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兵卫与葫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2、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
3、在体味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2、把握作品主题,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创作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相继问世。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于1937年完成,这是他的代表作。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志贺直哉于1971年10月21日逝世。
(二)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
1.回顾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其中小说能够吸引人最关键的要素:情节。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故事。
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3.回顾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4.本文的情节运行模式
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发展: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三)赏析文本
1.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
这种写法称为倒叙。作者开篇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清兵卫“过去”又是如何“热衷于葫芦”呢?
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2.读课文 2-6 段,从哪里看出清兵卫是热衷于葫芦的?
概括:常常买葫芦,处理葫芦;把一老头儿的脑袋错看成葫芦;总是呆呆的望葫芦;常常上街看葫芦;喜欢收拾葫芦;看葫芦,大概所有的葫芦,都被他一一看过了。
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
第一,使情节更丰满。生动的说明了清兵卫特别喜爱葫芦,到了痴迷的程度,葫芦于他是一种很重要的乐趣,绝不是三分钟的热度使然。
第二,推动情节发展。清兵卫看过了很多葫芦,这为下文表现他对葫芦的高超鉴赏力作了铺垫,不会让读者觉得后文安排突兀。
3.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与客人的谈话部分,思考:为什么写到父亲与客人的谈话? 清兵卫喜欢什么样的葫芦?客人又喜欢什么样的葫芦?父亲怎么看清兵卫的爱好?
展示了两大矛盾冲突展示了两大矛盾冲突:清兵卫的爱好和父亲的不支持的矛盾;清兵卫的独到眼光和世俗眼光的矛盾。为下文矛盾的爆发做铺垫。
4.教员发现了清兵卫的小动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如何处理这件事, 转而写教员的爱好?
作者这样写,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被“吊”了一“吊”,是运用了“摇摆”的处理方式,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被“ 理方式,使得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
5.引入摇摆的概念
摇摆: 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6.阅读课文的高潮部分 还有哪些情节体现了摇摆?
(1)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2)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担心他会注意到自己的其他葫芦,结果教员沉醉于自己的训斥,并未注意到仅在咫尺的那些葫芦,清兵卫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也和他一样松了一口气。
(3)刚刚松了一口气,可父亲很快回来了,知道了教员的来访,不仅把清兵卫暴打了一顿, 并且非常粗暴地将剩下的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
7.小结“摇摆“的作用:
通过这几处的摇摆,我们可以发现,“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 通过语言、 情节性格、 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小说的运行过程,其实就是摇摆的过程。我们抽去小说的内容去看纯粹的结构时,将会发现,那是一个经过若干次摇摆之后留下的曲折、回绕、反反复复的图形。那么大家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试着采用“摇摆”这种方式,使你的文章波浪起伏,山重水复,从而增添艺术的魅力。
8.至此,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为什么不直接交代结局,而是宕开一笔写那个用一毛钱买来的葫芦会卖到 600 块钱的0.1=50=600?
体现了情节上的摇摆。照应前文,说明清兵卫眼光独特,很识货和前文形成对比,父亲训斥清兵卫的话,“你懂得什么,也来插嘴。”也说明大人们对清兵卫不理解,增强悲剧色彩,加大讽刺力度。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9.对于清兵卫的新爱好,父亲是何态度?
对于清兵卫的新爱好“又开始嘀咕了”。暗示读者,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会在家长粗暴地干涉下又一次放弃,就结构而言,照应开头。 就内容而言,暗示作品主题,清兵卫又有了新的爱好,但这新的爱好也仍然是为父亲所不喜欢的。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小说再次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试想,如果不断地重演这样的故事,会对清兵卫造成什么影响?清兵卫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五、总结本文主题
本文通过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老师和家 ……此处隐藏11673个字……变了他的爱好,从小说的情节安排上来说,这件事也是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我们称之为“危机爆发”。
【PPT】所谓危机爆发指 情节走到一定程度,郁积的矛盾就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之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爆发是一个转折点,是情节新的起点,因为一段故事结束了,又一段漫长的路程要走了,小说又可以大有所为了。《清兵卫与葫芦》就采用了这样的一种情节生发方式。
四、体验感悟
1、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
2、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喜好?
3、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
五、布置作业:
1、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象,续写这篇小说。
2、选取文中的一个片段,编排成课本剧。
板书设计:
清兵卫 ( 热衷、痴迷) 葫芦 (反对、排斥 )父亲、教员
天性、天赋 绘画 压抑、扼杀
个性解放VS压迫势力
人人都是清兵卫
教学反思:
初读《清兵卫与葫芦》,感觉文章挺简单,仔细一读,又觉得难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摇摆理论、矛盾冲突、主题把握等节点一下子蜂拥而来,不知如何传达,准确合理地进行教学。掩卷沉思,小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是葫芦由1毛钱被卖到了600块,出乎意料,但仔细一想,却又在情理之中,前文许多细节已经暗示清兵卫具有独特的个性以及非凡的鉴赏力、审美力与创造力,然而清兵卫在种种打击下,由痴迷葫芦到放弃葫芦,天性的喜好得到无情地扼杀,令人痛惜。而1毛钱的葫芦卖到600块这件事,清兵卫是不知道的,父亲、教员也是无从知晓的,于是,一切照旧,惟有清兵卫的爱好变成了绘画,小说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本设计试图抓住高潮部分,替换文段让学生体会本文情节运行的特点,并以此带动全篇,通过讨论分析,理解摇摆起伏、细节描写传神等写作特色,适当讨论主旨。
从课堂来看,替换文段抓高潮环节与学生的兴趣点契合,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摇摆理论,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应曲折有致,波澜起伏。学生对前文的细节描写寻找与分析均比较到位。教学过程基本流畅,重点难点有所落实突破,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感觉不足的是,摇摆理论、细节描写的穿插稍显生硬,细节讨论与主旨探讨有部分重复之嫌。对主题尚可深化些:天性的、自然的美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往往非常艰难。
更遗憾的是,文章常读常新,人却渐渐衰老。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篇6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和小说情节的摇摆,能分析本文情节发展的特点和妙处,体会小说精巧的结构。
2.赏析体味传神的细节描写,进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通过小说三要素把握小说深刻主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让个性健康发展。
学习重点:
赏析小说通过传神细节塑造人物,体会情节起伏在小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
把握情节的作用,分析小说的主题。
学习方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知识链接:
1、作家简介: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2、情节运行方式
(参照课文P69)
①情节运行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②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③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欧·亨利式的结尾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 学生复述故事
2、 小说写了哪几件事?围绕什么而写的?
老师点拨:线索(葫芦)
引导据线索归纳小标题:爱葫芦、买葫芦、失葫芦、弃葫芦
三、合作探究,赏析品读课文,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生动的细节描写,进而把握情节的作用和人物形象,最终理解小说的主题。)
1、(赏细节、析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清兵卫热爱葫芦?这种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小组作答,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来?
(教师引导: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入手,再比如动词、修辞手法)
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
清兵卫形象:
2、(赏环境)周围人对清兵卫的这一爱好有什么看法态度?这一情节设置作用何在?
(点拨)舆论环境:客人 父亲 教员
3、(赏情节结构)教员发现了清兵卫的.小动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如何处理这件事,转而写教员的爱好?这在叙述顺序有何特别之处?有何作用?试着再多找几处并分析。
(插叙,引出摇摆概念,设置几个小问题深入分析)
①(摇摆)试从本文找出几处情节摇摆的地方,并加以分析其作用
②、(摇摆)那个用一毛钱买来的葫芦会卖到600块钱,这一补充的情节有何深意?
③、(结构主题)转移爱好的清兵卫是否会得到父亲的支持?安排这个结局又有何深意?
小结情节作用:
明确主题:
4、(探讨主题)你是否有过与清兵卫同样的经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解决这个困境?
四、小结本文
赏析小说,要有思路有方法,可以根据小说的三大要素(情节、人物、环境)逐层体味赏析
①物形象可以通过分析细节来概括
②情节的设置,注意小说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在全文的作用
③主题的得出需要配合三要素
本文通过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老师和家长扼杀的故事,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五、板书设计
情节:爱葫芦 买葫芦 失葫芦 弃葫芦
人物:痴迷葫芦 天赋异禀 个性独立
环境:客人 父亲 教员
主题:呼吁尊重孩子个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