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分数的产生教案

时间:2023-03-26 00:09:02 收藏本文
分数的产生教案

分数的产生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数的产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数的产生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P60—6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分数产生的背景,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许多物体;

2.在说一说、分一分等体验中感受什么是分数,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食物,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3.沟通分数与整数的联系,认识分数是一种数。

4.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并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正确理解单位“1”。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正方形纸、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分数的产生

1、观察主题图,古代埃及人测量物体长度时把绳子打结,一个绳结为一个单位长度,在测量这个石料的长度是三个单位长度多一点,能用整数表示吗?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板书:分数)

2、巩固平均分。

(1)情景图:在这幅图上两个小朋友分东西,只有一个饼,每个人平均分的能用整数表示吗?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2)如果这样分,能用1/2来表示吗?看来表示分数“平均分”很重要。(板书:平均分)

二、认识单位“1”。

1、认识单位“1”是一个物体。

(1)教师以个人举例认识“1”可以表示1个物体,学生举例认识可以用“1”表示的物体。

(2)引导认识一些物体可以用单位“1”表示。

师例举:我们这里9个同学是一个……,可以用“1”来表示。学生例举出一些物体也可以用“1”来表示。

(3)认识“1”与一年级时学习的1的区别。(以前的都是一个物体,现在这个1除了这些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2、揭示单位“1”。

(1)出示3个苹果,认识“1”

①师生共同研究3个苹果能否用“1”来表示。

②怎样可以一眼看起来就象个“1”。(形象化,加一个圈。)

(2)把三个苹果看作“1”认识单位“1”的计数单位的性质。

①认识6个苹果用“2”表示。

②认识12个苹果用“4”表示。

③揭示单位“1”的计数单位性质。

④巩固认识单位“1”是计数单位。

认识“5”、“6”。

三、认识分数。

(1)沟通分数与整数的认识,确立认识分数是一种数。

①把一个月饼看作单位“1”,一一出示5、3、1个月饼,引导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数。(强调有几个单位“1”就用几来表示。)

②出示3/4,区别为什么用分数。(当不够一个单位“1”时用分数来表示。)

③强化为什么是用3/4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

(2)小结:有几个单位“1”就用几来表示,不够一个单位“1”就用分数来表示。

(3)认识分数表示与单位“1”是什么无关。

①逐渐出示长方形为单位“1”、单位长度为“1”8个圆片为“1”主题图。学生表示出各自的数。

②引导学生观察共同点。(都用3/4表示)

③分析为什么都用3/4表示。说明用分数表示的与单位“1”是什么没有区别。

四、表示分数

1、表示1/4。看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先分一分,再涂一涂,表示出1/4。

出示引导语;我把( )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了( )份,涂了( )份,用分数表示就是( )。

学生进行演示。

2、表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

刚才有些同学说没有画几个,不够过瘾,我们现在就再来画一画。

出示要求。我把( )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了( )份,涂了( )份,用分数表示就是( )。

五、揭示分数

分数是怎样定义的呢?我们来看看书上61页是怎么说的。

六、认识分数单位。

(1)出示做一做,填分数,

(2)认识单位“1”。

分析:把这些糖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其中两份是多少?把它平均分成4份,3份是多少?为什么用3/4?(一份是1/4,3份是3个1/4。)

揭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认识分数单位与分成的份数相关。

七、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还想认识更多的分数的知识的话,下来“百度”一下。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产生教案2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2。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 ……此处隐藏4838个字……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和学具:卷尺、四张长方形白纸、四条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体和一捆绘画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十拿九稳()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3、总结: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分数表示。所以分数是人类为了适用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等,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用什么分数表示?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

(3)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平均分。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课件显示:一个物体)

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些物体)

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课件显示)

师:(投影出示):我们可以把这3只象看作一个整体吗?

我们可以把这6颗草莓看作一个整体吗?这4只老虎呢?

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也看成一个整体呢?(学生举例。)

师: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课件显示)强调说明:①单位“1”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枝铅笔、一个计量单位、一堆煤、一仓库粮食等等,把什么平均分,就应把什么看做单位“1”。②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自然数1是一个数,只表示一个具体事物。如:一个人、一本书、一间房子……它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还可以表示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平均分的整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生:1/2

②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③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

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为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师举例说明后,并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练习:

1、35表示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它的分母是(),表示();分子是(),表示()。

2、67的分数单位是(),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1)五(1)班的三好生人数占全班的29。

(2)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

4、课本练习十一第9题。

5、判断(对的打“√”,错的要“×”)。

(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14()

(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57()

(3)14个19是914()

(4)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你有哪些收获?

《分数的产生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