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劝学的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劝学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的教案1《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劝学的教案2教学要求
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良好教养的途径。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课文中文言虚实词、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学习比喻论证等的方法
教学难点
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联
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 解题
(1)《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为什么要劝学?
(2)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人性恶之说,是作者劝学之因,学而知之,完善自我。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良好教养的途径。
3. 整体感知
课前同学们通过自读、查找相关资料、研讨和交流等途径,已经基本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我们来大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朗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感情充沛。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评价。
4.质疑,讨论,分析
从朗读这个角度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当然,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经读懂了荀子的这篇文章。可能我们还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下面请各小组把你们讨论交流后把难以解决的字、词、句方面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质疑。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 实词:劝、已、中、就、励、疾、彰、假、致、绝、兴、功、舍、一、躁;虚词:于、而、焉
(2) 通假字:揉、知、暴、有、生
(3) 词类活用:日、水、上、下、高
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此处隐藏38256个字……。”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Ⅶ。合作探究
1、孙权如何以自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阿蒙由不学到就学,经过自身的努力使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有勇有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让人刮目相待。反映出在现实生活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Ⅷ。体验反思
1.你觉得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谦虚、听从劝告,好学、
2.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
A 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成才。
B: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C;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Ⅸ。延伸拓展: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 ,谈谈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板书: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劝学的教案15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 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
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
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木直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如何做到积累。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