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精品】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时间:2023-04-05 00:06:56 收藏本文
【精品】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精品】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

(一)字词(课件展示)

哽 赚 踱 捂 惩罚 祈祷 诧异 宛转 郝叟 懊悔 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 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一)生速读课文后,根据课件展示图片复述课文,师给予评价。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最后一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三)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只要情节概括准确,语言简洁无误,教师就给予鼓励。)

(四)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合作探究(课件出示问题)

(一)师: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生读文后详细回答,师生达成共识: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

(二)师: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们的悲愤及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一说这些变化是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三)师: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小弗郎士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他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在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时,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细读文章,举例回答。

生四人结组讨论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作者没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是借助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例如: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5.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其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6.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

以上问题的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而定,更多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

(四)师: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影响的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与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请找出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举例如下:

……此处隐藏4488个字……

一、 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 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1) 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 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 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4、 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 阅读资料链接二,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三、 点拨讲解:

1、 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质疑释疑

五、学习总结,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往下学习来了解一下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找学生读课文24段――29段,画出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4)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2、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4、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5、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

6、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7、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9、 解题: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总结:不朽的东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后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正在上演,在这种特定的时刻,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迸发出来,无不崔人心魄,催人泪下。

五、我的感悟

1、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六自测评估、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可查工具书)

挟( )着 踱( )来踱去 诧( )异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3、精读语段,回答问题。

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 “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地画“杠子”,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者,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我一我一”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一你们走吧。”

① 选文中画线句子“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从选文看,作者对韩麦尔先生主要运用了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描写。

③小弗朗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样“高大”,是因为:( )

A。韩麦尔先生站起来了,所以显得高大。

B。韩麦尔先生是老师,在学生眼里自然显得高大。

C。小弗朗士可怜他,出于同情,觉得他高大。

D。小弗朗士受到老师爱中主义情绪的影响,对老师无比崇敬,所以觉得老师的形象高大起来。

④“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下面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麦尔先生用手势帮助语言,表达其内心极度的愤怒。

B、韩麦尔先生用手势表达他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C、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愤怒到极点,难以说出话来。

D、韩麦尔先生用手势表达了强烈的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深处极度的悲愤

老师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检查预习

合作展示

归纳总结

2、 板书:

最后一课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气氛──知道是最后一课──鸽子

怕骂、贪玩────惊诧────难过、懊悔────悲愤

(幼稚)────────────(成熟)

1、学习方法指导:运用比喻、多种描写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描写手法: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精品】最后一课教案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