你一定能把本题结论改为开放性问题,并作出正确解答.

三.小组合作探究题:如图,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的点,.请你猜想:与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对你的猜想加以证明.

猜想:

证明:

四.当场训练反馈题:如图,D、E在三角形ABC的边BC上,F、G分别在AC、AB边上,DF与EG互相平分,且DF∥AB,EG∥AC.

求证:BD=DE=EC.

课后提升

如图,在ABCD中,AE=CF,M、N分别ED、FB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NFM是平行四边形.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