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

时间:2023-03-22 13:06:24 收藏本文
品德与社会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品德与社会教案1

教学内容:

祖国走向富强

教材分析:

本课共分为“辉煌的成就”和“迈向小康社会”两部分。“辉煌的成就” 主要了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行各业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迈向小康社会” 主要围绕“小康社会”的讨论,进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祖国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1、了解新中国的辉煌成就,激发深厚的爱国情感和自豪感。

2、明确祖国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人才,树立建设祖国的宏伟志向。

活动准备:

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搜集资料。教师制作与活动有关的课件和图片数张。

学情分析:本课共分为“辉煌的成就”和“迈向小康社会”两部分。学生比较陌生,在教学这一部分是,老师可以补充一些生动的历史资料和小故事,帮助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并通过图片或音像资料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一:农业发展小探究。

活动内容: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变化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调查、讨论、采访等研究型的学习方法,了解我国农业的巨大变化。

活动准备:学生课下调查资料

活动过程:1、确立研究主题。结合前面的学习,针对学生想探究的问题,如粮食,蔬菜为何越来越丰富,从喝不到牛奶到天天喝牛奶的原因,买菜场所的变化,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

2、确定研究主题后,分组以调查、采访、查找资料、阅读教材等多种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探寻结论,交流、讨论。

(1)观察第64页统计图,谈谈自己获得的信息。让学生知道,现在由于城镇开发,耕地总面积虽然减少,但20xx年粮食总产量却大约是1949年你粮食总产量的五倍,从而进一步体会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学生分小组对粮食产品、蔬菜、水果、肉、禽、水产品等供应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在本课前一周布置)

①参观农贸市场、超市等,看看有那些粮食产品。

②参观农贸市场、超市等,看看有那些蔬菜、水果。调查蔬菜原产月份和现在能买到的月份。完成下表。

③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

蔬菜品名 西红柿 芸豆南瓜苹果桃子……

原产月份

现在能买到的月份

④参观农贸市场、超市等,看看有那些肉、蛋、禽、水产品。

3、分组汇报调查情况。

(1)粮食(水稻类、小麦类、玉米类、豆类、薯类、高粱类、小米类等)。

教师介绍袁隆平对提高水稻产量做出的巨大贡献。

(2)蔬菜和水果(黄瓜、西红柿、芸豆、苹果、桃子等)。

(3)学生介绍肉、蛋、禽、水产品,出示鱼类生产基地、禽类生产基地、、奶牛养殖基地等图片。

让学生谈谈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基地。

4、教师小结。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总结的实际情况,适当导入改革开放的有关事情,了解他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5、作业。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比童年

活动二、中国工业发展小探究

活动内容:探究中国工业的发展

活动目的.:通过熟悉的工业用品的发展,引导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来我国的日益富强。

活动准备:师生一起搜集相关工业发展的资料。

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实物:火柴、钉子并问:请大家看这是什么?你知道它在解放前叫什么吗?(洋火、洋钉)

2.问:解放前不仅火柴叫洋火,钉子叫洋钉,那时点灯用的煤油叫洋油,建筑上用的水泥叫洋灰。为什么在这些东西名字前头都加个“洋”字呢?学生课前查找资料。

3.师:解放前的中国,连火柴、铁钉都要从外国进口,那时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为此我请同学们自己回家采访家里的老人,请大家说一说你家里的老人小时候的生活是怎样的。

5、“洋”字头是怎样甩掉的。阅读教材并讨论交流,通过熟悉的工业用品的发展,引导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来我国的日益富强。

找找家中的中国造。开展调查—举办中国造产品展示会。

6、总结

品德与社会教案2

教学目标:

1. 观察、熟悉学校周边环境,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相关体验。

2. 正确辩认方向,了解路线图的作用,能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周边的路线路。

活动准备:

1. 师生收集学校周围标志性建筑或景观的照片、图片。

2. 同学准备彩色笔。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让我来考考你

1. 老师出示收集的学校和近的建筑物的图片、照片,让同学猜猜是什么地方。

2. 同学相互考考对方。

二、“探路特别小队”在行动

1. 激趣,引出“探路特别小队”

2. 小组讨论,确定“探路特别小队”行动的方向和任务

3. 全班交流,完善小组方案,师相应指导或提出建议,

4.“探路特别小队”动身(带上纸、笔)

延伸活动:各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课作时间继续进行活动。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各小组整理“探路特别小队”活动资料

二、交流、汇报

1. 各小组汇报“探路”过程,并展示活动过程各种形式的记录资料或其他相关资料。

2. 小组自评、互评“探路”行动,并导入下一活动。

三、认识“路线图”

1. 同学自身读教材P62-63的路线图,说一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 合作学习,讨论并试着解答“读路线图”遇到的疑问。

3. 试一试、画一画自身“探路”路线图。

4. 互相看一看、评一评,并讨论路线图的作用和画的方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写在教科书上。

延伸:让同学回家把自身“探路”的路线图画得更清楚。

第三课时(可以把下课时间连在一起)

准备:每个同学先画一张从学校到自身家的'路线路(或其他大家熟悉的地点)

一、 看一看、猜一猜、评一评、改一改

1. 将每个人画的路线图放在一起,然后随意抽取几张图,展示给大家看。

2. 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

3. 评一评:依据上节课总结的路线图的画法评一评。

4. 改一改:提出修改意见,或者上台改一改。

……此处隐藏13749个字……情:

1.叠被子;2.收拾家;3.擦地、擦桌子;4.买菜、洗菜;5.蒸米饭;6.洗碗。

计划二:今天我当家

6∶30起床叠被子 7∶00买早点 8∶00收拾家

10∶00买菜 11∶00帮妈妈做饭 10∶30收拾碗筷

计划三

我准备在星期六七点钟起床后做这样一些事情:叠被子、收拾家、买菜、洗菜、洗涮碗筷、午休、学习、帮妈妈做饭、洗涮碗筷、看电视、给爸爸妈妈捶背。

……

师:同学们的计划写得都非常好。但是希望它不只仅只是一份计划,既然写了,就应该很好地落实。请大家把计划拿回去,过两天休息,实践一下,我想,你们的行为肯定会给家长一个惊喜的,你们的收获也将是巨大的。

与事先料想的差不多,大局部小朋友进行了认真的实践,但有个别小朋友早不知把计划扔到了哪里。翻看实践后交上来的计划书,显得有些激动,我们的教学活动与生活有了真正的碰撞,家长在小朋友们的计划书上写道:“小朋友。你长大了。”、“璐璐。妈妈今天特别高兴。”、“希望学校能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活动。”……这些看似正常而并不寻常的家长的殷切期望,让我们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任务的坚巨,这也正是课程改革要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品德与社会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认识、评议。

3、引导学生把遵守规则从外在强制性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需要。

二、教学重点

认识、了解规则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认识、评议。

教学关键点

引导学生把遵守规则从外在强制性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需要。

三、课程准备

a)教学课件

b)搜集有关规则作用的'典型正面反面事例

c)课堂游戏所需的三个小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a)介绍一位新朋友扬扬,并和他一起唱《文明用语》这首儿歌。

b)这首歌告诉我们对待客人要怎么样呢?(有礼貌)对客人有礼也是规则,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规则有什么用?

c)同学们,我们知道,交通有规则,待人接物有规则;游戏有游戏的规则,比赛有比赛的规则,规则无处不在,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d)有些同学可能会想:“定这么多规则干什么?真烦人,玩要被管,吃要被管,买东西也要被管,一点自由也没有!”我们的新朋友扬扬现在心里头也正这么想呢!

(二)活动一(没有规则行不行)

a)引导学生看图,说说没有规则行不行?

b):古人说“无规则不成方圆”,可见规则由来已久,我们的工作、生活是离不开规则的,没有规则,这世界就乱套啦!

(三)活动二(给规则分分类)

a)规则多种多样,指导同学们看图,说说各种不同的规则

b)看图,参与讨论学校有哪些规则,完成表格,评讲。

(四)活动三(规则有什么用)

a)看图说说规则的作用,重点指导观察图的对比,体会遵守规则的好处。

b)现场采访:

指名分角色读50页小同学的话,按要求进行现场的讨论采访,完成51页表格

c)各抒己见

提要求,让学生积极发言,向学校提意见。

:老师会把你们的意见收集起来向学校反映,学校也会把合理的建议作为,完善我们的校园规则,你们说好吗?

(五)游戏“击鼓传球”

a)先说游戏规则,再开始游戏。

b)在游戏过程中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适时点拔,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规则的作用。

c)游戏结束,出示小扬扬语录2:以前我讨厌规则,现在我觉得规则是帮助我们的好朋友!

(六)延伸

a)讲故事《悲剧为什么会发生?》,教育学生不要小看规则,应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越是危急关头,越要遵守规则。

b)结合学校的一次防火演练加以举证自觉遵守规则的可贵。

c)现身说规则: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违规带来的恶果,谈谈感想。

品德与社会教案15

教学目标

1、对生活周边的事物有探究的兴趣,能留意自己周围生活的变化。

2、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与自豪。

3、憧憬家乡的未来,愿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教学重点:

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与自豪。

教学难点:

对生活周边的事物有探究的兴趣,能留意自己周围生活的变化。

课时安排:

本课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采风活动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先让小明带领大家去看看他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2、引发采风兴趣:

同学们,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呢?(学生自由畅谈)

好,我们来组织一次“生活新风貌”采风活动,大家可以用各种办法去收集我们生活中的新鲜事,摄影、录象、画画都可以,能从环境变化、交通变化、生活状态等多方面去调查,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3、活动计划:

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自由组合,讨论采风的时间、地点,以什么方式收集材料,从哪些方面着手。

各小组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完善活动计划。

(二)整理活动

1、家乡的'变化真大呀!让我们各展风采,一起来说说家乡的变化!(学生畅所欲言,谈变化)

2、交流讨论听了大家的介绍,老师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你可曾知道,我们的家乡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小组讨论)

小结:同学们说的对,是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气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生活还将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作业:说一说你们家周围有什么变化?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同学们,你们家周围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教学过程:

同学们,老师真是感动极了,今天的家乡是美的,明天的家乡会更好!让我们共同来记下这美好的时刻,让我们用全部的感情来歌颂我们美丽的家乡吧!

接下来,我们一起动手,以小组把收集来的资料集中到一起,开启每个同学智慧的大脑,我们共同来开一次“家乡的今天与明天”主题活动。唱歌跳舞、评书快板,请同学们各尽所能,展示家乡的变化,畅想家乡的未来!

5、小组合作,做版面、写串词……

(三)“家乡的今天与明天”主题活动

播放歌曲“越来越好”营造气氛,学生组织活动。

同学们将家乡的变化编成儿歌、快板、评书、歌词,介绍自己收集的家乡变化的资料。

作业:说一说你感觉到的变化?

《品德与社会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