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形分割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图形分割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分割教案1教育目标:
1、尝试运用拼合和分割的方法,初步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窗户镂空的房子模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玻璃”,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张人手两张,剪刀,学习包《科学我的图形我来拼》等。
活动过程:
一、以“给动物新村安门窗”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前段时间日本发生了地震,把森林里小动物的房子也震倒了。经过大家的援助,动物新村的房子建好了,不过,窗户还没安装,我们帮它们安装窗户,好吗?”
二、幼儿操作,初步感知整体与部分的简单关系。
1、引导幼儿用拼合的方法将一些图形拼合成正方形、长方形。
(1)引导幼儿观察窗户的形状,根据“玻璃“的不同形状用拼合的方法给小动物们安装窗户;
(2)集中谈话:你用几块什么形状的玻璃安装什么形状的`窗户?
2、引导幼儿用折叠的方法将长方形、正方形分成几份。
(1)引导幼儿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教师示范讲解折叠分割的方法。
(2)幼儿用折叠的方法将长方形、正方形进行分割与组合。
(3)师幼小结:原来的图形比分割后的大,分割后的图形比原来的小。把分割后的图形拼回来还和原来的图形一样大。
三、拼图游戏:
以比赛的形式引导幼儿玩学习包《科学我的图形我来拼》的拼图,在游戏中继续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四、活动延伸:请幼儿在活动中玩拼图游戏,让幼儿对图形进行分割与组合。
活动反思:
1、教师示范分割的方法局限了幼儿分割的多样性。
2、可提供竹刀让幼儿割,线会更直些,割出来的图形会比较一样大。
3、师要引导幼儿不要修掉不直的纸,这样合起来就不是原来的整体了,只要将东西、形状分成几块就可能了。
4、教师可引导幼儿拼出不规则的拼法,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跳出等分的圈子。
图形分割教案2活动目标:
1、尝试对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进行分割。
2、探索图形分割的不同形式,能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各种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了解图形拼合的方法。
物质准备:房子图、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的图形、剪刀、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以“老师的新家安装玻璃”引入活动,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老师最近要搬新家,但是太忙了还没装修完,瞧,窗户的玻璃还没有安装好,所以想请你们来帮忙,愿意吗?
二、幼儿操作,尝试分割几何图形。
(一)第一次操作
1、引导幼儿根据观察窗户的不同形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安装玻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窗户都是什么形状的?找一找有没有合适的玻璃?这该怎么办?怎样才能剪得刚刚好又不浪费材料?你们都说很多的方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1)观察比较窗户与玻璃的不同。
(2)发现问题:想想怎样才能让每块窗户都安上合适的.玻璃。
2、幼儿操作,师观察指导。
3、交流分享。
(1)师:是怎么安装玻璃的?这个图形是怎么来的?你来试试,先折一下然后比一下,合不合适,好的合适了,我们就剪下来。
(2)你把什么图形分割成什么图形?分割成几块?
(3)这个窗户还没有安装上玻璃,谁来试一试?正方形变成几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合在一起又变回什么形状?
(4)你用什么方法来制作玻璃的,直接剪这种方法好用吗?为什么?那折了再剪和直接剪哪种方法比较不浪费材料呀?
(5)原来我们要对角或者对边折一折、压一压、然后打开沿着直线剪下来。
4、发现图形分割的简单关系
小朋友真能干,原来正方形能分割成两个长方形也能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圆形能分割成两个半圆形,无论这些形状怎样分割,合起来都能变回原来的大图形,这回帮老师解决了大难题。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中鼓励幼儿用图形分割或者拼合的方式制作自己喜欢的玻璃安装窗户。
活动反思:
中班幼儿对单个的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图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还不够。然而,帮助幼儿理清这些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要对事物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就必须把它与相关事物进行比较,这也是我设计此活动的初衷。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征,以生活情景给窗户安装玻璃为背景,使枯燥的数学活动生活化、情趣化,让幼儿更易接受。活动以幼儿分组操作为主,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给他们充裕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然后组织幼儿讨论讲述,帮助幼儿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整理升华。这节活动让孩子在一个自由和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活动打破以往的老师先教孩子再操作的模式,而是根据《指南》中提到幼儿的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探究,所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节活动的内容选择很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在操作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很投入。但给孩子观察的机会太少了,从而导致在第一次操作后的概念梳理不够清晰,应该引导孩子观察、对比为什么不合适,找出原因然后再出示操作步骤图给孩子一点提示。第一次的小结起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孩子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要为第二次的操作难点做个小小的提示,这样孩子在操作时目的更明确。在活动中应该多观察孩子的表现,在分享交流时抓住孩子出现的问题,帮助孩子经验梳理会更有效。
图形分割教案3活动目标
1、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
2、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
重点
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
难点
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教具挂图《图形与空间》,各种形状板。
学具我的数学材料,加减法记录单,附加题材料,笔。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教师操作形状板,请幼儿仔细观察拼图的过程。
这些图形是用什么形状组合出 ……此处隐藏2045个字……>1、引导幼儿在熟悉泡棉的基础上,用泡棉拼摆图形的分割图形,并能把泡棉摆放在规定的图形轮廓中。
2、初步获得对形状的认知和组合,发展幼儿对形状的`思维建构能力。
活动准备:
泡棉、练习册、空白图形轮廓
活动过程:
一、复习泡棉的组成。
小朋友,在上节数学课中,刘老师带大家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泡棉,他们分别住在不同颜色的小房子里,我们先看看红房子的泡棉宝宝是什么形状的?(注意看黄、蓝房子里的泡棉宝宝。)请三个小朋友把泡棉宝宝送回房子里。
二、用泡棉拼摆图形中的分割图形——小房子。出示胖胖猪。
今天,数学王国的胖胖猪来到我们班。嗨大家好,我是胖胖猪。我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大家帮帮我,我想用红梯形、蓝色的大三角形设计一座新房子,请小朋友帮我设计。
大家听清胖胖猪的请求了?请把泡棉整齐摆放在桌子上,从小房子中拿出蓝大三角形、红梯形。设计小猪的新房子。设计好的小朋友请安静的举手。展示部分幼儿作品。
三、幼儿把泡棉摆放在规定的图形轮廓中.
胖胖猪很高兴,谢谢你们设计的房子。你们瞧我的家多好看呀,可是我的院子里要有个花园就更漂亮了,小朋友,你们帮我设计一个花园好吗?
设计花园我想了三种方法,不知道行不行,请大家帮我摆摆。第一种方法,请拿出红梯形、红大三角形、黄色小三角形。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
小朋友,通过我们拼摆,胖胖猪的三种方法能摆成漂亮的花园吗?
图形分割教案9活动目标:
1、加深对泡棉形状的认知和组合,初步感知表格式记录的形式。
2、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图形拼摆与组合,以此促进幼儿对形状的思维建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情景挂图一份。
2、教师用示范统计表三份。
3、图形拼摆轮廓图小房子、花园、学具泡棉人手一份。
4、出示图形的粘贴纸条三张。
活动过程:
1、以三只小猪的故事为背景,运用表格纪录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对泡棉形状和组合的认知。
2、指定泡棉拼摆指定图形。
(1)利用平行四边形和小三角形和大三角形拼摆小房子轮廓图。
(2)利用指定的三组图形拼摆花园轮廓图。(根据孩子拼摆情况可适当降低或加大难度)
注:及时地出示粘贴条来提醒孩子利用的是那些形状的泡棉来拼摆。
3、活动延伸:创意拼摆——鱼形、树形、船形。
(注:不规定泡棉快的形状,不限制最后图画的形状)
活动反思:
1、在本次活动中,我利用三只小猪的`故事为背景,以三只小猪盖房子,换房子为线索,加深对泡棉形状的认知和组合,初步感知表格式的记录方式。
2、引导幼儿进行了简单的图形拼摆与组合。在此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得特别积极,感兴趣。
3、只是在题量的安排上有点多,导致孩子们有点累。应减少几个习题。保证孩子们的兴趣。
图形分割教案10设计意图:
《图形的分割与组合》是山大版第六主题的一节活动。幼儿对一些基本图形巳有了初步认识。如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本节活动结合幼儿对基本图形的了解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并且将一种图形正方形进行分割,然后再将分割后的多块图形进行组合,萌发幼儿对图形的分割与组合的好奇心,并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内容突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能将一种图形通过不同方式分割并组合成其他图形,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二是了解图形变化前后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面积守恒。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图形分割与组合的好奇心及科学探究精神。
2、能将一种图形通过不同方式分割并拼成其它图形,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3、了解图形变化前后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面积守恒。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将一种图形通过不同方式分割,并组合成图案。
活动难点:不受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认识面积守恒。
活动准备:
1、四幅用图形拼成的图例:牛、金鱼、兔子、狐狸。
2、不同颜色的正方形纸每人数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四种动物图片,引起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教师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了四只小动物,你们看是什么小动物?小动物里面藏着哪些图形呀?
1、引导幼儿观察,并讲出有哪些图形?
2、教师小结:是的,这些动物里面有许多三角形和正方形。
(二)让幼儿初次操作将这些图案中分开的图形进行组合。
1、教师拿出四张大的正方形纸,让幼儿逐个与这四只小动物比较谁大谁小?幼儿做出猜想。
2、让幼儿将图案中的图形进行组合。教师引导四组幼儿说出:这些小图形和下面的大正方形重叠了,原来它们一样大
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分开后的图形合起来和原来的大正方形一样大。
3、教师小结:一个正方形可以分成多种图形,分开后的图形合起来还是和原来的正方形一样大。
(三)教师用正方形纸折折叠叠,通过折叠幼儿感知一个正方形分成了许多图形。
1、教师出示正方形的纸,以游戏“变魔术”感知图形的变化。
2、教师将同样大小、不同顔色的正方形纸自由折叠,然后看看正方形纸折叠后取开,分成了哪些图形?折了多少个?老师是怎么折的?
幼儿回答是用了对边折、对角折、向中心线折。
(四)幼儿剪剪,拼拼,感知图形分后前后一样大。
引导幼儿将正方形沿折痕剪开,再组合成正方形。然后再说出分开后的图形合起来还是原来的图形。
(五)幼儿将剪下的'多个图形再变成各种喜欢的图案。
1、幼儿自由拼搭,自我创造。
2、教师用相机拍下幼儿的作品,投放在电视中,让幼儿欣赏,教师进行讲评。)
3、幼儿用语言描述:我把一个大正方形分成四个小正方形,四个小正方形组合成了什么?(教师拍成照片投放在电视中供幼儿欣赏。
延伸活动:
教师出示长方形、圆形、梯形等图形,提示幼儿它们是否可以分割与组合?引导幼儿在活动区再进行操作。
活动反思:
1、思路清晰,节奏紧凑,环环相扣。
2、幼儿学习积极性高,有探索的精神,师幼互动好。
3、围绕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学习,活动中运用了操作法、比较法、讲解示范法、发现法。
最大的亮点:
体现在教师多次运用了操作法让幼儿进行学习,让幼儿在动手摆弄操作材料的活动中获得最直接的数学经验,这是本次活动成功的关键。
活动中的不足:
让幼儿在尝试正方形分割时,方法还不够多样性,,重新组合新图案时,引导幼儿图案内容可再丰富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