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语文教案模板锦集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念,进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
难点: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教学准备
1、 学生预习课文。
2、 根据学生家庭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琦君,走进她的美丽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吧!
板书课题 7*桂花雨
二、明确学习要求与方法
1指名读“阅读提示“
2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 指名说。
四、再读课文
1、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看看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画出有关的词句。
2、 有感情地将你找出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3、 重点品味摇花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桂花”对“我”不说是件大事?理解 “总是”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自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
指名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
指名说说想象的情景。
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相机指导)
齐读。
五、品读体会
1、 反复读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同桌讨论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指名说。
3、 联系整段课文,由“可是”体会到什么?
4、 浏览全文,找找理由说说,你认为家乡桂花香还是杭州桂花香?
5、 品读,体会家乡桂花的香。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 哪个字突出地说明桂花的香气呢?
(2) 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
6、 杭州的桂花香,找出相关的句子。
7、 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的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而母亲为什么还要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8、 指名说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 ,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了她全部的生活。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的什么可以替代它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9、 而母亲的这种情感,这份情怀,无疑也感染了作者。体会“于是,我又想起了我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0、 小结。(板书 香 思 乡 浓)
六、学生总结。(感情朗读)
七、布置作业
1、 把喜欢的句子,段落背诵,抄写下来。
2、 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
语文教案 篇2一、课标·教材·学情∕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一定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辩证统一的过程,教与学的主体应是相互依存和互为基础的,高中语文教案设计解读。整个教学活动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从本质是说,师生、生生之间的这种沟通、交流、合作的活动是一种主体交互的关系,更为确切地说是一种人格平等的主体和谐共生关系。
语文新课标是课堂教学的总体导向,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落实的子目标,落实好语文的两大功能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扩大知识视野、提升文化品位、锻炼思维品质、夯实阅读积累的根基、强化交际表达能力、提高书面写作能力、培养个人审美情趣、丰富情感态度、稳固正确的思想观点或意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途径主要有:多体验生活;联系所需所想,设计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侧重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让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和途径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实际上是在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通过感悟体验语言美、书写艺术美、作品的形象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在主客观和物质精神两面的自觉审美意识,找到实虚中的真善美,培养成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合格人才。通过转变思维观念养成穷根问底的意识和习惯,了解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仅关注问题的结果,还要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时刻让课堂的教学的`功能和目的持续有效。
另外面对学生,教师应开发课程资源,让特长成为学生成长学习的延伸;面对教材,教师应有所教有所不教,内容的取舍很在程度上对课堂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学校,学科的必修与选修的巧妙结合,可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面对教学实际,可因校而异开设课程,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相信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实施教学才是最好的语文课程。因此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化选择相统一原则,构建开放、有效有序的语文新课程是课堂教学魅力的重要体现。
学情的分析是实事求是课堂教学真理的体现,虽然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但学生是课堂教学目标和发展行动的最终指向,即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作为一个在课堂上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综合的能动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避免须认真通过学生学习前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程序、学习深度、过程熟悉情况、方法运用效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尽可能以学生发展目标为导航,让学生做到课前对所学知识的搜集积累、加工整合,形成自我知识学习的条理化和系统性;课上 ……此处隐藏13399个字……。在去沧州的路上,押送的公人被陆虞候买通,多次想杀害林冲,幸亏被鲁智深救下,安全来到沧州。以下是课文的情节。后来林冲逃到柴进家里,柴进又把他介绍到梁山,成了农民起义军的一员。
2、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⑴沧州遇旧
①李小二“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后又是林冲“救了他免送官司”,并“与他赔了些钱财,方得脱免”,最后还是林冲“赍发他盘缠”才“于路投奔人”。这充分体现了林冲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性格特征。 ②林冲来到沧州,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仍存有幻想,违心地说自己是“恶了高太尉”才“刺配到这里”,对自己遭受陷害的冤情,虽有怨意,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说明他安于刑徒生活,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并无反抗之意,抱有刑满释放,重获生路的希望。 ③“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这淡淡的一句,表明扶危济困的英雄林冲,身在危难之中,依然不顾自己的苦难,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⑵买刀寻敌 当林冲得知陆谦来到沧州陷害他时,他大怒,离开酒店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前街后巷地去寻,这时的林冲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但寻了三五日,不见动静,他“也自心下慢了”,显示出他安于现状的性格。
⑶ 接管草料场
①调他到草料场时,他不但没有意识到是新的阴谋,反而认为是“好差使”。见草屋已“四下里崩坏了”,就想等“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可看出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特点。 ②林冲外出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拽上锁了,”一件一件做得很有条理;沽酒回来后发现草厅倒了,“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充分体现了他小心谨慎的性格。
⑷ 手刃仇敌
当林冲在山神庙得知敌人的狠毒阴谋时,他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当他听到“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等话语时,他怒火中烧,旧恨新仇,一齐涌上心头,拽开庙门,挺着花枪,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这山崩地裂的一声大喝表明,经过艰苦思想斗争的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抛弃了幻想,同从前所依附的封建统治集团彻底决裂,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二、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关键在于一个“逼”字
①相国寺里辱娇妻
②白虎堂上遭陷害
③野猪林里谋性命
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
2、意义:
①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
②深刻揭示了“民不得不反”的生活真理
三、合作探究: 林冲杀差拨和富安,用的是花枪,为什么杀陆谦用的是尖刀?而且如何认识其手段的残忍? 杀陆谦的解腕尖刀本就是为他而准备的。林冲杀陆虞侯的手段是残忍了些,但唯其如此,方能显示敌人的阴险狠毒和林冲的被逼无奈,最终忍无可忍,以此来释放心中的愤怒。因而林冲杀陆虞侯,是借杀人来控诉,控诉陆虞侯的不义和社会的不公,从而显示林冲造反的正义性;林冲杀人,既是杀掉自己的结义兄弟,也是在杀“自己”,杀掉那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自己,而一个全新的林冲也从血腥和烈火中涅磐。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及作用
教学步骤:
一、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然后分析其作用
1、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①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②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③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④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⑤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2、合作探讨: 文章两次写到了偷听,请找出来并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①店里:李小二的妻子有意去听,但由于陆谦等人是在谋划害人的亏心事,因而做贼心虚,怕人听到,只能暗中私语,隔墙之耳也就听得不甚清楚了。
②庙里:林冲无意中听到了陆谦等人谋害自己的全部对话。陆谦等人放火成功,根本没想到深夜冷落萧条的山神庙里会有人,更想不到会是林冲;加上他们自以为阴谋得逞,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免不了得意忘形,无所顾忌;林冲又仅隔庙门,因而听得清清楚楚。
3、作用: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二、分析景物描写——风雪的作用
1、直接描写
①.刚去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出门沽酒时,“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看那雪, 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 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当时风大雪紧,留下具体印象。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出去沽酒,才会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雪越下越大,草屋才被大雪压倒,林冲才去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雪大,为了抵挡风雪,林冲才将大石头堵门;正因为庙门被抵推不开,才有机会让陆谦等人的阴谋暴露,促使林冲性格变化,起到推动情节层层发展的作用,同时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性格。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破庙,形成一种荒凉、寂寞的冷酷气氛,而草料场那“必必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点燃了林冲反抗的怒火。正是在这悲壮、凄凉的气氛中,林冲完成了他性格的重大转变,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3、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三、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水浒传》第七~十二回。
2、完成学案和习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