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1教学地点:温州第二中学多媒体教室
一、 课前闲聊:
学生入坐,老师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
小女生:老师,你是几班的老师?是十一班的?
老师笑笑,
另一女生:老师,你教哪个级段的?是初二的吧?
一男生:老师可能不是我们学校的。
师:你们猜猜看,猜测也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聪明的表现。
小女生:老师,你会吸烟吗?把手给我看看。
老师笑着把手伸到她的眼前。
女生在老师的手指上嗅了嗅:老师,你会吸烟!
师:我二十来岁的时候吸过,现在不吸了。
女生:难怪还有一股淡淡的香烟味,我对烟味有敏感。
师生大笑。
男生:老师,你喝酒吗?
师:喝,但中午没喝,怕上课时你们敏感。全堂大笑。
师: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二、 情景导入:
师:刚才与同学们聊天,很开心!同学们对我这个新老师很好奇,很想了解我的一些情况。看来同学们很聪明,很有探究的精神。看到你们,不由使我想起冰心的诗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课件一)
师生齐读。
师:是啊,自古以来,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至今流传,成为人们的美谈。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少年儿童的故事呢?
生纷纷举手回答:“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丕称象”、“王冕画画”
一生:“陈太丘与友期”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的。
师:很好,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哎,你是这么知道今天我来上这一课的?
生:我们老师说的。
师:噢,原来你们是有备而来的!预习是个好习惯,这位同学已经养成了,是位好学者!
好,我们来读读课文的题目。
生齐读。
师:要注意停顿,“陈太丘/与友期”,再读一遍。
三、 朗读指导:
师:好,《陈太丘与友期》中讲的是哪位机智少年呢?请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课件三(1))学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其他同学作好点评的准备。
一生朗读。
生:这位同学翘舌音读的不太准,总体还可以。
生:有些地方停顿太长。
生:这位同学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读得很好。
师:我也觉得这位同学读得不错,特别是“不”字,他怎么读?
生齐声说:fǒu
师:为什么读“fǒu”?
生:它是个通假字,通“否”。(老师板书)
师:同学们在初一刚学文言文就知道了通假字,通哪个字,就读哪个字,很了不起!字音没有困难的了。我觉得,节奏方面要注意。你们觉得哪个句子的节奏难处理?
生:“陈太丘与友期行”。
师:该怎么读,谁说说看?
生:“陈太丘”后面停顿一下,“与友”后面停顿一下,“期行”一拍。
生:我认为“陈太丘与友”一拍,“期行”一拍。
师:很好,两位同学都对,只是一位分得细些,一位粗些。
生:“待君久不至”。
师:谁来读读。
一生读,师:噢,他是在“待君”后面停顿,同学们说对不对?
生齐声答:对。师:好,我们一起把这两句难读的读一读
学生齐读。(课件三(2))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再读课文,一定读的更好了。谁来试试?
一生读。
一生再读。
又一生读。师:这位同学有点紧张,有两处读得颠三倒四。但语气语调节奏读得很好!
师:大家齐读,好不好?
生齐读全文。
四、 疏通文意:
师:接下去请大家利用注解或工具书,口译全文,疏通文意,若有不懂的,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不了的,提到班级里集体讨论。要求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给重点词语加点,疑难句子画横线,并写上评注,疑难问题在旁边打个问号。
圈点勾画示例:(课件三(3))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
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五、
到师解说:我认为句子中这三个字是重点词语,所以加点,并写上它们的意思;句中“期日中”我不会翻译,所以划横线,并打个问号;对于“去后乃至”,就这样翻译,说得不够明白,我就产生疑问,谁“去后”?谁“乃至”?
师:好,就按照我举的这种方法,请你们开始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气氛活跃。
三四分中后,师:好,请把你们遇到的疑难的字词句,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生:“非人哉,与人期,相委而去”
生:不是人啊,与人约好一起走的,却不再等待就走了。
师:你觉得这个句子中哪个地方难翻译?
生:本来是“相委而去”,因为注解中有了,所以是“非人哉”。
师笑道:注解中有的,不一定就不难了。“委”是什么意思?“去”又是什么意思?
生:“委”是丢下的意思,“去”是走了的意思。
生:“去”是离开的'意思。
师:这个词,古代的意思跟现在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比如:古代说“去温二中”是什么意思?
生:离开温二中。师:现在说“去温二中”是什么意思?
生:到温二中去。
师:可见,这个词古今异义。还有疑难的吗?
生:“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生: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师:我认为你翻译时,还没有把省略的补充上去。你认为什么地方有省略?
生点点头。
师:请你再翻译一遍。
生:你中午没到,就是没有信用;你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师:很好。谁还有问题?
生:“待君久不至,已去。”
生:我父亲等你,等了很久,你还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师:这位同学现学现用,把省略的都补充完整了。太了不起了!(老师树起大拇指)
师:好象同学们没有疑难的了,起先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时候,有同学在争论“下车引之”的“引”字。 ……此处隐藏13430个字……吗?谈一谈并说说你的看法。
2、对照课文,检点自身,你今后打算怎样做?
九、布置作业
1、做完练习二、三题;
2、生活中有很多格言警句都含有诚信,请收集或自己创造几句有关诚信的佳句。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备课讲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品读的重要性,设计本课时,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决定让学生体会元方与客人两次对话时的语气,课堂上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人物形象顿时呼之欲出。而学生的回答也恰好引出下一环节的讨论,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
2、结尾处延伸拓展没有回到积极的主题上来,学生回答的多是不守信用的例子,过于消极,而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引导学生多举些诚实守信的例子,弘扬主旋律。
3、课堂氛围还不够热烈,有些问题仅靠两三个同学回答,还应想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这样讨论会更加全面、深入。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13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三、教学方法:朗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讨。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上个星期,我和一个朋友约好早晨8点出发爬山,可时间到了,他还没来,我该怎么办呢?谁来帮我出出主意?
古代有一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是怎么做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课题: 陈太丘与友期
二、检查学生预习
课文到底讲了什么内容?预习时看懂了吗?请一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等这个同学讲完后指出。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要求: 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
(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面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2)自己无法解决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讨。
(3)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集体交流、探讨。
2.疑难字词交流。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3.请一生口译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5.集体朗读。
6.分角色朗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
1.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1)陈太丘:
“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2)友人:
“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非人哉!”“惭,下车引之”——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3)元方:
“(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4、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样做?
5、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是怎样做的?
五、学生当堂表演元方与友人的对话。
六、自由朗读,当堂成诵检查。
七、课外延展
1、讲一个古代神童的才智故事。
2、就课堂讨论中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写一段文字,如《谈陈太丘舍友而去》、《元方的待客之道》和《守信之我见》
3、习作:《我家来了客人》。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14一、导入
二、读文释义
(一) 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结合课下注释吧字音读准确!
2、请全班同学齐读。
3、请一个同学点评齐读的情况。
(二)疏通文意
1、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大家放开声音自译课文,前后桌也可以互相帮助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3、考查学生对字词句掌握并链接现代常用的成语。(屏幕出现古今链接题)
(三)动笔积累
三、依文说故事
1、简单直译
字词障碍清除了,课文内容更清晰,也更容易理解了,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好不好?
2、想象创意
要想生动起来,就要把想象合理地加进去,让自己走进故事中去。想想当事人的心情怎样,表情怎样,动作会怎样?同学们可以互相先讲一下,可以互相补充啊!
四、读文悟“怒”
1、通过讲故事,同学们应该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一层了。请同学们再来朗读课文,看能不能把刚才欠缺的遗憾弥补上。先请女同学齐读,男同学注意听,评价她们读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2、要想把这篇文章读好,我们要抓住哪种情绪来读?抓住一个“怒”来读,读时体会他们“怒”的不同:陈太丘是无声的怒,友人是恼羞成怒,元方反驳友人的话,是针锋相对的怒!请男同学来读一遍。看能不能把这些情感体现出来。
3、再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五、品文评“怒”
这是一个因诚信引起矛盾冲突的故事。大家全都生气了,全都在发怒,而且都有自己充足的发怒理由!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谁的发怒更合乎情理,或你认为谁的发怒不太妥当?
六、据文息“怒”
1、陈太丘无声的抗议不仅没让友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引起了友人的大怒;元方针锋相对有理有据的指责虽然让友人惭愧却显得有些不礼貌了。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呢?假如是你,你会怎样说或怎样做呢?
2、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冲突、没有矛盾,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处理,就有不同的结果。既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又不激化矛盾,更能解决矛盾,这就是说话的'艺术。所以,我们在欣赏元方纯真睿智、敬佩陈太丘率性而为的个性、感叹友人知错就改的品行时,也应尝试着象同学们说的那样以诚信、理解、宽容的态度,更以睿智的语言、较好的修养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冲突,去平息愤怒。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美好!
3、一篇短短的小故事,涵盖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背下这个小故事吧!我背旁白,同学们背友人和元方说的话。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的第2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