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生殖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动物生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动物生殖教案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从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可以通过图片、标本或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也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课后实践与调查:任选其中一个。
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参考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分析。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巩固训练: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资料分析:分析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
布置课外实践与调查:
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激情、质疑、激发兴趣。
讨论与交流。
带着问题阅读P13内容。
观察图Ⅶ—6 蛙的生殖和发育。
观看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
思考、讨论、交流。
讨论与交流。
思考与交流:什么是两栖动物?
观察图Ⅶ—5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阅读资料P14资料分析1、2、3。
思考、讨论、交流:P15讨论1、2、3。
分析比较。
任选其中一个,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评价与点拨。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评价、释疑、小结、拓展。
评价、小结。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
点拨指导,得出结论
简要介绍、拓展。
引导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评价、释疑、小结。
拓展
提供一定的资料,进行方法指导。
动物生殖教案2一、学习目标
1、说出家蚕和蝗虫、青蛙、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举例说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重点)
3、通过观察,收集资料、表演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4、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来辨证的认识昆虫和人类的关系。
二、导学过程:
1、生物界中数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
2、昆虫的生殖特点以及它们的.生殖场所:
3、解释蜻蜓点水和了解玉米螟的防治
阅读P43昆虫的发育过程,回答列问题
1、蝗虫的发育过程经历了那几个时期?
2、幼虫与成虫的外部形态有何异同?
3、蝗虫的发育过程有蜕皮现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共蜕几次皮?
4、从食性、生殖特点、发育时期几方面分析,控制蝗灾应采取那些措施?
5、结合蝗虫特点,说说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
6、何谓不完全变态?举例说明。
7、何 ……此处隐藏8981个字……解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
三、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繁冗复杂。那么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是否一样呢?青蛙在哪里生养后代?为什么小蝌蚪找不到妈妈?鸡蛋都能孵出雏鸡吗?令人厌恶的毛毛虫怎么会发育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呢?这些问题涉及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学习分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本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的是昆虫和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昆虫的种类繁多,其中蚕和蝗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首先,请大家看下蝗虫的生活史图片。
①比较一下蝗虫的成虫和幼虫的差异
②蝗虫的生长发育经过了哪几个时期?
学生观看讨论回答问题
师:蝗虫幼虫和成虫的差异主要有:幼虫个体小;没翅或翅发育不完善,跳跃;生殖器官未发育成熟。成虫个体大;翅发达,能飞翔;生殖器官发育成熟。
很多动物像这样在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幼虫的形态、生理、习性等发生一系列显著变化,称为变态发育。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经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叫做不完全变态。若虫是指由受精卵孵化出的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与成虫相似,但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的幼小个体。蟋蟀、椿象、蜻蜓、豆娘等昆虫的发育属不完全变态。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家蚕的饲养及其生长发育过程,想想:
①家蚕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哪几个时期?
②家蚕的幼虫和成虫相比,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区别大吗?有哪些区别?③比较蚕和蝗虫的发育过程的异同。
学生讨论比较,回答问题
师:家蚕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果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像家蚕这样,发育过程经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发育时期,叫做完全变态。蜜蜂、蚂蚁、蝴蝶、蚊、蝇金龟子等昆虫的发育都属于完全变态。
蚕和蝗虫在发育的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蝗虫的发育过程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幼虫直接发育为成虫,而蚕的发育过程是受精卵发育的幼虫化蛹,蛹再羽化成虫。这也是不完全变态与完全变态的区别。李商隐在《无题》中曾说:“春蚕到死丝方尽”,现在大家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一下,这句话对不对?生:不对,这是蚕进入了发育的第三个时期,蛹期,以后他还会发育成成虫。
师:很好。蚕丝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做衣服……
师:不错,可以用蚕丝做成各种有益的产品,除了蚕丝还有哪些昆虫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呢?
生:蜜蜂产蜂蜜,蚊子、苍蝇危害人类健康
师:很好,所以认识益虫和害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繁育益虫或者控制害虫。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两栖动物青蛙的生殖过程,每年春夏之际,在稻田里,池塘边经常可以听见雄蛙高声鸣叫,大家想下。为什么青蛙要鸣叫呢?
生:求偶
师:很好,①那么青蛙是怎样完成受精过程的呢?②青蛙的发育经历了哪些过程?③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哪些事件必须在水中进行?请大家看录像,思考、讨论这几个问题,并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学生看录象,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师:雌雄蛙在水中抱对,刺激雌雄蛙分别产生卵细胞和精子。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水中发育为蝌蚪。
很多同学小时侯一定看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妈妈呢?
生:因为蝌蚪在外形上与青蛙有很大的不同
师:有哪些不同呢?结合书本与图片大家找找看有哪些差异?
生:(略)
师:归纳起来,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主要有:蝌蚪生活在水中,成蛙一般生活在陆地,蝌蚪有鳃呼吸、成蛙用肺和皮肤呼吸,蝌蚪有尾无腿,成蛙有腿无尾。也就是说青蛙的发育过程经历了三个时期,是哪三个呢?
生:受精卵、蝌蚪、青蛙
师:那么蛙的这种发育过程属于变态发育吗?
生:属于
师:青蛙是两栖动物的代表,通过蝌蚪和成蛙的比较,大家理解下,两栖动物这个名字是这样来的呢?生:生活环境不一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用肺和皮肤呼吸。
师:那么除了青蛙,大家还知道哪些两栖动物呢?
生:(略)
师:总结昆虫、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特点
昆虫:体内受精,卵生。受精卵在体外发育,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受精卵若虫成虫,如蝗虫、蟋蟀、蜻蜓等;完全变态: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如家蚕、蜜蜂、蝴蝶等。)由于昆虫有外骨骼,因此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两栖类:体外受精,卵生,受精卵在水中发育,多数为变态发育,如蛙:受精卵蝌蚪(用鳃呼吸)成蛙(用肺和皮肤呼吸)
四、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2节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变态发育: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幼虫的形态、生理、习性等发生一系列显著变化。
蝗虫:受精卵若虫成虫不完全变态
家蚕: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完全变态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受精卵蝌蚪成蛙变态发育
六教学反思:
一、在教材的处理上
在处理完全变态的昆虫的发育过程主要有“蛹”的发育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之间有很大差异。旨在让学生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思维方法属于抽象思维方法。在这里,学生通过比较对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学生自主分析的过程中,对比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在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将概念应用于问题情景中,学生认识到,有害动物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动物学的科学知识正确应用到实践中,产生的巨大的作用,出示蚕丝织品的照片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学生通过对录像的观察和课本的阅读,然后分两人小组互相讲述,接着推荐学生在班级讲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的完成了对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学习。设计了幼体和成体的比较,也训练了学生的比较的思维能力。学生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是有一定的基础的,许多学生还有有较多的了解。但原有的经验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科学知识,设计这两个讨论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构建科学的知识。教学中目的也达到了。
二、教育的新观念是以人为本,在本节课有一些体现:
本节课的设计注意了对学生观察方法的培养。在每一次观察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的线索。这既是观察的内容,又隐含着观察的顺序,无意识的对观察的科学方法进行了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看到的表面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深层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养成。
总之,这节课通过问题的引导、录像材料和标本的观察、对学生学习的组织等外部环境和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互相作用,力图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避免对知识简单灌输。同时在学习基本知识时,渗透正确的自然观,力图使学生正确理解动物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