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奇的镜子》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神奇的镜子》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神奇的镜子》教案1一、活动目标:
1.对镜子成像感兴趣,初步了解两面镜子交叉摆放距离越近(角度越小),物体成像越多。
2.能大胆探索使喜羊羊变多的办法,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究与发现。
二、活动准备:
1.人手两面平面镜和一个喜羊羊纸偶
2.课件、音乐
3.大平面镜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回顾对一块平面镜的原有认知
1.张老师带来了一面镜子,从镜子里面发现了什么?
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镜子?
小结:我们洗脸的时候会用镜子照一照,我们对着镜子抹香香,看看有没有涂均匀。镜子让我们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脸上、身上有什么。镜子让我们变得这么漂亮。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一只喜羊羊为了躲避被灰太狼追赶,躲进了一座有着神奇的镜子屋,灰太狼朝镜子屋里一张望,哎呀,喜羊羊怎么了?(变多了)灰太狼吓坏了,灰溜溜的走了,它嘴里还说着我还会再回来的。小朋友,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幼儿大胆猜测。
这可是一间神奇的镜子屋,里面有两面平面镜。
(三)操作探索,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秘密
1.幼儿第一操作:
张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两面平面镜和一只喜羊羊,音乐开始后请你们不搬小椅子走到桌子旁边试一试,两面镜子一起用。音乐停了回来坐好,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喜羊羊。
师生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喜羊羊?你是怎么做的?(大镜子演示)
把小羊变多的办法:两面镜子面对面摆放、两面镜子夹角摆放、垂直摆放。
2.第二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好奇怪!同样是把两面镜子夹成一个角,喜羊羊放在中间,有的.小朋友看到的2个,有的小朋友看到了4个,你还能用镜子靠在一起的方法变出更多的羊吗?大家再去试一试,音乐停了请你们回来。
幼儿操作
师幼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喜羊羊变得越来越多的?(演示)
喜羊羊变得越来越多,镜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原来把两面镜子靠的越近,喜羊羊就会越来越多。两块平面镜在一起真的很神奇。
(四)延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镜子
神奇的镜子帮助喜羊羊吓走了灰太狼。生活中还有许多神奇的镜子,你知道有哪些吗?
放大镜:能把小的东西放大,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汽车后视镜:帮助司机看清楚后面的汽车。
马路转弯处的凸面镜:看清路况。
内窥镜:帮助医生看清楚身体里面的情况。
关于镜子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回去以后再找一找,把你的秘密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神奇的镜子》教案2活动设计背景
照镜子和镜子中的奇妙变化,都是孩子们最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在公园的镜子里可以看到不同的自己:瘦瘦的、胖胖的、高高的、矮矮的、、、、、、真的是其乐无穷,也深深的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不仅喜欢还总会问个为什么。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而科学活动最能有效地让孩子们实现探索,于是我设计了此节科学活动————《奇妙的镜子》,让孩子们充分挖掘和感受“镜子”中所隐藏着的奇特奥妙。
活动目标
1、通过对镜子的操作活动,使幼儿知道镜子可以照人和物,感受照镜子会发生各种变化。
2、 引导幼儿萌发探索镜子的兴趣和爱好。
3、 体验游戏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镜子的变化,感受镜子在生活中的作用。
难点: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名幼儿准备一面小镜子和一个小物品、可折叠的双面小镜子,教师准备望远镜和放大镜(每组一个放大镜),草莓粘贴。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拿出准备好的小镜子,请幼儿自由玩耍。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你的镜子是什么形状的?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让幼儿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猜一猜镜子都有哪些形状的.?让幼儿大胆尝试
师小结:镜子有圆形的、有方形的,摸上去感觉凉凉的、滑滑的。
二、观察望远镜和放大镜有趣现象。
1、师进行演示,让幼儿感受望远镜的作用,让幼儿试着说一说望远镜在生活都可以在什么地方用到?
师小结:望远镜使人看到的东西变近了。
2、教师和幼儿共同观察放大镜,看看用放大镜之后的物品有什么变化。
3、出示可折叠的双面平面小镜子,让幼儿说说这面镜子有什么特别? 2、 如果请小草莓来照这面镜子会怎样呢?
小结:这真是面奇妙的镜子,我们能从镜子里看到2个、4个、很多个小草莓。
4、请小草莓再来照一照镜子,看看谁能发现镜子里的小草莓不一样多的秘密。
小结:看来镜子里小草莓变多变少是和镜子打开合拢有关系。镜子慢慢合拢,镜子里的小草莓就会越变越多,镜子慢慢打开,镜子里的小草莓就会越变越少,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其实小镜子的秘密可多呢,下次我们再一起来发现更多的秘密吧!
三、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任,把活动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同时注意鼓励幼儿,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但在实践和动手操作中,孩子把精力投入的玩中比较多,想的较少,感觉教师的引导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神奇的镜子》教案3活动目标:
1、引发幼儿对镜子游戏的探索兴趣,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镜子的数量、夹角及镜前物体位置变化与折射影像的关系。
2、在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感受制作万花筒的乐趣,获得成功体验。
3、培养幼儿细致观察能力及统计记录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储备:主题活动中了解镜子的特征、历史即简单折射原理。学习过测量;能说出三角板的名称。
2、物资准备:单面镜子若干和部分组合好的双面、三面镜,动物玩偶、三角板、数字贴、幼儿操作统计表、铅笔、可拆装的万花筒。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师幼互动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有趣的镜子”主题活动中,幼儿发现 ……此处隐藏3706个字……有的幼儿照到4个自己;有的幼儿照到了6个自己。想一想:为什么镜子里的自己会变呢?让幼儿通过思考想到在照镜子时,手在不停地动,镜子也在不停地动,镜子中间的角也在动,从而使得镜子中的自己会有变化。同时告诉幼儿由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夹角,并让幼儿猜一猜夹角大的看到自己的多,还是夹角小的看到自己的多?
而后幼儿进行第三次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证明:夹角小的看到自己的多,夹角大的看到自己的少。
在第一次探索中,有刚开始有5、6个幼儿发现镜子折起来玩的方法,而后一些幼儿看见好玩后,一些幼儿开始学习他们的玩法。
在第二次探索后,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能发现,镜子合的越拢看到的自己越多。在猜测的环节大部分幼儿猜的是夹角小的看到自己的多。
在第三次操作实验环节,我教幼儿如何记录时先在橡皮泥上打开,数数镜子中有几个自己;然后再橡皮泥上压一压,压出夹角的印子,最后在橡皮泥的下面写上看到几个自己的数字。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幼儿数了数后,在压得过程中镜子会移动。应该对实验操作的顺序步骤做出调整。先在橡皮泥上打开镜子,将镜子压在橡皮泥上,而后数一数镜子中自己的数量,并记录,最后再拿走镜子。
《神奇的镜子》教案8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玻璃、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发现他们的不同,感知镜面与镜子成像的关系。
2、学习运用猜想、探究、验证和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并乐于表达交流。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生活活动区域中欣赏共同收集各种镜子,引导幼儿看看、摸摸、玩玩、分分各种镜子,交流自己知道的镜子的名称,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镜子展览台。
2、准备玻璃、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若干,并分别编号;准备幼儿与教师的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1、感知比较平面镜和玻璃,发现它们的不同。
(1)引导幼儿回忆和猜想平面镜和玻璃的异同点。
(2)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照一照等方法,比较平面镜和玻璃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进行分类。
(3)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2、探索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1)、交流平时玩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有什么发现。
(2)、介绍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探索记录,验证猜想。
(3)、引导幼儿总结三种镜子的特点,与幼儿讨论为什么用这三种镜子照同一件东西有的不变,有的会放大,有的会缩小。
活动延伸:
观察、记录家里、公共场所中玻璃和镜子的使用情况,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活动反思:
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可能是因为镜子是我们的生活用品,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镜子,每个人都照过镜子,认识镜子。孩子们虽然认识镜子,喜欢照镜子,但对镜子的了解还不是很多,而且镜子的世界真的很奇妙,而且镜子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泛,孩子们能通过这一科学活动了解很多科学知识。
探索学习是帮助幼儿形成直接经验的.有效方式。幼儿在活动中带着问题和已有经验自主操作材料、亲身感受与直接体验、发现并自己得出结论,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这种学习方式对幼儿科学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激发幼儿这种自主学习的兴趣,敢于让幼儿发表意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本次活动的前期试教中,在了解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环节,我总怕幼儿说不到位,总是急于要求幼儿按照我的思路走而妨碍了幼儿的思考,活动中就缺乏了幼儿自主探究的氛围。
总之,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在活动前的精心准备,只要教师充分考虑到各个环节进行,活动就会成功一半。
《神奇的镜子》教案9教学 活动目标:
1、 通过系列活动,探索镜子半个变一个的秘密。
2、 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发现。
3、 能愉快地参与活动,体验与同伴一起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记录表、油画棒、教师用的大表格、师生操作用的镜子、盘子、小动物卡片、袋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这个小口袋里,有件小朋友很喜欢的东西,请你们不要用眼睛看,只用手摸,猜猜是什么东西,谁愿意上来摸一摸?(镜子)镜子有什么用,谁知道?(照人和物)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小镜子看一看,你看到了谁?你笑一笑,镜子里的娃娃怎么样?你装出哭的样子,镜子里的娃娃又怎样?笑和哭谁漂亮?现在先请小朋友把镜子放回盘子里,师:刚才小朋友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你们笑的样子真好看,老师最喜欢看到你们的笑脸.现在请你们回忆一下,刚才你们在照镜子的时候,镜子是怎么放的?(是平放着还是立着放?)
二、第一次操作“镜子应该怎样放,才能从镜子里看到桌上的图片”
1、师:“小朋友的.桌面上贴着一只小动物,大家猜一猜、镜子应该怎么放,才能从镜子里看到桌面的小动物?”(立着)
2、幼儿自由猜想,并请几位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3、幼儿操作:现在就请大家拿起镜子,动手试试看,镜子怎么放,才能从镜子里看到桌上的小动物。
4、请几名幼儿演示并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三、第二次操作“请小朋友用镜子找出图案的另一半,让它变成一个完整的图案”
1、师:“请小朋友拿出操作表,看看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都只有一半),如果想把这些图案变完整,请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你们手上的镜子很神奇,它能把这些一半的图案都变完整,请大家猜猜看,镜子要怎么放,才能把图案变完整呢?”(把镜子立在图案的旁边)
2、幼儿自由猜想,并请几名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3、幼儿操作:①“现在请小朋友动手试试看,镜子立在什么颜色的线上,可以看到另一半,让它变成一个完整的图案?”②“你用镜子在什么颜色的线上找到完整的图案,就用相应颜色的笔在图案下方的表格里画一条横线。”
四、师幼同梳理交流探索的结果,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记录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操作结果。
师:“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你在什么颜色的线上找到完整的图案?”
1、 请个别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录表向大家介绍记录结果。
2、 师幼共同验证幼儿操作的结果。
3、讨论引申:镜子放在图案的什么位置,可以得到完整的图案?你是怎么知道的?
4、结论:“镜子放在图案的中间,就可以从镜子里找到它的另一半。”
五、活动延伸:
师:“在我们分区活动的时候,还有很多一半的礼物藏在图中,请你们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把它们变完整好吗?”
游戏:请大家带着镜子到操场上去,我们来玩小动物跳舞的游戏。引导幼儿用贴有各种小动物图案的镜子,反射阳光到墙上,并不断移动,引起幼儿观察和探索的兴趣、愿望。捉动物教师用贴有老虎或狮子图案的镜子反射在墙上,去捉幼儿用的镜子反射在墙上的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