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小班社会教案15篇

时间:2023-03-25 12:05:44 收藏本文
小班社会教案15篇

小班社会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社会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社会教案1

活动目标:

1.能说出橘子的外形、颜色等。

2.学会自己剥橘子,知道橘子皮像什么。

活动重点:

会剥橘子并能说出橘子皮像什么。

活动准备:

机子若干(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1.这是什么:

幼儿人手一只橘子,"请幼儿说说橘子的形状、颜色等"

2.剥橘子:

请幼儿自己剥橘子,说说橘子是什么样的?一瓣一瓣像什么?橘子皮像什么?(橘子花)

3.品尝交流:

幼儿吃橘子,说说橘子的`味道。

4.布置教室:

将剥开的"橘子花"布置在教室水果装饰墙面上,供大家欣赏。

活动二:

活动名称:橘子花(散文)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的内容,感知散文中的优美语句。

2.喜欢听赏散文,体验听赏作品带来的快乐情绪。

活动重点:

能知道理解散文的内容。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散文录音《橘子花》。

2.教室水果墙面上贴有美丽的"橘子花"幼儿人手一只橘子。

活动过程:

1.观察教室墙面—"橘子花",引出话题:

—"这里有一朵朵美丽的什么花呀?"

2.欣赏散文,感受作品中的优美语句:

教室进行配乐朗诵,初步熟悉内容:

—"哪些话很好听?"

出示图片,教师再次进行配乐朗诵。理解散文内容:

—"橘子是什么颜色的?"

"橘瓣是什么样的?"

"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闻一闻,有什么感觉?尝一尝呢?"

教师再次朗诵,鼓励幼儿跟念散文中的语句。

3.讲讲做做,体验作品的情绪:

教师播放散文录音,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

—"你喜欢橘子花吗?为什么?"

幼儿人手一只橘子,动手制作"橘子花"。

小班社会教案2

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的绘画,说到底就是添画和涂色。我班的幼儿在添画和涂色这两方面,基本上都能独立完成。为了让幼儿在自己原有绘画的基础上,能有更好的提高,我在这次绘画活动:《小蝌蚪》中,尝试让幼儿去完成一幅简单的成品画,利用已学过的圆形和曲线,画成一只小蝌蚪,再让幼儿给小蝌蚪及水草涂颜色。在活动中,我会通过念儿歌,让幼儿对小蝌蚪有初步的印象,引起幼儿对图形的刺激。然后通过教师本身的演示,让幼儿产生学画的欲望。最后再让幼儿自由在表现绘画,从而激发幼儿对小蝌蚪的热爱之情。这就是我对这次活动的一些想法。

活动目标

1.认识曲线和圆形。

2.能大胆在进行绘画。

3.激发幼儿对小蝌蚪的热爱之情。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

⒈认识曲线和圆形。

⒉能利用曲线和圆形进行绘画。

活动过程

一、热阶段

教师:小朋友,老师请你们来猜一猜:是什么东西头是圆圆的,黑黑的尾巴弯弯曲曲的,还跟着它们的妈妈,在水里游来游去呢?(小蝌蚪)

教师:噢,原来是小蝌蚪,我们学有一首儿歌,也叫《小蝌蚪》,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好吗?

二、图形刺激

⒈教师出示示范画,让幼儿观察小蝌蚪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⒉教师示范圆形和曲线的画法。

教师:小朋友,我们画圆形小蝌蚪的头时,要把它画得圆圆的,最后两头线接在一起的,像个大饼一样。

在画曲线(小蝌蚪的尾巴)时,像画波浪一样,弯弯曲曲的'。

三、创造表现

⒈幼儿作画,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绘画。

⒉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曲线和圆形进行画成小蝌蚪。

⒊在绘画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即时纠正并对画得好的幼儿给予表扬肯定。

四、作品欣赏

⒈展示幼儿作品,说说自己画了什么。

⒉将幼儿作品布置在美工区域里,供幼儿欣赏。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通过开展绘画活动《小蝌蚪》,我发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是不错的,他们能通过我的示范讲解,认识了曲线和圆形,并学会了用曲线和圆形进行绘画,从而表现出对小蝌蚪的热爱。由于我的示范讲解到位,孩子们很快就能接受我想要传授的知识。而在孩子们的创造表现中,孩子们更是大胆地作画。他们能根据老师的引导,在原有的绘画基础上,添加了自己的想法,比如,他们在画中添加了水草、海水等,实现了大胆进行绘画的活动目标。在绘画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及时地给予纠正。总的来说,整个绘画活动下来,孩子们的表现还是挺令我满意的。不过,在活动中,我还存在着一些不到之处,就是在活动中,我给幼儿说的机会有点少,没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去说,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我觉得这是我比较欠缺的。如果给我从新上过这个活动的话,我会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自由表达的一个环节,让他们把自己想说的,想象到的都表达出来,我觉得那样会更好一些。

小班社会教案3

活动设计背景

由于小班的孩子说话不是很流畅,没有关爱他人的意识,我想小朋友们可以通过这个游戏培养孩子关爱人的意识。还能用简单、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与更多的人去交流。

活动目标

1、体验与人打电话带来的快乐,能大胆的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

2、培养孩子们相互关爱的情绪。

3、说说打电话时的对话,可以简单的想象。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与人打电话带来的.快乐,能大胆的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

难点:培养孩子们相互关爱的情绪。

活动准备

玩具电话、各种人物头像若干

活动过程

1、点名进入谈话情景。

教师点完名字,某某小朋友没有来。老师问:他为什么没有来上学啊?我们打电话问问吧。哦、他生病了。他肯定很想来上学、很想我们大家。他自己在家肯定很无聊,放学了我们打电话给他陪他说话好不好啊?

……此处隐藏6898个字……摸**就回来。

(4)带领幼儿回活动室,介绍活动室环境,让幼儿知道这是我们学习和游戏的地方,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老师要在这里教我们许多本领,还能结实很多新朋友。

3.说说自己的幼儿园

(1)幼儿园里有什么?你最喜欢幼儿园的什么地方?为什么?

4.画一画自己的幼儿园。

(1)通过撕贴、添画等方式表现自己心中的幼儿园。可以让幼儿与家长共同构图设想。

(2)展出绘画作品。

活动反思:

教师带领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环境,通过走走看看使孩子们知道幼儿园的布局,从而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的设施,喜欢幼儿园。在设计整个活动时,画一画幼儿园有一定的难度,幼儿不会用绘画的形式画出幼儿园,在今后的活动中注意孩子的实际水平。

小班社会教案13

活动背景:

幼儿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午睡起床后穿鞋时,经常把鞋穿反。于是,我组织了一系列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把鞋穿正。

活动目标:

1、认识鞋有反正,学会区分鞋的反正。

2、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中午起床后,有意识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两只脚不一样,两只鞋也不一样。

2、拟人化鞋样两双,分别是高兴和生气的表情,剪好的鞋样及画好的鞋印若干,配乐儿歌磁带《小鞋朋友》。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认识鞋的反正。

教师出示拟人化鞋样,并提问:“两双鞋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说一双高兴,一双不高兴。

教师接着部:“为什么一双鞋高兴,一双鞋不高兴呢?”

2、引导幼儿发现一双鞋穿对了,小鞋高兴;一双鞋穿反了,小鞋不高兴。

教师:“我们听一听小鞋朋友是怎么说的。”然后边演示边引导幼儿听配乐儿歌《小鞋朋友》(两只小鞋,一对朋友。穿错生气,噘嘴歪头。穿对微笑,点头拉手),使幼儿明确判断小鞋穿得对不对的办法是看看两只小鞋是点头还是歪头。

3、游戏:给脚印穿鞋。

幼儿自选脚印和鞋样进行操作。教师适时进行引导,用儿歌中的关键话语“噘嘴歪头”、“点头拉手” 来帮助幼儿学会分辨鞋样的`正确摆放方法。鞋样上的苹果、树叶标志可以帮助幼儿判断自己是否穿对了。

4、游戏:找鞋穿鞋。

幼儿脱下自己的鞋,用手捂住眼睛。教师将幼儿的鞋打乱后,用布盖上。

教师:“你们的小鞋朋友跑到布下面藏起来了。快把亿们找出来,然后摆成两个好朋友。”

教师边朗诵儿歌边指导幼儿按儿歌的提示将鞋摆好,然后鼓励亿们自己穿上鞋。

再次欣赏配乐儿歌《小鞋朋友》。

活动反思:

练习穿鞋子这是一个生活活动,完全可以结合孩子的生活,把这样的活动放在每天中午起床时不是更好吗?这时孩子们有这样的需要,有学习的内在动机,这样根本不需要老师的组织,在很随意很自然的活动中达到目的。最后,学习穿鞋子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穿鞋子不是活动的结束,更不是目的所在,而是在于让每个孩子有积累大量生活经验的机会,同时让孩子在积极探索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有自信才能摆脱依赖,才能让孩子走向独立。

小班社会教案14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认识动物妈妈对宝宝的照顾。

2、认识各种动物的外形,了解其生活习性。

3、享受听故事和集体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世上只有妈妈好》磁带、录音机、动物头饰,与本课有关的关课件。

三、活动过程:

1、听音乐:

《世上只有妈妈好》,然后提问:这是一首什么歌曲?歌曲里唱的什么?小朋友谁的妈妈最好?好在哪里?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习《妈妈好》这一课。

2、讲故事:

在一棵很高很高的树上,鸟妈妈在鸟巢里生下了两个蛋,鸟妈妈每天孵呀孵呀,有一天鸟蛋哗啦裂开了,一只小鸟钻出来了,随后第二只小鸟也钻出来,叽叽喳喳叫着“妈妈妈妈”我的肚子好饿呀!这时鸟妈妈从远处叼来虫子一口一口的'喂它们。(教师边讲幼儿边看大屏幕)。

提问:故事里有谁?鸟妈妈怎样照顾它的孩子?你见过鸟巢吗?有什么用?如果其他的动物来捉小鸟,鸟妈妈会怎么办?

3、(课件展示:羊妈妈和马妈妈带孩子一起去游玩)教师讲解故事的开头,让小朋友讲结尾。

小结:刚才讲了鸟妈妈、羊妈妈和马妈妈的故事,它们都非常爱护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位动物妈妈和别的妈妈不一样,你们想知道它是怎样爱护自己的孩子的吗?请看大屏幕!

4、提问:

这位动物妈妈是谁?(袋鼠)。它的孩子在哪里?在里面做什么?

小结:这位动物妈妈叫袋鼠,当大灰狼和其他的动物来侵犯它们的时候,小袋鼠就藏在袋子里,里面即安全又温暖,现在我们看着小袋鼠自己编一首儿歌吧—— 袋鼠有个妙妙袋,里面宝宝真可爱, 宝宝不要走出来,袋子一碰就打开。 (让幼儿边说儿歌边表演)

5、游戏《好妈妈》:

幼儿分别戴有羊、马、鸟、鱼的头饰,其他幼儿扮演小动物,跟在妈妈后面,自加动作。

小班社会教案15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豆宝宝的外形特征,培养幼儿种植的兴趣。

2、种植并管理豆宝宝,培养幼儿爱护农作物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罐子、豆宝宝(绿豆、赤豆、黄豆、蚕豆、白扁豆、玉米)、种植盆、种植工具、观察记录

(三)活动过程

1、引导观察豆宝宝的特征

(1)猜一猜罐子里是什么?

(2)摇一摇、听一听,猜一猜罐子里是什么?

(3)打开盖子玩一玩、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罐子里是什么?

(4)豆宝宝什么颜色?长得怎么样?叫什么名字?豆宝宝从哪里来?这些豆宝宝有些什么用?除了吃还可以干什么?(还可以种下去,长出更多的豆宝宝)

2、种植豆宝宝

(1)豆宝宝种在哪里?怎么种豆宝宝?(引导幼儿讲出种植豆宝宝的`方法)

(2)教师示范种植方法。

(3)豆宝宝种入泥土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讨论。

(1)幼儿种植。

(2)选择自己喜欢的豆宝宝进行种植。

4、引发幼儿讨论

(1)怎么才能让豆宝宝长得好?

(2)要豆宝宝长得好,还需要什么?

(3)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豆宝宝?

5、观察记录

(1)记录:你种下了什么豆宝宝?种下了几颗豆宝宝?

(2)你们知道豆宝宝是怎样长大的吗?

(3)我们小朋友以后每天要多关心,多去看一看豆宝宝,把它长大的过程记录下来。

《小班社会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