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音乐教案汇编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音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音乐教案1活动名称:音乐活动——哈达献给解放军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会在跳邀请舞时,邀请者与被邀请者互换位置跳舞。
2、培养幼儿热爱和尊敬解放军的情感。活动准备:歌曲。
活动过程:
一、律动练声。
1、《山谷回音真好听》
2、《小鸟醒来了》
3、《挤奶》
4、《采茶》
二、复习歌曲,进一步熟悉乐曲节奏。
1、播放歌曲录音,引导幼儿回忆歌曲名称。
2、这首歌曲讲的是什么事情?献哈达的动作怎么做?
3、复习歌曲,要求幼儿唱准附点音符,并有表情地演唱。
4、教师带领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复习歌曲。
三、学习歌表演。
全班幼儿站在位置上。
前奏(乐曲的最后一句):邀请者右脚开始踢踏步前进(第一拍右、
左脚各跳动一次,第二次拍右脚脚跟伸向前方点地),同时两手从胸前经两侧摆起,右臂屈成弧开,手心向上(托掌)在臂侧平举手指翘起(顺风旗)。最后站在被邀请者前。
1-2小节:邀请者右脚开始做弹簧肯四次,同时两手落下后从两侧下方向胸前渐渐托起(手心向上),做托哈达状。
3-4小节:继续做弹簧步,同时两手向左绕一小圈后摆向右上方(手心向上),眼睛看右手。
5-6小节:右脚开始原地做踢踏步两次,同时手臂动作同前奏动作。
7-8小节:右脚原地顿四次,同时左臂轮流向上甩袖四次。
9-10小节:邀请者与被邀请者右臂屈举肩上方,左手叉腰,用弹簧步互换位置。
11小节:右脚开始原地踢踏步一次,同时两臂动作同前奏动作。
12小节:两脚做踢踏步一次,同时上体前弯,两手从胸前向内翻掌后向两侧打开(手心向上),做献哈达状。
四、表演律动
1、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表演律动两遍。
2、全体幼儿表演律动。
3、教师带领幼儿学习弓箭步和跪姿的挤奶动作。
4、幼儿表演律动《哈达献给解放军》。
5、个别幼儿上前表演律动。
大班音乐教案:舞蹈9
活动目标:
1、学习秧歌基本步伐
2、知道秧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感受秧歌热闹、喜悦的舞蹈特性。
活动准备:
1、舞蹈录象、录音资料
2、秧歌道具手巾花、绸带等
3、十字步图谱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象,东北秧歌,引出课题
1、师提问:有谁能告诉我这个舞蹈的名称?录象中看到了什么?(师小结:秧歌舞最早流行在东北,东北地区的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就会用扭秧歌的形式来庆祝,后来我们江南的人们把秧歌改变成地方秧歌,因此手里的道具呢,用的最多的是阿姨们用手绢花,叔叔们呢则用绸带。)
2、在看一次,提出要求:仔细看,试着学一学。(试试手,脚的动作)
二、学习秧歌十字步
1、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秧歌的基本步伐,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秧歌十字步”(出示秧歌十字步大图示,为幼儿讲解图示的看法,并让幼儿试着看图自己先走一走,老师指导理解图谱意思)
2、老师示范秧歌步动作
秧歌步:第一拍,左脚起步向前交叉方向走,第二拍,右脚向前交叉方向走,第三拍,左脚向后交叉方向走,第四拍,右脚向后交叉方向走。注意,准备的时候,双脚站在小脚印上,走步时,可以根据图谱上的口令提示走。注意脚步和颜色的对应。
3、幼儿学习秧歌十字
师:小朋友们别着急,我们随着秧歌十字步图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很快就能学会了!
幼儿人手一块十字步图谱,幼儿练习老师观察辅导.
鼓励幼儿跟随音乐边唱边练习秧歌十字步,老师个别辅导。
4、小朋友们快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道具,手巾花、绸带。男小朋友拿绸带,女小朋友拿手绢花,今天老师还请来了几位奶奶,她们也是扭秧歌的高手,现在我们请奶奶跟我们一起跳起来。双手自由舞动听音乐练习。
三、小朋友们跳得真好,让我们回家表演给爸爸妈妈看好吗?
大班音乐教案2教学目的:
1、在多种形式的感觉中,让幼儿体验乐曲所表现的情绪。
2、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启发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乐曲。
4、让幼儿能知道书是最好的,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更聪明。
教学准备:图谱一张。戏剧表演所需的'道具(老爷爷的胡子,门)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以热身律动开始(教师和幼儿一起听着音乐,变化不同的骑马姿势入场)
二。以故事引出。
1、有这样一位小朋友名叫亨特,它很想知道世界上什么最好。于是他就去找妈妈,妈妈说:”漂亮最好”。亨特点了点头走了。它有去找爸爸,爸爸说:”钱最好,有了钱就能买到一切。”`````````
2、一起和幼儿做一遍爬台阶动作。
3、听着音乐,我们一起去寻找。(幼儿和老师一起做动作)
4、看图。讲解每一个步骤。
5、听音乐和幼儿一起画符号。
6、声势练习。(用跺脚来表示马爬山。用拍手来表示爬台阶。)
三。释放游戏。
以情景剧开始,有一位老师事先装扮成白胡子老爷爷躲在门后。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骑着马翻过四座大山,爬过四节台阶,来到门前叫门。门没开。回去。一共来了四趟。最后门终于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白胡子老爷爷,手里捧着一本书,告讼亨特,书是最好的,只有好好读书,才能使自己更聪明。
大班音乐教案3活动目标
感受音乐欢快的特点,理解音乐的主题。
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体验随乐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日月潭风景区相关知识。
物质准备:音乐CD、背景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引入
以去郊游引入,带领幼儿随音乐律动进场,初步感受音乐旋律。
二、欣赏音乐
1、完整欣赏音乐,初步感受音乐欢快的旋律特点。
2、教师结合动作,引导幼儿再次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主题。
3、结合图谱欣赏音乐,帮助幼儿理解乐曲的结构。
4、分段欣赏音乐。< ……此处隐藏8734个字……>在身体上舞蹈――感受乐句的变换――单个造型表现
活动过程:
一、身体上的舞蹈
1、 出示海洋球,问:这是什么?你们以前玩过吗?怎么玩的?
2、 玩的时候,海洋球碰到了身体的哪些地方?
3、 引导幼儿初步探索海洋球在身体上自由地舞蹈,如手臂、肩膀、膝盖、小脚、鼻子、耳朵等。
4、 幼儿用×× ×××× ×的节奏尝试创编海洋球舞蹈,并用儿歌辅助动作演示,如:肩膀 肩膀碰一 碰,或:耳朵 耳朵碰一 碰,边有节奏地朗诵儿歌,边让海洋球在相应的身体部位有节奏地进行跳跃舞蹈。
5、和音乐节奏匹配自由进行表演。
6、请每个幼儿做一次小领队带领大家听音乐一起表演,方法是领队随音乐节奏朗诵并用动作演绎一次,其他幼儿跟着表演一次相同的动作,给每个幼儿一次当小领队的机会。
评析:从幼儿借助海洋球自由地舞蹈到有节奏地表演,这是一个渐进的探索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能让幼儿初步感知体态律动的快乐,同时也能感受创编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小领队的发挥直接对孩子的创编和表现能力提出了挑战,也是孩子在这一活动中最具创造性的环节。但适度的要求又能让每个孩子在创编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功,也为孩子自信大胆进入下一活动环节提供了良好的心理保障。
二、感受乐句的变换
1、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创编海洋球找朋友的儿歌。海洋球跳舞跳累了,他想出去走一走,找个朋友玩玩了。
如:小――小――海洋球,出――来――走走走,
找――个――好朋友,相――互――点点头。
A、第一次朗诵儿歌的时候,让海洋球在身体的某个部位随儿歌节奏舞蹈,提问:海洋球有没有找到好朋友?(没有)
B、第二次朗诵的时候,在每一句的结尾最后一个字,用海洋球和旁边的海洋球相碰,以引起幼儿的对比注意,第一句示范结束后就提问:现在我的海洋球有没有找到朋友?他是什么时候找到朋友的?让幼儿感受乐句的句末音,从而形成乐句的概念。
2、集体游戏:找朋友,听音乐完整朗诵儿歌并表演找朋友的情节,要求在每一句的句末找到一个和自己颜色不一样的海洋球,相互碰撞一下表示做朋友。音乐连续不断,游戏也可以随幼儿的游戏兴趣连续不断。
评析:生活化的情境创设为幼儿创编儿歌提供了经验保障,加上上个环节的扩散化思维的铺垫,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孩子来说能很快创编成功,在此基础上,利用自己手中海洋球和别人手中海洋球相碰的情节,也巧妙地将乐句的句末音进行了强调,让孩子在游戏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句的变换。
三、 尝试表现单个海洋球造型
1、海洋球在找朋友的一路上,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现在请你们猜猜看,我的海洋球看到了什么样的东西?(教师示范表现儿歌后的定格海洋球造型,如:花朵、大树、太阳等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
2、提问:我的海洋球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幼儿尝试随着音乐表现儿歌结束后的定格造型。教师请幼儿相互欣赏并猜测各自的造型,对表现特别出色的幼儿给予鼓励,这个环节也可以反复进行。
评析:“木头人”游戏是孩子们生活中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这个环节是在借鉴“木头人”游戏的方法上进行改编的,游戏一方面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创作表现欲望,另一方面也帮助提高了幼儿对体态造型美的表现、欣赏水平,同时也将幼儿活动的兴奋点提到了高潮。
四、活动延伸
合作表现上、中、下三个层次搭配的海洋球造型。从单个的造型到双个、三个以及上、中、下三个层次的造型变换,可以进一步将造型组合的美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幼儿可以尝试在音乐活动区域内进行合作表现。
大班音乐教案15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乐曲《忐忑》的旋律,感受乐曲所表现的不同音乐情绪,体会乐曲独特的唱法和曲风。
2、简单了解忐忑这种情绪,能在音乐声中用各种夸张的动作及表情来表现自己。
3、积极参与,在自由、放松的氛围下感受音乐欣赏活动带来的乐趣。
4、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的玩法,学习按游戏和音乐的要求,相应的按节奏变换动作,感受游戏的乐趣;
5、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活动准备:
1、表现不同情绪的乐曲选段。
2、乐曲《忐忑》以及相关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播放不同性质的乐曲,感受乐曲带来的不同音乐情绪。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段音乐,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幼儿欣赏。
3、师:刚才的几段音乐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听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4、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
二、初步理解忐忑的意思。
1、师:有一种情绪叫做忐忑,你们知道吗?(孩子自由想象表述)
2、老师用一段故事让孩子感受忐忑的感觉。
再次提问:忐忑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3.教师小结孩子的发言。
4、忐忑还有一首歌曲,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三、欣赏乐曲《忐忑》。
1、师:这首歌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师:听完这首歌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师:这首歌在唱的时候还有很多动作和表情,让我们来看一下
3、欣赏乐曲《忐忑》视频。
四、表演乐曲
1.师:你们也能用表情和动作来表演这首歌吗?先和好朋友互相试试看。(幼儿分组自由表演)
2.跟随音乐每个组分别表演
3、鼓励个别表演:有谁还有更好的动作和表情吗?
可以让孩子们一起跟学。
4、看其他忐忑视频:有很多人也喜欢这首歌,我们来看看她们的表演。
5、孩子用自己喜欢的表情动作来演绎忐忑,可以邀请全场老师。
五、简单理解歌曲
老师向孩子介绍这首歌的创作缘由。
活动反思:
这个月,我们每一位年轻教师都上了一节观摩课,我上的是一节音乐欣赏活动《让爱住我家》。刚开始看到这篇教案,心里感觉很没底,最担心的是在活动中能否营造“爱”的氛围,如何让幼儿能真正地感受到爱。
在试教完第一遍后,我从他们的表情(眼中含泪)、语言(想妈妈)中已经感觉到他们感受到了爱,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并有了些许信心。所以,在接下来的丰富中,我有意识地让孩子们通过语言、动作等形式来表达爱。
就像大家说的那样,这节课上下来,各个步骤到是挺清晰的,但在有些环节上却没有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特别是“将自己的爱通过动作的形式传递给他人”时,我虽然引导了幼儿做表达爱的动作,但却将这个环节的重点(传递“爱”)给忽略了,没有让幼儿明白“传递爱”的真正含义,有所欠缺。
但我觉得我个人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知如何应对和转换幼儿对我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回答,在语言方面还需要努力加强。在这次活动中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不少东西。希望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能在这方面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