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核舟记教案集锦五篇

时间:2023-04-06 00:09:11 收藏本文
核舟记教案集锦五篇

核舟记教案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核舟记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舟记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解决本单元教学要求──段篇质疑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2、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探讨作者如何选材组材为中心服务的特点。

【教学重点】

围绕学生课前质疑的问题展开讨论,以便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目的何在?

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

【教学难点】

作者文章中蕴涵的深层思想。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评述。

【教学步骤】

一、课前3分钟“介绍”。学生介绍《小王子》及作者,点评

二、复习前一节课相关文言常识(出示幻灯片)

1、字音:

罔不 贻 八分有奇 衣褶 矫首昂视 不属 锥髻 虞山 篆章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明有奇巧人 特别手巧

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 模拟(如象形字)

石青糁之 涂

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珠可历历数也 清清楚楚(如“历历在目”)

其船背稍夷 平 (“化险为夷” 的“夷”为“平安”)

钩画了了 清清楚楚(今有“清晰明了”)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3、比较多义词的用法:

为宫室/中轩敞者为舱/为人五(刻──是──刻有)

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木石(木头──树木,如“草木皆兵”)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长约八分有奇(特别──零数)

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边──正,如“端正”)

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大约──可以)

能以径寸之木/闭之/石青糁之/左臂挂念珠倚之(的──窗──涂──左膝)

4、找出句中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 “有”同“又”

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

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

三、新授

前边我们扫除了字面障碍,简单明确了本文总分总结构及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为顺序的说明顺序,也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苏轼及其《赤壁赋》,今天我们来讨论同学们段篇质疑中提到的几个问题:(幻灯片显示)

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目的何在?

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

4、本文似乎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好像没表达什么更深的感情,是这样的吗?

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来看问题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后写船头?(同桌讨论)

学生:思考,但一时没有答案。

老师:齐读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总结一下作者笔下的核舟特点:

学生甲:小巧。

老师:学会从文本中找有代表性的词语来表达。

学生:奇巧、灵怪。

老师:为什么说它奇巧、灵怪?

学生:那么小一个核舟,刻了那么多人和物。

老师:请同学们边看核舟的图示(幻灯片显示),边思考──核舟的大小(长八分有奇,八分,不足3厘米,高两黍许,即两个黄米粒高。这么小的一个空间内王叔远刻了什么?

学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三十有四。

老师:是不是刻画东西多,刀法精细就可以称为“灵怪、奇巧”?

学生:摇头,但不能说出所以然。

老师:雕刻出来的材料多但不能说明精,充其量只能说明他技术高超而不能说明他艺术性强。如果作品缺乏主题也就缺了灵魂。大家看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苏轼泛舟赤壁。

老师:王叔远赠送核舟时明明确确告诉作者雕刻主题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那他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猜测出来的,他用了一个“盖”

老师:根据呢?

学生:船舱部分对联的描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句子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老师:那么这两个句子的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甲:是苏轼两次游览赤壁的环境描写,秋季和夏季。

学生乙:它交代了苏轼仕途不得意时泛舟看到的美好景色,在这样的美好景色里他才能忘却忧愁。

学生丙:很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钴姆潭西小丘记》里的环境和感情吧?

老师:很好,能联想到刚刚学过的柳宗元,柳和苏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环境。《赤壁赋》中“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的环境与《钴姆潭西小丘记》多么相似。请同学们回忆“清泠之状与目谋,瀴瀴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齐声背诵)

老师:好,眼前有多少恬淡与美好,心中有多少块垒之气不能宣泄呢!那么现在可以总结出两副对联的作用和作者先写船舱的用意了吧?

学生甲:交代环境,利于突出主题。

学生乙:打破时空局限,移来江上风月。

老师:很好很好,有了这样的背景,兴趣相投而又神态各异的人物出场就合情合理了。

老师查过一些资料,桃核舟是雕刻的禁区,因为纹路比较粗,而且多有小孔通内部,能用的材料万中选一,明清只有极少的人敢向桃核下手。王叔远也只雕出了两三枚核舟。又因为传说桃木能辟邪,一如我们学过的王安石《元日》中的描写“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样,所以桃核雕一般存于宫廷,贵于金银。你觉得王叔远把这么珍贵的核舟送给作者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他们关系好吧。

老师:除了这一点,还有吗?

学生:王叔远觉得作者能读懂他,能理解他的苦心吧。

老师:很好。知己。下面看作者怎么样读懂王叔远的。请同学们思考第2个问题──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

学生沉思。

老师:音乐家通过音乐说话,舞蹈家通过形体说话,文学家通过语言说话,那么雕刻家通过什么来说话呢?

出示幻灯片──课文第三自然段。老师范读,请学生上台表演三个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注意人物的细微差别。

学生三人上台,分别模拟苏轼、鲁直和佛印。其余同学互相提醒学生突出“执卷端,抚鲁直背,如有所语,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又臂”等动作。

老师:能分析三人的动作神态有什么特 ……此处隐藏6531个字……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 ,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i,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诺。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o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舶的舱顶有着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工顶船篷(能看 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导入 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三、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十量词十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揖比喻:居右者谁会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沪上有壶。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 到“居左者”。

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

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①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宇。

②文曰“天启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王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武《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来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武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⑥ 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i,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3.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给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l)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六、布置作业

课文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核舟记教案集锦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