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时间:2023-04-03 23:31:21 收藏本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

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

教材处理思路:解诗题,明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导入:

1.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⑴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⑵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⑶齐读课题

2.抓字眼,明诗意

⑴师: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⑵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⑶汇报

渭城朝雨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2

一、还是惯例,课前提问。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那首送别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齐背)

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诗题 作者 朝代)

二、首先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件出示)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4、诵诗句,品诗味 (生齐读)

三、这节课,我们继续按照这个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谁愿意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王维的资料

2、题目什么意思?(王维送朋友元二到安西去做使者,为元二饯行时写下了这首诗)

师:大家都知道董大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这里“元二”就是?(姓元在家中排行第二,故称“元二”)

3、请同学们自己放声读这首诗

过渡语: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这首诗。学习方法不光会背还要非常熟练运用学习方法才是更大的收获,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边学边用笔在旁边作出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开始吧

师:先看前两句,汇报前两句,其他组补充

师:这两句诗是写什么?(先描写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晨雨湿尘,柳树青青,十分清新自然的美景,谁能把美景谈出来?)描绘春天雨后的晨景,细雨似乎为友人拂去尘土,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烘托出一种送别的气氛。

生:把渭城冲洗得更加洁净,雨后的渭城更加美丽

师:闭上眼睛深呼吸,感受到什么?(雨后空气很清新、新鲜)

你能读出这么美的渭城吗?(读得亲切、和缓)

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生练读、指读齐读)找2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学会了写到积累本上。

就是在这样细雨绵绵,清新爽目的早晨,就在这样心灵相通的朋友之间分手了,接下来学习后两句。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阳关在如今的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县附近,古时候称安西,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他们彼此会说些什么?(生表演)

师:因路途遥远,男册归期,不免产生一种离别的伤感,这两句诗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更)频频举杯感觉到什么?(不忍朋友离去)喝了一杯又一杯,数不清喝了几杯,可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员二就该起程了。这仅仅喝的是美酒吗?这里面你感受到了什么滋味?(难舍难分,依依不舍、恋恋不舍、依依惜别)分手在即,诗人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一杯淡酒,一腔浓情,一个“更”字将那份临别前诗人频频举杯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练读、指读、齐读)写在积累本上

理解了诗意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把你的感受送到诗文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传诵不衰成为送别诗中的千古绝唱,你们想背下来吗?(练习背诵,指名配乐背诵,齐背)

师:人间贵在友情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相同和不同)

你还积累了哪些送别的诗?愿意和同学分享吗?来个小型赛诗会(写在积累本上)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3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背景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 ……此处隐藏28858个字……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6、指名读

7、古诗欣赏(播放课件)一边听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触景情更深。

1、诗中哪里描写了这样的景色。(课件出示前两句)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2、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5、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诗人要表达自己离别的忧伤,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处美景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蒙蒙细雨更衬托了离别之情。这是“借景抒情”

(课件出示)这样的天气可以表达怎样的心情?

8、再读前两句,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离别的惆怅。

(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二)寄情酒更浓。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多少艰辛、多少危险啊。在这样的情形下,怎能不让人满怀伤感。正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课件出示后两句诗。

4、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朋友保重啊!这酒中有一份祝愿,这酒中有一份情意,千言万语、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怎样劝?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只有王维在劝吗?还有谁在劝?

(1)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此去再也找不到如王兄这般情投意合的兄弟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3、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师出示四首送别诗。

四、总结升华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5

上节课我们陪着李白在江边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将与诗人王维一起送走另外一个人。这又是怎样的一副送别的情景呢?板书课题

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齐读课题

用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使学生更容易弄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

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解诗题,知作者。)(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

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1、将诗句先读通顺,再结合文中注释来初步了解诗意。

2、指名认读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习惯,放手让孩子自主自由的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地位。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小组内成员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2、提出学习目标:(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4)、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能与其他同学交流,体验协作学习古诗的过程和方法。(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