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山中避雨》教案

时间:2023-04-03 23:28:56 收藏本文
《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中避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中避雨》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把握文中叙事,抒性两条线索,了解文章内容及结构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验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二)能力培养点

通过对“乐以教和”这一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段分析主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接触,进入到诗情画意中,得到美的陶冶纯净心灵,亲切自然。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

抓住文中写作者拉琴,众人齐唱这部分内容,感受理解主旨“乐以教和”。

(2)难点

在与《忆读书》《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比较中,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3)疑点

“山色空蒙雨亦奇”,这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竟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对于这点的理解体味。

2、课型及教学思路

本文是篇散文,语言自然亲切,由情而感,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记叙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所具备的.巨大感染力。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细读每一自然段,概括段意,把握文中叙事,抒情两条线,初步领会主题;然后根据文章主题解读文章关键句段,更深刻地领会主题;最后链接生活,切身体会感受主题。

  三、媒体平台

1、教具学具准备

本课朗读录音,多媒体

2、课件

(1)课件构想

设计西湖两景,背景为大山,配以节奏缓慢而抒情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让学生感受“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去体味“我”的感受。

(2)素材储备

大山 雨 树 音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丰子恺

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这样评价他:“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他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2、指导学生积累生字词

寂寥 趋之如归 怨天尤人 嘈杂 冗长

弄堂 工尺 和唱 陶冶 乐以教和

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进入文章情境,并体验想像,思考文章内容:

(1)漫谈读(听)后感受、收获、疑惑。

学生有话便说,无拘无束,力求说出每个学生独特的认识、体验。

(2)概括每个小节内容,理解文章思路结构及线索。

明确:①第一自然段写山中遇雨和避雨

②第二自然段写“我”和两个女孩不同心境

③第三自然段写作者为了安慰两个女孩而向茶博士借琴

④第四自然段写作者拉琴,女孩和唱,并招来山村青年齐声歌唱。

⑤第五自然段写与山村青年依依惜别。

点拨:本文不仅有叙事这条线索,还有人物思想情感变化这一线索:扫兴——欢喜——兴奋——惜别

总结:叙事与抒情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品读课文3、4、5小节,深刻体会“乐以教和”主旨和文章语言美

问:①你们喜欢雨吗?说说你在雨中的感受?有谁曾经感受雨中的快乐?

明确:激活学生思维和生活体验,读懂“自己”。

蹦水、喝水、打水仗、淌水、踩水花

②为什么作者在山前小茶店里避雨的感觉特别好?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作答,紧扣文本。

明确:此环节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和作者。

点拨:视觉美:山色空蒙雨亦奇

心觉美:寂寥而深沉

人文美:乐以教和

2、品味课文语言

学生精读课文,勾画出喜欢的句子并朗读品味。

点拨:

①“你会拉的?你会拉的?”重复,问中含有肯定的意味,女孩急切心情。

②两个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情感自然、真挚。

③一时把这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闹”气氛热烈,无拘无束,“温暖”既写环境,又写作者感受,表达其欣喜之情。

④“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时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四个“有之”,排比重复,音韵铿锵,且牵扯引我们的视线,感受胡琴的随处可见。

这样的句子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找出类似的句子进行评价,欣赏。

总结:感谢这场雨,让“我们”一行三人被困三家村,而拉起了琴,唱起了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至于三家村人对我们这些萍水相逢之人产生依依惜别之情,让两个女孩遇雨而苦闷,怨无尤人也变得欢喜,兴奋起来。我也因感受到雨中的朦胧和大山的寂静、空旷,因而洗脱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忙、压抑,而这一切又都是音乐起了关键性作用。

3、读删节课文(齐读)

总结:这音乐不是钢琴伴奏,也不是小提琴协奏而是二胡弹拉,不是在教室,是在野外,那么原生态,那么随意、那么自然,不是演员,是普通百姓,那样投入,那样和谐。

  四、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1、链接生活

你爱听音乐吗?音乐在你的生活中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举例说明亦可,诗意化的语言描绘音乐的作用也可,能谈到中央台的大家唱,心连心、红歌会、中青歌会的节目也可,谈到各人对音乐的看法都可。

2、学习小结本课收获(内容、写作)

写作:运用比较、突出主题

语言生动、耐人寻味

双线展开、内容丰富

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五、作业反馈:

欣赏《高山流水》古琴曲,写出听后的情境和真实感受。

《山中避雨》教案2

内容预览:

3.山中避雨

丰子恺

教学设想: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文中的意境和道理;并出疑问,共同探究,研究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理清文中人物思想感情 ……此处隐藏2479个字……;找到了“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山色迷蒙若有若无的意思。可是作者为什么被这种境界所吸引,学生还没有感觉到,这岂不同文中的那两个女孩一样不解其中味吗?

我必须接着引导下去:“谁曾经感受过雨中的快感?”

话音刚落,激起了大家强烈的反响。金超同学说,小时候最喜欢打着雨伞穿着雨靴到外边趟水玩。这下找到了他们的兴奋点,有的说玩得衣服、裤子、鞋都湿了,跟小水鸡似的;有的说还撩水打水仗;有的说还喝过雨水;有的说最爱往水深的地方蹦,好踩出水花来……

我没有制止他们的激动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而是在他们回忆完之后,问道;“那时你们讨厌雨声吗?”

“不讨厌!”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你感觉雨声像什么?”

“像音乐!”“像说话!”“像鼓掌!”“像……”

“你们感觉怎样?”

“好玩,自由自在!”又几乎是异口同声。

二、让心灵去寻找美。

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启发他们:“作者在山前的小茶店里看雨感觉也特别好,那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次小组讨论。

一位同学说:“作者是音乐老师,他一定觉得这雨声像音乐。”我称赞他“你不但说得有道理,而且很美!”

但马上有人反对:“不对,后文说‘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嘈杂而冗长’怎么能像音乐呢?”我说:“你的目光很敏锐呀!看来这不光是雨带来的感受,他在什么地方观雨?”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郭小甜同学说:“南方的雨是(烟雨)迷蒙的样子,作者的眼前(又)有大山,看上去一定显得很朦胧,那种美想画都不容易。”郭小甜是一位丹青高手,她的一番朦胧美的解释不仅让大家颇为佩服,而且还引导到了对山的体验和感悟上。

李龙裔同学说:“因为下雨,使山(在雨中)显得格外宁静,他被山的高大和宁静吸引了,(感觉到)自己很渺小,使他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李龙裔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的感受居然如此细腻,我连忙又问:“在城市里,心灵为什么很难宁静呢?”“城市人都忙工作,还要你争我斗,压力太大了。”你瞧,这些孩子的感受和当年丰子恺的心境又是多么相似啊!我不无感慨地说:“所以,人常常要回归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可以向自然学到好多东西,这样才能不失本性地生活。”

我本以为可以圆满地结束这一环节了。突然,很少发言的肖晶同学举起手来,说想给大家读一首诗。我毫无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她的用意。但我看出她很激动,我不能拒绝她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只有给她热情的鼓励。

她朗诵的居然是已逝的著名诗人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她读完之后,全班同学不由得热烈鼓掌,我不知道是什么感染了他们,他们能理解这样的诗吗?

肖晶说:“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的`喧嚣里,被压力和负担所掩埋。假如给我一个自由的机会,我也渴望找到海边的一所房子,坐在海边,听海浪的声音,并且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家频频点头,并且再一次热烈鼓掌。我问她在什么地方看到这首诗的,她说是在网上。

我一方面吃惊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竟如此丰富、方式如此活跃,另一方面更吃惊于他们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如此之强烈、深沉。这首诗的心境和丰子恺所写的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绝对不是简单的拷贝,肖晶的理解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另外一种新鲜的、更具时代感的感受和体验,由此产生的联想还在继续延伸。

三、让心灵与美相融。

所以我认为此时不能结束。我问大家:“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大家一通意犹未尽的发言后,我继续启发他们:“但你从没记录过听音乐的心灵感受,下面我们就听一段音乐,把你想像的和感受的记下来。”

他们并不知道我放的古筝曲叫《高山流水》。这是一首意境高妙,感染力极强的乐曲。听完后,他们就不停地写着。有的想到了仙山美景,有的想到了舞蹈、棋局,有的想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有的想到了吟诗作赋的诗人……

其中一位叫张佳宝的同学(平时对语文几乎不感兴趣)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我不禁拿起来给大家朗读:“……(那)声音仿佛是辽阔无垠的大海,仿佛亲眼看见的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我)听到了海的声音和它的咆哮。作者好像在(一个)岛上体会到了它的神韵,感觉着大海浪涛的音乐,海的音乐。我闻到了海的气息,永不消沉。”在大家的掌声中,我情不自禁地说:“你有作家的潜质,你有诗人的情感!”

一节课就在这样的美的体验和品味中结束了。

课后反思

汪曾祺在《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说:“……生活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二种》里说:“情趣愈丰富,生活也就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认为语文就是要培育诗化了的心境,也就是让心灵充满韵致。教育,是需要诗意和浪漫的,是需要沉思和冥想的。事实上,只有诗意的追求,才能够让我们进入一种真正的教育的境界。

诗意化教学的秘密不是别的,就是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从而铸就灵魂,激发创造。

这节课虽然大体上并没有偏离我的教学构思,但有很多东西是超乎想像的。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首先,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审美的过程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什么时候需要引导、什么时候不需要?在我给了学生感受、体验、思考、想像的机会之后,我明白了他们对语文课的真正期望。那就是:描绘他们的心灵,倾吐他们的感受。想起在过去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今日这样热烈的场面。但有几次因为怕教学任务完不成,我“扼杀”了他们的话题。就像今日,虽然后来的讨论与思考早已偏离了教材,但却是一次有效而生动的体验。从这一角度讲,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关于课文中意境的感受过程,并且使用了体验绘画、音乐等“非语言文学”的手段和方式,这不是很受学生欢迎吗?

其次,教学中研究对象的纵深度和延伸方式取决于学习者与体验者。教师在引导了延伸方向之后,没有权力遏制学生与之相关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根据学生活跃的和个性的体验过程来改变早已准备好的现成的教学模式。

再次,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启开一扇早已封闭了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幸好我略懂绘画,幸好我喜欢海子,并了解他。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掘他们的潜质,通过我的教学工作,我很幸运地发现,我懂得他们,甚至先于他们的父母。因为这一部分是他们不常展示的,很容易被埋没的,很少被人关注的脆弱的心灵之花,我有幸懂得了一些,这是我的快乐!

《《山中避雨》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