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枣核》教案

时间:2023-03-22 13:06:14 收藏本文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枣核》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枣核》教案1

[教学目标]

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理清线索。

[教学难点]

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结合。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导拨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师生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阗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简介作者

(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认识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放课文录音,出示投影,请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

①蹊跷 ②嫣红 ③山坳 ④玛瑙 ⑤胡同 ⑥依恋 ⑦匀称 ⑧国籍

⑨不约而同 ⑩故弄玄虚

(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

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

(投影出示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后回答,每人一处)

3、用简洁的短语,对每件事进行浓缩、概括,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每四个同学一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明确:作者开篇先写朋友要枣核,接着写朋友托枣核,如获至宝,最后在参观后花园时谈枣核。

4、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并且把它看得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己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5、文中写友人“事业和家庭都如意”,“可心上总像缺点什么”,这是为什么?哪些语句能表明这一点?

明确: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都表明他心上缺点什么,因为“都如意”也难补他远离故士的缺憾,这里不是他心灵的归宿。

6、友人用哪些行动表明他在思乡?

明确: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试种家乡的枣树。

7、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本文中心?

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士的。

五、揣摩语言,体会游子心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三、殷切、劈头、挑选……)

语言看似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六、深度拓展

1、老师设疑: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分小组讨论,结合各小组发言内容,教师进行总结、明确)

枣核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上说,枣核是行文线索

从表情达意上说,“枣核”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思乡感情的寄托

2、设疑激趣: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本文作者构思非常精巧,用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那么,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学生继续讨论,师可给予以下提示)

[投影]

1、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

2、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枣核的原因?

3、为什么要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

明确:作者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引人入胜,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七、质疑

(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八、联想、赏析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现在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学生列举,并对其中的精彩名段赏析、口味,如学生列举不热烈,教师可把自己准备好的录音片断放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枣核》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步骤 :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月之故乡》的音乐与画面,问:这首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 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若(tǎ ……此处隐藏20405个字……片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活佛济公的故事。)

(2)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小组内表演课文内容,再选代表在全班表演故事。

五、拓展延伸,说写训练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2、续编故事。

想象一下,枣核还有哪些聪明能干的故事?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故事记述了山脚下一户农民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会长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枣核既勤快又聪明,他为了农民斗衙役戏县官。

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课堂上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枣核》这则民间故事如能巧妙讲解,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节,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枣核勤快聪明有正义之心,枣核的父母淳朴善良,县官奴役百姓,衙役助纣为虐,危害乡民。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熟读之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一是学生的创新:在“展示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能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口齿清晰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二是学生讨论问题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不够深刻。

《枣核》教案1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枣核》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