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荐】幼儿园健康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健康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健康教案1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多吃甜食对牙齿不好,产生保护牙齿的愿望。
2。学习正确的漱口方法,养成饭后漱口的良好卫生习惯。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每人一只漱口杯,黑芝麻糖若干,脸盆若干。
活动过程
1。幼儿欣赏故事《小熊拔牙》后,教师提问:妈妈为小熊买了多少糖?妈妈对小熊说了什么?小熊是怎么做的.?
2、引导幼儿边品尝芝麻糖,边自由讲述。小熊吃了一块糖,真香呀!老师也给每个小朋友带来了一块糖,请小朋友品尝呢。
3、引导幼儿边尝芝麻糖边自由讲述:芝麻糖香不香?黑乎乎的颗粒是什么?
4、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幼儿:小熊后来又是怎么做的?小熊的牙齿怎么了?(请幼儿学一学牙疼的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多吃甜食对牙齿不好。)
5、通过观察、讨论,引导幼儿发现吃东西会有残渣留在牙齿上,掌握正确的漱口方法。
(1)小熊吃多了糖引起了牙疼。小朋友刚才也吃糖了,怎么办呢?(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嘴巴和牙齿,发现芝麻糖粘在牙齿上的现象。)
(2)引导幼儿用漱口的方法《把粘在牙齿上的东西吐出来,让幼儿观察吐出的残渣。
(3)“咕噜噜”漱漱口。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漱口方法:让谁在嘴里“咕噜噜”的唱歌,然后吐出脏水。(可让幼儿用矿泉水漱口,防止吞下生水。)让幼儿看看自己吐出的残渣,告诉幼儿吃东西后要漱口。
活动延伸
可是平时除了刷牙,我们还可以漱口,漱口也能保护我们的牙齿,把脏东西赶走,今天我们学会了漱口,以后吃完东西要漱口,能做到吗?
反思:
对目标达成的反思目标一的达成较好。整个活动给孩子创设一个能让他们亲自去感知、去操作、去体验的环境。让幼儿自主体验和自主探究,从而使幼儿真切地感受到了漱口的作用,并学会了正确的漱口方法。
幼儿园健康教案2幼儿园健康活动教案:能干的小手
活动目标:
1、认识手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五个手指的名称。
2、帮忙幼儿理解,体会自己的小手很能干。
3、简单了解保护手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手的图片
2、动物大指偶5个小指偶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
3、操作材料:
(1)夹珠子(筷子、木珠)
(2)穿珠子
(3)绘画(涂色:"手套")
活动过程:
一、幼儿操作老师简单介绍操作资料和材料,请幼儿操作,让幼儿在操作的时候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来做这些事的?"
二、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小手很能干。提问:
1、刚才你做了什么?
是用什么做的?
2、除了刚才做的事以外,你的小手还会做什么?(个别回答,与旁边的幼儿交流)老师小结:
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能够做这么多的事,那么,小手为什么会这么能干呢,手上有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仔细地看一看。
三、观察认识手
1、幼儿观察手提问:你的手上有什么?
(手指)
2、认识手指名称。
(1)介绍手指名称。出示图片,分别介绍五个手指的'名称。最矮最粗的叫大姆指,让幼儿伸出大姆指表扬表扬小朋友,也表扬表扬自己,最细最小的叫小指,让幼儿伸出小指;中间最高的是中指,让幼儿伸出中指;中指和大姆指中间的叫食指,请幼儿伸出食指;中指和小指中间的叫无名指,幼儿伸出无名指。
(2)巩固认识手指。
a、老师分别将动物指偶戴在五个手指上,幼儿说:老师将戴在指上。
b、游戏:"戴指偶"老师说一个手指的名字,幼儿取一个指偶戴在相应的手指上。
3、认识手的其它部分。
(1)手指长在哪里?(手掌)
(2)手还能够怎样分?(手心、手背)老师伸出手心,手背提醒幼儿。
四、幼儿讨论:
如果没有手会怎样?怎样保护手?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回答,老师小结:
勤洗手,持续手的清洁,不玩刀和其它尖的东西,以防触伤自己的小手,冬天外出戴手套,涂一些护肤品等。五、引导幼儿想想怎样使自己的小手更能干,教育幼儿多动手,勤动手。提问:
怎样使自己的小手更能干?启发幼儿想想:如果什么事都请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做,小手会不会很能干?
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帮忙大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活动延伸:1、让幼儿继续操作2、在日常生活中提醒、督促幼儿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
幼儿园健康教案3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对玩圈很感兴趣,为了让孩子们玩出新花样,孩子们通过一物多玩,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发展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为此设计了此次活动。通过有趣的圈圈游戏,发展幼儿的平衡技能,训练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体验在集体游戏中花样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探索圈的不同玩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及初步的合作意识。
2、练习钻、跳、平衡等基本技能。
3、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4、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5、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活动准备
1、幼儿用的小圈、沙包若干、平衡木、小椅子、纸箱。
2、欢快的背景音乐磁带。
活动重难点
练习钻、跳、平衡等基本技能。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师幼共同做圈操,活动身体各关节,做活动前准备。
(听音乐入场)“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件宝贝,小朋友们想不想看一下啊!
幼儿:(想)出示圈,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儿:(圈)“天我们就和圈来活动一下我们的身体吧!”每个小朋友拿一个圈。听着音乐一起来活动。”
二、提供材料,自由探索。
1、教师提示:“小朋友们,刚刚老师带你们做的是圈操,这个圈除了做圈操以外,圈还可以怎么玩?现在找个空点的地方和你的朋友一起去玩玩。”看看和别的朋友玩得有什么不一样。”
2、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玩法,我们一起来学 ……此处隐藏7770个字……益于身体健康。
重点与难点:
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的情绪。
活动准备:
红星娃娃、高兴和生气的表情娃娃、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家、情景卡片、水彩笔、记号笔、制作表情娃娃的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以红星娃娃发出作客的邀请导入。
2)幼儿手拉手一边唱歌一边去作客。
3)幼儿按老师说的门牌号找高兴娃娃(123)和生气娃娃(456)的家。
二、认识高兴和生气的表情
1)说说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表情。(脸上、眼睛、嘴巴)
2)做做高兴和生气的样子,在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家留个影。
三、说说高兴与生气的事
1、卡片联想。
1)说说高兴和生气的事(幼儿找好朋友一起说)。
2)游戏:"点芝麻"教师或幼儿点,被点到的幼儿说说卡片上的高兴和生气的事(如果是你会怎么样?)。
3)把卡片送回家
4)验证卡片
2、生活经验联想,引导幼儿说说高兴与生气的事及做法。
1)你平时有什么高兴的事?高兴的时候你会怎么样?
2)生气时可以做些什么?
--介绍几种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
1)可以独自呆一会儿消消气
2)可以对别人说出生气的原因
4)为别人想一想
5)或者轻轻的`哭一哭、睡一觉、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游戏等等,这样很快就没事了。
四、教师小结:原来每个人都会有高兴的时候、生气的时候,当你高兴的时候,应该让大家分享。当你生气的时候也不要发脾气,大家都会来帮助你解决困难的。生气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如果生气时伤害了自己,防碍了别人,就是件坏事情,如果经常生气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五、做做高兴生气的脸谱幼儿按意愿选择材料制作脸谱。
六、做做高兴的游戏
1、幼儿在手上套上自己做的脸谱找朋友一起唱表情歌。
2、教师带幼儿到操场上做高兴的游戏。(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如果你是小鸡,你被老鹰抓到了你会不会生气?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你,你会怎么做?
幼儿园健康教案14一、教学目标:
1、教育幼儿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
2、培养幼儿的认知观察力和初步的自我服务潜力。
3、引导幼儿了解龋齿构成的原因,明白怎样保护牙齿和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二、教学准备:
提前两天用醋泡好的鸡蛋壳、幼儿牙齿状况记录表、牙刷、小镜子、牙齿模型等
三、教学分析:
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各方面的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本班部分幼儿有龋齿的实际状况,我准备对幼儿进行《天天来刷牙》的护牙教育,以培养幼儿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本次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明白怎样保护牙齿,采用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进行;难点是了解龋齿构成的原因,借助醋泡蛋壳的小实验进行突破。教学用故事导入,引发幼儿思考,"冬冬为什么牙疼","冬冬的龋齿是怎样构成的",引导幼儿理解龋齿构成的原因;激发幼儿观察自己的牙齿状况,做牙齿健康状况记录表,进而讨论怎样保护牙齿,透过课件和实际演示以及亲自练习,让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教学后,为幼儿发放《幼儿每日刷牙状况记录表》,记录每一天的刷牙状况,以督促幼儿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故事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开门见山,听故事直接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引发相关思考,"冬冬为什么牙疼"。
(二)、围绕主题进行针对性谈话
1、了解龋齿构成的原因
"冬冬的龋齿是怎样构成的'",借助"醋泡蛋壳"的小实验引导幼儿了解,龋齿是由于口腔卫生不好,细菌繁殖所致。
2、观察自己的牙齿健康状况
幼儿利用小镜子观察自己的牙齿状况,并做记录,分健康牙齿和不健康牙齿两类,展示在相应的展板上,教师与幼儿一齐做量的统计,揭示保护牙齿的必要性。
3、如何保护牙齿
(1)引导幼儿说出保护牙齿的方法
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合理营养,多晒太阳,预防疾病;少吃甜食、零食等。
(2)讲解刷牙的正确方法
幼儿观看课件,构成直观印象,教师引导幼儿利用牙齿模型说儿歌进行练习。
(三)、结束
幼儿实际操作,用清水练习刷牙,教学自然结束。
幼儿园健康教案15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刚入园,吃饭时,我请幼儿去洗手,他们会有各种理由不去洗,“我洗过手了,我在家里洗的。”“图书是干净的,不脏。”“衣服不脏,妈妈刚给我换的。”“玩具多漂亮呀,不脏。” 当我告诉幼儿这些东西是脏的,洗干净的小手摸到它们也会变脏时,幼儿会听从我的建议去洗手,但同样的事情、同样的理由以后还会出现。用小毛巾擦一擦,把幼儿认为干净物品上的“脏”东西从隐蔽的状态显现在眼前,幼儿真正理解了“脏”的概念,才会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愿望,有效地转变自己的行为,养成爱洗手的习惯。
活动目标
1、知道周围的许多东西是不干净的,许多脏东西是看不见的',吃东西之前愿意洗手。
2、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人,愿意与周围的人分享自己的食物。
活动准备
1、好吃的食物一袋;白色湿毛巾;玩具、图书等物品。
2、刚刚洗过手,分三组坐在桌旁,看图书、玩玩具、聊天。
活动过程
一、大班哥哥姐姐送来好吃的食物--情景设置
引入:哥哥姐姐送来的好吃的真香,谁想吃呀?
(请幼儿将桌上的物品收到架子上)
提问:这么多小朋友都着急吃一袋好吃的,我们怎样做才能快点吃到呢?
小朋友现在能吃好吃的吗?为什么?
谁不愿意去洗手?为什么?(手不脏,手没摸脏东西,周围的物品不脏。)
小结:小朋友说的真好,吃东西一定要把小手洗干净。
二、它们干净吗--观察实验
用白色湿毛巾擦拭幼儿认为干净的物品如:图书、桌椅和玩具等,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毛巾颜色的变化。
1) 毛巾为什么变脏了?脏东西是哪儿来的?(图书、桌椅和玩具是脏的,毛巾一擦,脏东西就跑到毛巾上。)
2)刚才小朋友为什么说它们是干净的?(看不见)
3)小手洗干净后,再摸图书、玩具、桌椅和衣服等东西,还干净吗?
教师小结: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不干净的,许多东西脏了,小朋友用眼睛都看不出来,脏东西还会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呢。干净的小手,摸了这些东西就不干净了。
三、洗手--经验提升
1)现在谁愿意先去洗手,把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脏东西洗掉,再回来吃好吃的食物?
2)小朋友洗手,之后品尝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