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班社会教案找朋友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社会教案找朋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班社会教案找朋友1活动设计背景
做早操回来的路上,看到鱼缸里的鱼儿,孩子们停下了脚步,细细的观看,自言自语地说“鱼儿的朋友是谁?”所以我就联想到了这首《找朋友》的儿歌,它形式较比较单一,便于幼儿记忆和理解,通过学习能儿歌感知两个事物之间存在关系,激发幼儿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相互关联的,扩散了幼儿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最后一句的问答是“鸟笼对小鸟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小鸟说:‘不对,我的朋友是森林、蓝天、白云,还有爱鸟的孩子也是我的好朋友。’”这是一个转折的语句,打破了幼儿的惯性思维,引发幼儿重新思考,激发了幼儿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怀。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使幼儿了解大自然,进而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类。
2、情意目标:幼儿能复述儿歌内容,增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3、技能目标: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法来了解大自然,从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扩展性思维的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大自然和我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难点:能够与同伴大胆交流,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茶壶、水杯,桌子、椅子,笔、纸,围巾、手套,小鸟和鸟笼。
2.同操作材料相同的图片5组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将相应的图片准备好,以供操作展示使用,以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想法探索问题的方式来引发活动,灵活地调整授课内容,适当的延伸授课内容,扩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基本部分
教师以情境性的语言引入儿歌,出示水壶的图片,展开互动。
听,你们听到没有,有一对好朋友在说悄悄话,我听到了,水壶对水杯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水杯说:“对。”
(幼儿被老师带入了情景,专注的倾听)
水壶对水杯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那你们仔细看一看,想一想,有哪几对好朋友也经常在一起,他们会说什么呢?
幼儿1:围巾和手套是朋友。
幼儿2:笔对纸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纸说:“对。”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扩散性的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经常在一起。(幼儿自由讨论)
幼儿1:牙膏对牙刷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牙刷说:“对。”
幼儿2:太阳对天空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天空说:“对。”
在我们生活中的周围有那么多好朋友,小鸟也来找朋友,鸟笼对小鸟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小鸟会说什么呢?小鸟的朋友会是谁?(引发幼儿思考)
幼儿1:小鸟说对,因为我爷爷家的小鸟就在鸟笼里。
幼儿2:小鸟说“不对。”因为小鸟不想在鸟笼里,它喜欢飞。(教师:“那你认为小鸟的朋友是谁?” )
幼儿2:小鸟的朋友是天空。
幼儿3:小鸟的朋友是树上的鸟窝。(幼儿在自由的争论)
小鸟说:“不对,我的朋友是森林、蓝天、白云,还有爱鸟的孩子也是我的好朋友。”
三.结束部分
把图片放到黑板上,让幼儿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一组一组小朋友分别操作,考验小朋友的记忆力,观察力和动手力。教师一定要带领小朋友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教育孩子要**鸟的孩子,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小鸟和我们大家的家园,这样,小鸟也会是我们的好朋友。
活动反思
教师提供给幼儿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和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以物品拟人化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但幼儿对水壶、水杯等较感兴趣,两种事物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对笔、纸、围巾、手套不是很感兴趣,我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准备一些较有新意的想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学习儿歌内容中利用图片加深幼儿的理解。在最后一段中以全球最关心的问题,环境保护为切入点,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大自然,同时句式的改变,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并把语言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紧密结合,收集一些资料反映环境的已经遭到了破坏,让幼儿深入的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扩展了幼儿的知识范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
小班社会教案找朋友2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 比较大小认识袜子是两只一样的成一双
材料:一个洋娃娃,10双大小不一图案不一的袜子,一个晾衣架和10个夹子
准备:将10双袜子中的10只袜子夹在晾衣架上,另外10只分散在娃娃家或桌子上椅子下等地方。
过程:
师:冬天来了,宝宝有没有觉得很冷啊?(做出搓手跺脚的动作)
幼儿回答。
师:看看老师怀里的娃娃没有穿袜子她冷不冷?(响起娃娃的啼哭声)
幼儿回答。
师:那今天老师想请宝宝们给娃娃找一双袜子穿,好不好?
幼儿回答。
请10位幼儿从晾衣架上取下袜子,拿着袜子在教室里寻找和它一样的那一只,将两只一样的
袜子配对后一起夹到晾衣架上。
师:宝宝们真棒,(拿一双袜子给娃娃穿上)这下娃娃不冷了(响起娃娃的笑声) 谢谢你们!
分析:
在此次教学活动中,明确了把袜子配对的要求,幼儿的有意性注意比较强,拿着袜子在教室的'各个地方找就是加强了幼儿对配过程的兴趣,提升了幼儿的积极性保证了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活动结束时娃娃的笑声让幼儿得到满足,同时有意注意也高度集中。
小班社会教案找朋友3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活动,体验参加活动的乐趣。
2、了解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
3、学会用你好,谢谢,不客气,再见礼貌用语。
活动准备:
1、音乐:《找朋友》儿歌
2、教具:不同小朋友的图片若干张,小孩面具(幼儿人数),大人面具(老师人数—主配班,保育员)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不同小朋友的图片,提问引起幼儿思考
师:请小朋友们看这几张图片,这些图片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幼答)
2、引导幼儿观察同伴,找出自己与同伴的不同点
师:请小朋 ……此处隐藏2174个字……看!
幼儿欣赏故事。
师:小鸭子啄不到虫子是谁来帮助它的?小公鸡是怎么帮助它的?
师:小公鸡不会游泳,谁来救它的?小鸭子是怎样帮助小公鸡的?
师:小公鸡和小鸭子是一对什么样子的好朋友?
师(小结):原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3、说说我的好朋友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自己的好朋友吗?请小朋友来大方地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是谁?最喜欢和他玩什么?
幼儿邀请好朋友上台并且大方介绍。
师:原来和好朋友可以一起做这么多的事情呀。那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4、观察图片,引导幼儿大胆讲述
师:出示四幅图片,请小朋友说一说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该怎样帮助他?
幼儿观察讲述。
教师总结:好朋友间要相互帮助。
5、游戏“手拉手“
师:小朋友们想多交一些朋友吗?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手拉手“的游戏吧!(找朋友找朋友,两个朋友手拉手……)
师:和这么多好朋友在一起玩什么感觉?除了和小朋友做朋友,我们还可以和老师做朋友,朋友越多越快乐!
活动反思
“好朋友”这节社会课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能运用的经验并不多,孩子们并不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老师的前知识经验准备可以充分些。通过故事让孩子们了解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老师的提问可以精炼些,让孩子自己理解朋友间要互相帮助的道理。
在观察情境图片这一环节中,问题提升的不够,孩子们说得不多,教师总结得多了些。但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了快乐,可能最后一个环节看起来难了些,但针对本班的幼儿,孩子们还是有能力完成的。在目标的达成上有待完善。活动总结时感觉到自己词句匮乏,对小朋友的引导做的不是很好,认为自己的总结部分并没有让小朋友很好地认识到好朋友之间的感情应该是怎么样的'。但指导老师说,让小朋友感受到好朋友之间的感情应该是活动过程中要做的事情,要在活动过程中让小朋友具体的感受到好朋友之间的友谊,而不是通过最后的几句总结就能到小朋友体会到。社会活动的活动总结部分应该自然地结束,而不是要刻意得提醒孩子好朋友之间应该怎么样,这种感情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孩子已经体会到。
这次代课活动基本完成了自己设想的活动目标,但总觉得小朋友的参与度不高,活动气氛不够。我觉得一方面是与自己的引导有关系:引导不是很生动,不是很能引起小朋友的兴趣:另一方面,应该是与小班孩子的发展特点有关系:他们的语言发展不全面,表达能力不强,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好。在下次组织活动时,我会吸取此次活动的经验教训,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小班社会教案找朋友8社会活动:
鼠宝宝找朋友。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表述。
2、感受小动物的特点和故事的情绪。
3、学习用“会……又会““会……不会……“的句式说一句话。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鼠宝宝找朋友》、木偶:鼠宝宝,小鸭子,小青蛙,小猫,布娃娃各一个;阅读材料1《鼠宝宝找朋友》。
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出示鼠宝宝木偶,引发兴趣。
这是谁?鼠宝宝是怎么叫的?他有什么本领呢。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鼠宝宝找朋友》。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的名字叫做什么?鼠宝宝要找一个什么样的朋友呢,都遇见了谁?
3、出示教学挂图,操作木偶,教师分段讲述故事。
提问:鼠宝宝先找到谁呢,他是不是鼠宝宝想找的朋友?出示布娃娃,让幼儿说说布娃娃的特点,不会跑也不会跳,笑眯眯,教师注意用“不会……不会……“的句式,回应和提升幼儿的回答,模仿布娃娃笑一笑。
提问:鼠宝宝还找了谁?他是不是鼠宝宝想找的朋友?为什么?出示小鸭子,引导幼儿说说小鸭子的特点:会跑不会跳,教师注意用会……不会……的句是,回应和提升幼儿的回答。
提问:小鸭子是怎么走路的呢?集体模仿小鸭子走路的动作。
提问:鼠宝宝又找了谁?他是鼠宝宝想找的朋友吗?为什么?出示小青蛙,引导幼儿说说小青蛙的特点,会跳不会跑,教师注意用会……不会……的句式回应和提升幼儿的回答。
小结,鼠宝宝找的.布娃娃不会跑也不会跳,小鸭子会跑不会跳,小青蛙会跳不会跑,他们都不是鼠宝宝的好朋友,鼠宝宝急得眼泪往下掉,很伤心。
提问:出示猫,这是谁?他会跑又会跳,为什么鼠宝宝赶快跑?
提问:鼠宝宝最后找到朋友了吗?他的朋友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学习,并表演小老鼠的动作、叫声。
小结,原来鼠宝宝要找的朋友也是跟他一模一样的鼠宝宝。
4、教师播放故事录音,幼儿再次欣赏故事,并小声跟读。
5、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讲述。
提问,你有好朋友吗?你的好朋友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会…又会…""会…不会"的句式说说你找的好朋友。
鼠宝宝找朋友。
鼠宝宝要找一个好朋友,要会跑,会跳,鼠宝宝找到布娃娃,他不会跑也不会跳,坐在一边咪咪笑。"不要,不要"。
鼠宝宝找到小鸭子,他会跑不会跳,摇摇摆摆去洗澡,"不要,不要"。鼠宝宝找到小青蛙,他会跳不会跑,呱呱呱呱,整天叫"不要,不要"。鼠宝宝找到一只大花猫,他会跳又会跑,哎呀,鼠宝宝吓得赶快跑。
鼠宝宝找不到好朋友,急得眼泪叭啦叭嗒往下掉。
“吱吱吱,我来了”,原来也是鼠宝宝,会跑又会跳,鼠宝宝找到好朋友,乐得吱吱叫。
活动反思: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并操作手指偶,让幼儿知道鼠宝宝要找一个“会跑又会跳”的朋友。由于幼儿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于是我引导幼儿集体跑跑跳跳,利用肢体语言帮助幼儿很好的体会“会跑又会跳”的含义,在理解故事内容时我让幼儿带着问题“鼠宝宝会找谁做朋友呢?”“鼠宝宝找不找到朋友呢?”来听故事,并让幼儿帮鼠宝宝去找朋友,我一边讲故事一边出示挂图,通过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小鸭会跑不会跳、青蛙会跳不会跑、小猫会跑又会跳”的走路特征,同时引导幼儿运用故事里的短句来回答,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浓厚,注意力也比较集中,幼儿也理解了“会跑和会跳”的含义,并用肢体来表达,结束时我让幼儿也用“会……又会……”、“会……不会……”说说一下自己的好朋友,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但整个活动下来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点,在每个环节的时间把握上没有到位导致活动拖延时间,而且在肢体示范又会跑又会跳中有很多孩子属于兴奋阶段,而我的指令并没有很明确,所以很多孩子都是乱跑乱跳,场面很乱,所以以后不管做什么指令一定要很明确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下一个活动。在活动中应该给幼儿充分表达想象的机会,并多请一些幼儿出来带上动物头饰来表演,让他们真正的进入角色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