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程》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方程》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方程》教案范文1一、教学目标
(一)。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过程
主要为习题处理,由浅入深,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
主要由学生完成,老师引导。
习题3。1中,1。2。3都是基础知识题,让学生到黑板上做几道有代表意义的题,然后老师对错的给与纠正,让学生对基础知识题的正确把握。
主要针对学生比较难懂的应用题来讲解;
习题5,把1400元奖学金按照两种奖项奖给22名学生,其中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多少人?
分析:设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X人,由已知条件得:
X×200+(22—X)×50=1400
本题要让学生理解这种设未知数建立方程的思想,设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X人,那么二等奖的人数就是22—X。
习题6,种一批树苗,如果每人种10棵,则剩6棵树苗未种,如果每人种12棵,则缺少6棵苗,有多少人种数?
分析:两种方法种树苗,等式就是总树苗相等,设有X人种树,
那么:10X+6=12X—6
所以找到等式就是列出方程的重要一步。
习题7,一辆汽车已经行驶了12000千米,计划每月再行驶800千米,几个月后这辆汽车将行驶20800千米?
分析:由已经行驶了12000千米,计划每月再行驶800千米,最后达到20800千米,我们设X个月后达到目标,列出等式
12000+800X=20800
总之,找出他们之间存在的相等关系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对拓广探索中的题目老师要细心讲解,因为学生对这些题的理解有困难。
四、课堂总结
通过大量的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五、作业布置
习题3。1第7、8题。
《方程》教案范文2一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1。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如何判断方程。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
(二)能力目标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三)情感目标
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章前图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二)提出问题
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
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么?不妨试一下。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你能列出方程吗?
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由图可以用含x的'式子表示关于路程的数量,
王家庄距青山 千米,王家庄距秀水 千米,
由时间表可以得出关于路程的数量,
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 小时,王家庄到秀水 小时,
汽车匀速行驶,各路段车速相等,于是列出方程:
= (1)
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解出x,从而得到结果。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例2 环行跑道一周长400米,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米?
五、课堂小结
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能用到已知数,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有已知数,又有未知数,有了方程后人们解决很多问题就方便了,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逐步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六、作业布置
习题3。1 第1,2两题
《方程》教案范文3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练习与应用”第5~7题,“探索与实践”第8~9题及“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与反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板书课题。
2、指导练习。独立完成5~7题。展示交流。集体评讲。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步骤、格式、检验)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第8题。理解题意,完成填写。小组中交流第一个问题。汇报自己发现。把得到的和分别除以3,看看可以发现什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独立解答第二个问题。你是怎么解答第二个问题的?指导解答第三个问题。试着连续写出5个奇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怎样求n的值呢?5个连续偶数的和有这样的规律吗?试试看。
2、完成第9题。小组中讨论方法,巡视指导。可以先把左边的.两边都去掉两个苹果。1个梨=3个苹果再根据右边图:3个苹果=6个猕猴桃=1个梨
三、与反思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对每次指标的理解。自我反思与。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四、阅读“你知道吗”可以再查找资料,详细了解。
< ……此处隐藏8017个字……过多媒体演示,再加上数据的变化,使学生更能理性地理解椭圆的形成过程。4、椭圆定义:注意定义中的三个条件,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定义。
5、推导方程:教师引导学生化简,突破难点,得到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利用学生手中的图形得到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并且对椭圆的标准方程进行了再认识。
6、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7、巩固练习:以多种题型巩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8、归纳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9、课后作业: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
10、板书设计:目的是为了勾勒出全教材的主线,呈现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突出重点,用彩色增加信息的强度,便于掌握。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思维训练出发,通过学习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规律,并为知识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
《方程》教案范文14教学内容:
教科书P12练习二第9~15题
教学目标:
1.渗透数学中的语感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2.使学生掌握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能熟练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找出下列句中的.数量关系
松树和杨树一共56棵
学校的建筑面积是总面积的一半
底楼高3.4米,其余三层平均每层高2.8米,这幢楼高多少米?
小亮现在的身高比出生时的3倍高0.04米
三瓶墨水的价钱比一个文件夹便宜2.8元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9题
指名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后集体校对。
说说注意点和解两步方程的步骤。
2. 练习二第10题
先要求学生只列出方程,校对所列方程根据的等量关系后再解方程。
3. 练习二第11题
生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交流。
4. 练习二第12题
生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校对,说说题目的意思,注意要求两问。
5. 练习二第13题
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找准对应的量,提醒学生有2问。集体交流。
6. 练习二第14题
生独立完成后校对,其中12题的物品有“文件夹”和“墨水”,各一个与12瓶,总价25.10元。
7. 练习二第15题
学生利用公式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总结
师:今天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你有哪些进步?
四、作业
补充习题
《方程》教案范文15一、 教学目标
1、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找出等量关系.
2、能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
3、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例2涉及比例、平均增长率与多年的增长量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问: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倍少3,它们的积是135,求这两个数.
(由学生自己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问:所列方程是几元几次方程?由此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对于上述问题,设其中一个数为x,则另一个数是2x-3,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35,整理得:
这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下面先复习一下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 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分析题中的数量及其关系,用字母表示问题里的未知数;
(2) 用字母的一次式表示有关的量;
(3)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 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 检查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写出答案.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只不过所列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而非一元一次方程而已.
2、例题讲解
例1 在长方形钢片上冲去一个小长方形,制成一个四周宽相等的长方形框(如图11—1).已知长方形钢片的长为30cm,宽为20cm,要使制成的长方形框的面积为400cm ,求这个长方形框的框边宽.
分析:
(1)复习有关面积公式:矩形;正方形;梯形;
三角形;圆.
(2)全面积= 原面积 – 截去的面积 30
(3)设矩形框的框边宽为xcm,那么被冲去的矩形的长为(30—2x)cm,宽为(20-2x)cm,根据题意,得 .
注意:方程的解要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不符合的应舍去.
例2 某城市按该市的“九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求,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要比1995年增长21%,求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
分析:(1)什么是增长率?增长率是增长数与原来的基数的百分比,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增长率=
何谓平均每年增长率?平均每年增长率是在假定每年增长的百分数相同的前提下所求出的每年增长的百分数.(并不是每年增长率的平均数)
有关增长率的基本等量关系有:
①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 (1+增长率),
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 (1--减少率),
②连续n次以相同的增长率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 (1+增长率) ;
连续n次以相同的减少率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 (1+减少率) .
(2)本例中如果设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x,1995年的社会总产值为1,那么
1996年的社会总产值= ;
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 = .
根据已知,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 ,于是就可以列出方程:
3、巩固练习
p.152练习及想一想
补充: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就能卖出500个,已知这种商品每个涨价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问为了赚得8000元的利润,售价应定
为多少?这时应进货多少?
(三)课堂小结
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要深刻理解题意中的已知条件,严格审题,注意解方程中的巧算和方程两根的取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