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平均数》教案

时间:2023-04-03 23:22:51 收藏本文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平均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平均数》教案1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

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三的第2题。

2、练习三的第1、3、4题

《平均数》教案2

导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导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平均数教案

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测:

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

生4(预测):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 ……此处隐藏17381个字……

13吨 10 吨 11吨 9吨 12吨

(1).小华家平均每月的用水量在( )吨和( )吨之间.

(2).算一算:平均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想一想:

1. 怎样确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2. 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你先求的什么?

  归纳与总结:

a.最大的数>平均数>最小的数

b.平均数等于总数除以对应的份数

五.综合实践与应用:

1.想一想,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简单说明理由。

①、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的均分是95分,那么他的三门功课一定都是95分.()

②、小马过河:河的平均水深为130厘米,小马身高140厘米,小马过河不会有危险。( )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里交流判断依据]

重点明确:

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并不表示:1.每门的成绩都是95分,有的高于95分,有的低于95分.

2.处处水深130厘米,有的低于130厘米,而有的地方比130厘米深的多.

2.知识达标:

同学们收集标本,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丽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标本?

[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3.智能积累:

三年级的8名同学分两组向灾区捐款,一组捐了220元,二组捐了180元。

①、平均每名同学捐款多少元?

②、平均每组同学捐款多少元?

思考:两道题在解答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重点明确:

相同点:都是先求捐款的总数.

不同点:各自对应的份数不同.

  知识延伸:

小力前5次英语测验的平均分是91分,第6次得了97 分,他6次测验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六.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当堂检测:

有3条彩带,长度分别是9厘米,17厘米,10厘米,平均每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数

(一)1.移多补少

2.先合后分 男生:6+9+7+6=28(个)

28÷4=7(个)

女生:10+4+7+5+4=30(个)

30÷5=6(个)

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的特点

最大的数>平均数>最小的.数

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里面的内容,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上,而难点则是运用平均数的意义分析数据,从而体会到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初步理解它的概念并掌握正确的求平均数方法?我一开始就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熟悉的活动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获得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自主预学和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数学问题,掌握问题解决的多种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平均数》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学具准备:

移动学具板 、作业纸

教具准备:

移动示范板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放情景录像,预设认知冲突

1.谈话导入、回顾情景。

2.读懂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提出预设问题

这一组同学在套圈比赛中,谁获得了胜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自主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哪组套的更准一些?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2.萌发求平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求平均成绩

3.小组动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那我们应该怎样求男生、女生各组的平均成绩呢?

4.全班交流,感知方法

(1)移多补少

(2)一般方法

男生:6+9+7+6=28(个) 284=7(个)

女生:10+4+7+5+4=30(个) 305=6(个)

男生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么呢 ?

为什么女生求出的总数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5.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我们求出男生组平均每人套中7个 ,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女生组平均每人套中6个,是不是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呢?那7和6分别是指什么?

小结:7是男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平均数。6是女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平均数。

6.新课小结,揭示课题 ,体会求平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平均数的用途可大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处处要用到平均数,你们瞧!这里是有关平均数的一些资料。

1.盐城去年全年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

2.盐城市某小学三年级有10个班,平均每班人数为47人。

3.小明的语、数、外,三门考试,平均成绩为92分。

4.盐城市某小学三( 5 )班同学平均年龄为8岁。

现在我们就带着新朋友平均数,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四、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移铅笔 (93页第1题)

目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 (94页第2题)

目的:体会一般方法的优越性,上升数学的真正特征,自主领悟平均数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辨析题(第94页 第3题)

目的: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4.综合性训练:

目的: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训练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数据、有根据预测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略)

《《平均数》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