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枇杷》教案

时间:2023-03-27 00:08:30 收藏本文
《枇杷》教案

《枇杷》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枇杷》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枇杷》教案1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摘枇杷,会辨别成熟的枇杷,了解枇杷的品种、用途。

2、知道枇杷是家乡历来有名的特产之一,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3、体验摘枇杷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探究的能力。

物质准备:

幼儿每人一顶太阳帽、竹勾子(摘枇杷工具)、篮子若干、毛巾若干、筐两个。

知识准备:

教师事先向果农了解枇杷的品种、了解枇杷在我们家乡的历史,幼儿事先去看过成人摘枇杷一次。

安全准备:

事先联系好生态园里的枇杷地、幼儿出发前穿球鞋,戴上太阳帽

活动过程:

一、今天,我们来学摘枇杷,可以用工具、可以不用工具、可以几个人合作等。但要注意安全。

二、幼儿尝试摘枇杷

教师巡逻观察幼儿是怎样摘的,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三、集中讲评(讨论),共享经验。

幼儿讲讲摘枇杷的`方法和怎样辨别成熟的枇杷以及枇杷的品种。

幼儿讲后,教师加以小结:

我们今天摘的枇杷有两个品种,皮红的叫红种枇杷,皮淡黄的叫白沙枇杷,皮青的是不成熟枇杷,我们要摘成熟的枇杷,低的树可以用手直接摘,高的地方用勾子,可以几人合作。

三、分散:幼儿第二次尝试摘枇杷

交代要求:幼儿摘后,把枇杷按品种倒入两个筐内

四、整理东西后回幼儿园

五、延伸活动

1、可以用枇杷肉请幼儿做糖水枇杷。

2、观看枇杷肉和枇杷叶入咳嗽药的录象。

3、枇杷核可以当数学教具、可以打洞后穿成各种幼儿喜欢的“艺术品”、枇杷叶可以粘贴成树叶画或可以在叶上画画等。(以上活动也可以放在区域活动)

《枇杷》教案2

《“枇杷”和“琵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会写9个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字识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区分同音字,激发学生认字的兴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琶”》。齐读课题。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题目中的两个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呢?

2.让学生说说“枇杷”和“琵琶”这两个词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读故事,认生字。

1.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圈出生字词语,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做小老师,帮同学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3.认读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自己认识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大家记住这些字?

(2)汇报成果。

(3)你还教同学认识了哪些生字?

(4)开火车认读生字。

(5)出示带有生字的生词,先自由读,再齐读。

三、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

1.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丢字。

2.指名读故事,学生互评。

四、讲故事。

1.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再互相评一评。

2.推选代表讲这个故事。

3.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游戏复习认字。

1.“找朋友”认字:让学生把带有本课生字部件的卡片拿出来,自由找伙伴组合认字。

2.把生字卡片拿出来,老师读一个,学生摆一个在桌面上。(学生跟着边读边摆)

3.给生字找“家”;黑板上贴上写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小房子”卡片,让学生按结构将字归类。二、组词说句。

1.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生字,用它来组几个词,看谁说得又多又好。

2.小组内交流组词情况。

3.全班交流组词情况。

4.用“枇杷”、“琵琶”、“特别”这三个词语分别练习说话。

三、指导写字。

1.观察要写的字,找出共同点,说说还有什么发现。

2.老师指导写字,特别是写好“候”、“县”这两个字。

3.学生描红,并练写一个。

4.展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5.评议后继续练写。

四、完成课后练习2、3题。

1.练习课后第2题。

2.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比一比“人身”、“人参”以及“珍惜”、“珍稀”这两组词语的异同。

3.举例说说还知道哪些词语是读音一样,但意义完全不同的词。

4.全班交流。

5.练习课后第3题。

《枇杷》教案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两笔画圆法表现枇杷,并添柄连接成串。

2、尝试通过控制毛笔水分的多少来表现枇杷的色彩浓淡变化。

3、大胆添画细节与背景。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添画盘子、篮子的经验。

2、枇杷实物、图片。

3、国画工具材料。

活动过程

1、欣赏枇杷实物,激发活动兴趣。

教师:你们看看这是什么水果?

2、出示枇杷图片让幼儿观察。

(1)教师:这些枇杷是什么颜色的?它们的颜色一样吗?(有深有浅)在什么地方?(有的装在盘子里,有的`装在篮子里,有的挂在树上)

(2)教师:如果用毛笔来而枇杷,你会怎么I画呢?

3、教师示范枇杷画法,幼儿探索、尝试。

(l)教师运用儿歌形式帮助幼儿提炼两笔画圆法。

教师:踮起脚尖来跳舞,左一笔,有一笔,两个半网握握手,一个小网真可爱。

(2)幼儿探索、尝试,教师个别指导。

基本画法:用毛笔蘸藤黄,侧锋画出左半圆,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右半圆;蘸焦墨点果蒂,添画果柄;注意画枝条时用笔要有停顿。

4、幼儿创作。

(1)提醒幼儿绘画时注意构图及疏密变化。

(2)鼓励幼儿添画盘子、篮子等。

5、师幼共同品尝枇杷,欣赏幼儿作品。

《枇杷》教案4

教学主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

2学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流利课文。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字。

二、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这个故事讲了明朝的一位财主送了一筐枇杷给袁知县,却因为识字少,把“枇杷”写成了“琵琶”,闹了笑话的事。重点难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三、学生分析

区分同音字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也是识字的一大难点。如果单纯讲授同音字的区分方法,课文就会显得枯燥,学生的兴趣提不上来。课文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同音字搞混容易闹笑话的`道理,让学生树立正确区分同音字的意识,学生既觉得生动有趣,又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一举两得。

四、设计思路

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听故事、讲故事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语言,也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儿童识字的兴趣。本课教学设计以“听故事——读故事——认汉字——说故事”等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让孩子在反复读三五遍故事中与生字见面。这样可以强化刺激,帮助记忆生字,又可训练朗读,还有利于语言的内化。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游戏中认识生字,书写生字,巩固生字。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枇杷”和“琵琶”》。齐读课题。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题目中的两个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呢?

2、让学生说说“枇杷”和“琵琶”这两个词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读故事,认生字

1、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圈出生字词语,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拼几次。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做小老师,帮同学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3、认读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自己认识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大家记住这些字?

(2)汇报成果。(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相机让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认读。)

(3)你还教同学认识了哪些生字?

(4)开火车认读生字。

(5)出示带有生字的生词,先自由读,再齐读。

三、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

1、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丢字。

2、指名读故事,学生互评。

四、讲故事,内化语言

1、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再互相评一评。

2、推选代表讲这个故事。

3、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游戏复习认字

1、“找朋友”认字:让学生把带有本课生字部件的卡片拿出来,自由找伙伴组合认字。

2、把字卡拿出来,老师读一个,学生摆一个在桌面上。(学生跟着边读边摆)

3、给生字找“家”;黑板上贴上写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小房子”卡片,让学生按结构将字归类。

二、组词说句

1、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生字,用它来组几个词,看谁说得又多又好。

2、小组内交流组词情况。

3、全班交流组词情况。

4、用“枇杷”、“琵琶”、“特别”这三个词语分别练习说话。

三、指导写字

1、观察要写的字,找出共同点,说说还有什么发现。

2、半扶半放指导写字,特别是写好“候”、“县”这两个字。

3、学生描红,并练写一个。

4、展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5、评议后继续练写。

四、完成课后练习2、3题

1、练习课后第2题。

2、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比一比“人身”、“人参”以及“珍惜”、“珍稀”这两组词语的异同。

3、举例说说还知道哪些词语是读音一样但意义完全不同的词。

4、全班交流。

5、练习课后第3题。

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上能够根据孩子们对故事比较感兴趣的特点,用听故事——读故事——识汉字——讲故事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在设计上体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特点,步步深入地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3、在让孩子感兴趣的前提下,较好落实了教学目标,提高了他们识字的兴趣。

《枇杷》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用中国绘画的技法,表现枇杷。(了解)

(二)在绘画枇杷的过程中能较熟练地运笔、运墨、运色,提高中国绘画的表现技能。(练习)枇杷(浙教版美术九册)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课前准备

枇杷范画

四、教学步骤枇杷(浙教版美术九册)

(一)总结前课画樱桃的学习情况,引入课题——枇杷。

(二) 请学生描述枇杷的果、叶的形与色。枇杷(浙教版美术九册)

(三)讲授怎样画枇杷。

1、画枇杷的步骤:

(1)用笔先蘸藤黄,再蘸赭石,略停一下。

(2)用中锋画小的一边,再用侧锋画大的一边。

(3)用墨赭画柄,浓墨画蒂。

(4)画未成熟的枇杷,颜色可用藤黄笔蘸汁绿。枇杷可向下画,也可向上画。

2、画叶的步骤:

(1)用淡墨笔浓墨,画第一笔,紧接着画叶子另一边。

(2)用浓勾筋。

3、画篮子:

用浓墨画。

篮子的式样很多,在这里作为宾体,起衬托作用。用浓墨画的目的是“对比”效果会更好。

(四)对比

中国绘画艺术中很讲究章法,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要遵循黑白、虚实、藏露、松紧、聚散、轻重、大小等对立统一的'构图法则。

这里篮内、篮外;叶与果;成熟与未成熟;果子的藏与露、橙黄(果)与焦黑(篮子)等等都有对比关系,处理好对立与统一的矛盾,画好美感就好。“虚实相生”,效果更佳。

(五)画时要先起稿。可用木炭条打好草图,这样画起来效果便会好些。

(课后录:注意课堂的调控)

《枇杷》教案6

活动目标:

⒈欣赏水墨画枇杷,感受其独特的浓墨重彩的意境。

⒉尝试用两笔画圆的方法表现枇杷的晶莹、圆润,并用浓淡墨表现叶子的层次性。

⒊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⒋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事先观察过枇杷树的叶子以及果实,有初步的感知;

范画、视频课件、宣纸、国画颜料、墨汁、毛笔。

活动过程:

⒈出示枇杷,导入活动。

师:这是什么?夏天到了,枇杷成熟了,一个个枇杷看上去那么诱人,那么你们知道枇杷长在哪里吗?

⒉回忆观察过的枇杷,进一步巩固对枇杷的了解

师:上次我们欣赏过枇杷,它的果实是怎么样的?叶子呢?

师小结:枇杷是一串一串的长在树上的,有的在前面,有的在后面只露出半个头,还有的害羞的躲在后面。

师:这么漂亮的枇杷,许多国画大师也很喜欢,他们把树上的枇杷画了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品。

⒊欣赏水墨画作品“枇杷”,感受水墨画的魅力

⑴出示水墨画枇杷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师:这幅画是用什么方法画的?(介绍水墨画,用毛笔和宣纸上绘画)

师:你看了有什么感觉?

⒋播放视频课件,初步了解水墨画作画方法和步骤。

师:你看懂了吗?是怎么画的呢?

请幼儿讲述,教师总结

师: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

⒌教师示范绘画枇杷

教师示范画讲解绘画枇杷步骤、方法,引导幼儿看清教师是怎样运用毛笔和颜料。

步骤:用两笔画圆的方法来画枇杷,表现出枇杷的遮挡关系。(左半圆、右半圆,中间留一个小白点。)

用毛笔勾柄和脐

用淡墨画叶子、用浓墨勾画叶脉。

⒍幼儿作画,教师指导,播放古典音乐《沉鱼》

师:下面就请你也来画一幅美丽的枇杷图。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重点引导幼儿用两笔画圆的方法画枇杷,在绘画时能注意画面的布局、枇杷的遮挡关系。在画叶子时能大胆地把毛笔躺在纸上横着画。

⒎展示、讲评

与幼儿一起评价,围绕美感、作画方法、画面布局等方面进行点评。

《枇杷》教案7

活动设计

我们的水墨画特色活动已经开展了快一年了,孩子们从一开始的玩墨,到现在的运笔作画,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让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这些活动。通过上阶段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运用转笔的方法来表现葡萄,今天我重点知道孩子们运用两笔法来画大一点的圆形物体。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两笔画圆法表现枇杷。(重难点)

2、尝试自主调配枇杷叶不同的色彩,并能用浓墨勾画叶脉。

3、体验水墨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宣纸、画颜料、毛笔、墨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观察枇杷。

1、播放PPT1,小朋友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枇杷)

2、你们见过枇杷树吗?它是怎么样的?

3、出示PPT2,引导幼儿观察枇杷的外形。

①枇杷是什么形状的?(圆圆的)

②这些枇杷是什么颜色的?他们的颜色一样吗?(有深有浅)

4、出示PPT3,枇杷树的叶子又是怎么样的?(大大的,一片一片的)你仔细看一看,叶子上面还有什么?(叶脉)

二、讨论枇杷的画法。

1、讨论:怎么样用毛笔来画枇杷?用笔的`哪一个部位画比较好?

2、:用侧锋画枇杷与叶子。

3、教师用两笔法示范枇杷与枇杷叶子的画法。

4、出示PPT4,感受大师的作品。枇杷的叶子可以用什么颜色?(绿色再沾一点墨)叶脉用什么勾画?(浓墨)

三、幼儿自由创作,教师个别指导。

1、引导幼儿自己布局画面,大胆创作。

2、尝试自己调配叶子的颜色,体现浓淡的层次感。

四、师幼共同欣赏作品。

教学建议

建议将本次活动延伸至区角内,鼓励幼儿大胆作画,运用好笔的侧锋。

《枇杷》教案8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圈涂或画椭圆形涂色表现枇杷的方法,用两条斜线相交表现枇杷的柄。

2、引导幼儿学习选用几种颜色进行作画,表现出枇杷一柄多果的特征。

3、鼓励幼儿大胆作画,自由表现,培养幼儿作画的兴趣。

4、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5、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1、请家长课前带孩子到市场观察枇杷,重点感知枇杷的颜色、形状、以及一柄多果的特征。

2、实物枇杷;范画一张。

3、幼儿用纸笔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枇杷,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枇杷)问:小朋友这是什么?你吃过枇杷吗?是什么味道的?(让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自由说说)

2、引导幼儿观察。

问:枇杷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根据观察大胆描述)

小结:枇杷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椭圆形的;还没有成熟的枇杷是绿色的,成熟了的枇杷是黄黄的;有的是一个一个的,有的是一个柄下面有几颗枇杷。

二、创设情境,激发幼儿作画兴趣。

(出示娃娃)有一个娃娃,非常喜欢枇杷,我们画一些给她,好吗?

三、教师示范画枇杷。

先用橙色的蜡笔用圈涂的'方法涂成一个一个椭圆形,用赭色的蜡笔在一个枇杷上画出粗粗的柄,然后在另一个枇杷上画出短一点的柄把它们连起来,最后在枇杷的下面画出一个小圆点,就是枇杷的蒂,枇杷就画好了。(用先画椭圆形的方法再示范一次)

四、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交代作画要求。

2、提醒幼儿选用几种颜色表现枇杷,同时注意两柄相交的方法。

3、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大胆表现不同颜色、形状的枇杷。

4、引导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品。

五、展示、评价幼儿作品

1、收拾作画工具。

2、展示幼儿作品:展示一些画面整洁、布局比较好的作品和一些有进步的小朋友的作品让幼儿欣赏。

六、枇杷送给娃娃。

效果分析:

小百科:枇杷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枇杷原产中国东南部,因叶子形状似琵琶乐器而名,其花可入药。

《《枇杷》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